艺术公共教育的缺失 美术馆沦为陈列室
发起人:picark  回复数:1   浏览数:1912   最后更新:2014/09/19 22:35:29 by picark
[楼主] picark 2014-09-19 16:11:44


《二进制——我的当代艺术观察》系列开篇

黄炎

引子

2011年初春时节,曾微博约访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时张馆长有事,由负责数字美术馆的李怀骥先生接待。当时最希望能与张馆长探讨的就是艺术公共教育。从2009初创立独立艺术媒体开始,独家策划“巡城记——与艺术亲密接触”、“艺舟巡讲团”、“艺术现场史”等,就是深感普罗大众在艺术教育的缺失,无论在传统还是现当代艺术,因为如果没有良好的土壤又何来艺术的长足发展呢?

时至今日,美术馆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里林立,但缺失了艺术公共教育,美术馆也只能沦为陈列室。余德耀先生在他的美术馆开幕后,慨叹观者寥寥,艳羡国外美术馆观者如云,殊不知正是没有艺术公共教育的良好构建,才造成如今的境况。

现状

艺术公共教育并不是美术馆的一家之事,政府部门、新闻媒体、教育体系都有关系,缺一不可。如今国家虽然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但不能只是放任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地产的附庸,而忽略文化创意对生活方式带来的变革。所以美术馆的林立背后,艺术公共教育是硬件条件下亟需的软性条件的重要一环。

当代艺术的观念性带来突破日常思维的作品,日渐进入公众的视野,但如何正确地看待作品引发的问题,艺术媒体和大众媒体间存在着鸿沟,以及媒体从业人员艺术背景的缺失,不能明辨艺术创作与艺术批评之间的分歧和争论,更让本身对当代艺术模糊认识甚至存在误解的公众无法看清。大众媒体没有起到引领大众文化的作用,反而在读图时代出于商业目的和吸引眼球丧失对艺术现状应有的文化价值和审美判断。更有甚者,所谓的艺术阴谋论因某些自称艺术批评者大肆胡言而流传甚广,而众多大众媒体却信以为真,纷纷引用采访,其实毫无根据和逻辑可言。

而由微博和微信引爆的自媒体,对艺术作品的传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毫无阐释的转载摘抄,只是引来观者的点赞和转发而已。而且对作品的匿名引用和对版权的忽视,更不利于艺术本身的发展。

千人一面的所谓“大展”在豪装下的美术馆不断展出,要么是商业资本炒作,要么是冠以纯学术探讨,艺术公共教育意识就淡薄。除此之外,美术馆还疲于展览的更迭和展品的陈列替换,本身就在媒体宣传疲于应付,新闻稿件常常由于疏于整理而漏洞百出。虽然对每次的展览都安排策展人、作品语音导览等,但过于专业的术语或逻辑不清的阐述晦涩难懂,对于只能管窥蠡测的公众来说就更难理解接受。

“你的作品在表达什么?”“嘭!”曾经微博上在艺术圈流传的一张图。不要问艺术家他的作品在表达什么,这是艺术家的软肋还是真的作品让观众难以读懂。对于众多艺术行业从业人员,包括创作艺术品的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馆长等,当代艺术的观念性容易产生欺世盗名的作品,惯于运用炒作手法的人就能将不名一文的作品堂而皇之地搬入美术馆,而公众却不明就里趋之若鹜。

改变

先从美术馆开始,在展览项目上引入在IT等领域成熟的项目管理体系,从展览策划、作品梳理、学术批评、媒体宣传、艺术教育上逐步标准化和流程化。对艺术公共教育而言,从美术馆展览的学术策划方向、馆藏作品的风格梳理开始,与其他美术馆之间形成艺术史在不同学术阶段、不同作品风格的互补,公众就能最终从不同的美术馆获得完整的艺术史的教育。从2010年民生美术馆开幕展来说,那一年可以作为中国私立美术馆元年,呈现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中的重要作品,可惜的是鲜见有关当代艺术三十年的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今年大热的莫奈画展,相比较来说K11艺术中心就做得更好,围绕展览共有十几场莫奈与印象派的相关讲座,众多专业人士对莫奈的不同解读,让观者有了多个角度和层面的参考。正在中华艺术宫展出的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能有有关新表现主义的梳理和讲解。这样一来,从有关印象派、新表现主义的现代艺术到当代艺术公众就能形成不同阶段的艺术史认知。

艺术的媒体传播尤其需要专业化,特别是在如今全球化社交之下,以讹传讹成几何级数速度传播而难以纠正。我们快城旗下快传媒体实验室就在之前独立艺术媒体运作下,历时三年从1800多次展览发布,300多场展览现场记录以及400多位中外艺术家推介当中,梳理出流程化和标准化的媒体传播体系,以应对快速变化下包括纸媒、新媒体、电视媒体等在内的全媒体传播需求。新推出的O2O艺术品电商艺廊网也正是采用这一体系。

而艺术家是作品的来处,创作与批评都要既成于心也要出于心,所以无论作品的表述还是评论也应该如此,言简意赅又清晰明了。大众媒体也要善于从专业艺术媒体学习,弥补艺术背景的缺失,综合各方见解而不只是引一家之言。美术馆除了一般媒体发布会,策展人导览必不可少之外,还可以有专场的媒体讲座。公众从多方面获取介绍和解读之后,也能从读懂作品开始,不断深入形成自我的个人见解,也就乐于从中学习并和他人分享其中的乐趣,最终形成创作与参观的良好互动。

改变也不是能一蹴而就,从艺术公共教育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开始改变,美术馆就有机会真正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而每天都是观者盈门。

个人简介:

黄荣楠

字炎,号艺舟,快城创始人、国民人物计划总策展人。

主要背景:8年企业IT服务和ERP(SAP)项目咨询、实施及管理经验;6年互联网产品经验,其中3年互联网创业经历,涉及生活艺术门户和社区、高端杂志新媒体、快消艺术品电商等,涵盖产品架构、功能及实施等技术层面到内容和市场运营,包括搜索引擎营销(SEO/SEM)、社交媒体营销、电子邮件营销等在内的数字营销。

打油诗:IT原是我本行,当个经理两头忙。转身想当文化人,攒本《中国之暗面》,未获出版;签约短信写手,不见分账。热血未消做媒体,风来雨去跑现场。冷眼旁观艺术圈,推陈出新不等闲。写稿、设计、编辑挖潜能,策展、采访、摄影练功夫。常言道,孤独落寞之后是通途。

艺术经历:从2010上海世博会荷兰文化馆合作伙伴到独立摄制《艺术个案——城市艺术生态视频档案》,从首家发布网上3D虚拟展厅到主办 2011YTA网络大展,曾经累计访问达百万以上,共计发布1800多个展览,2000多篇国内外艺术资讯和艺术家及作品原创译介,以及300多个展览现场记录,400多位艺术家推介。

出处:艺廊网

[沙发:1楼] picark 2014-09-19 22:35:29

欢迎关注艺廊网微信公众号:artthat。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