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与中国有关的加拿大纪录片《人造风景》
发起人:11yio  回复数:3   浏览数:3160   最后更新:2007/03/21 09:38:01 by
[楼主] 11yio 2007-03-20 02:27:15
一部与中国有关的加拿大纪录片《人造风景》日期


| 新闻类别: 热片推介

所谓的人造风景,和自然风景相对应,就是人类工业文明的产物。这样的“风景”在著名加拿大摄影师爱德华•巴顿斯基(Edward Burtynski)的镜头前尤其触目惊心。
女导演詹尼弗•(Jennifer Baichwal)的纪录片《人造风景》,通过跟踪拍摄巴顿斯基拍摄工业风景的整个过程,完成了一幅全球化后果的影像素描图。
巴顿斯基以拍摄工业废墟为主,是加拿大顶级的摄影家。2006年他到全球各国拍摄工业风景;这次他和导演北齐沃尔一起,不仅捕捉到了“人造风景”令人惊讶的变迁,而且还关注到了这些变迁所带来的社会反响。
带着这样的定位和立场,《人造风景》引导观众走向对地球的健康与消费经济间的尖锐矛盾的关注。
导演詹尼弗•北齐沃尔,加拿大,87分钟,分级:G
“五星的!” --国际视觉设计杂志eye Magazine
最佳加拿大影片得主–多伦多电影节
最佳加拿大纪录片得主 –亚特兰大电影节
中国导演贾樟柯今年制作的纪录片《东》别出心裁地拍摄了北京画家刘小东到四川奉节采风的过程。

同样,在数个电影节崭露头角的一部加拿大纪录片《人造风景》(Manufactured Landscapes),也是跟踪拍摄一位艺术家——以拍摄工业废墟为主的加拿大顶级摄影家——爱德华•巴顿斯基(Edward Burtynski)到全球各国拍摄工业风景的过程,主要拍摄地放在中国,当然也涉足到了离《东》很近的三峡大坝。
詹尼弗•北齐沃尔(Jennifer Baichwal)导演的纪录片《人造风景》(Manufactured Landscapes),以一个长达五分多钟,在福建省一个超大型的工厂内拍摄的移动镜头作为开头。导演跟随以拍摄工业风景而著名的摄影师爱德华•巴顿斯基(Edward Burtynski)走遍世界多个国家,展示了一系列动人心魄的工业景观:从中国福建的工厂区和回收工业垃圾的乡村工场、四川境内的三峡大坝、天津的煤矿基地、上海的新富人家和穷困弄堂,到孟加拉国的拆船厂,在纪录巴顿斯基的工作的同时,北齐沃尔发展出另一条交织着强烈的伤痛情怀和批判精神的叙事线索。
影片的大部分都是关于巴顿斯基在不同场所的工作情况, 有时是摄影家的全景,有时也会通过推拉摇移,来交代场景。这是一部非政治化的影片,但对机械化的后果、环境的破坏的关注是贯穿始终的。“它不只是纪录性,更具有思考性;它又有趣味,又很会煽情。”
《人造风景》正是一幅对于全球化后果的素描图。摄影师,也是本片的主角;和导演北齐沃尔和影片摄影皮特•梅特勒(Peter Mettler)一起,不仅捕捉到了“人造风景”令人惊讶的变迁,而且还关注到了这些变迁所带来的社会反响。带着这样的定位和立场,《人造风景》和观众走向一个矛盾:地球的健康与消费经济间的张力。
詹尼弗•北齐沃尔从1998年开始纪录片创作,本片是她的第四部作品。
[沙发:1楼] 11yio 2007-03-20 02:31:27
[板凳:2楼] 娱记 2007-03-20 03:00:55
纪录变迁的艺术品,也仅仅是艺术片

来自: seamouse


《人造风景》与《战地摄影师》、《东》一样,都是一个持摄影机的人对另一个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进行了工作记录,在此“观察的传递中”,拍纪录片的也完全被他所纪录对象的创作目标所吸引,比如Christian Frei被James Natchwey的战地视角引到浩劫场面上,比如贾璋柯被刘小东的画作引到了三峡人物个体上。
  
  在《人造风景》里,传递过程是,巨变中的中国那些惊人的“人造风景”吸引了加拿大工业摄影师Burtynski,而他那因画幅巨大而震撼展览馆的照片又吸引了拍纪录片的Jennifer Baichwal,最终在关于工业化中国的照片、出版物印刷品、纪录片影像的共同作用下,震撼了我们这一小撮对艺术和社会还保有点主观能动性的中国人。
  
  没机会接触到导演,无法猜测他在艺术追求背后个人是否也具有社会意识,是否有那种西方人审视中国问题时夹杂着怜悯心和优越感的复杂情绪,但单从冷静缓慢的纪录片本身和里面对一幅幅巨型“人造风景”摄影作品拉镜头处理中,我还是只看到摄影师对他心中“震撼性艺术”的追求。这其实就如同Godfrey Reggio那生活三部曲(〈机械〉〈失衡〉〈战争〉)中的第三世界市效奇怪,配合上侵略性的极简主义配乐,他要做的就只是完成漂亮的摄影剪辑艺术片,而并非具有社会观念和道义指向。然而只要拍摄对象针对了“世界工厂”,似乎就不可能只是搞无关政治、无关意识形态的自律的“现代主义”了,于是它在忠实纪录变迁的过程里,不得不具有揭示意义甚至批判性。
  
  电子垃圾、移民、高效而冷漠的装配线,这些巨变中阵痛的元素背后的那个声音大多是批判性的,也夹杂着无奈,像富士康案给我们的启示:中国发展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廉价劳动力。
  
  有人觉得西方人视角始终是猎奇优越的,但不管作品背后观点如何,纪录这个变迁、揭示这些生活总是必要的,而且单就纪录片来说,也还各有各的角度。如果觉得《人造风景》太过艺术化,缺乏社会性(至少是简单直接的),那还可以看荷兰人拍的《中国造》,关于一个东西,从产品到商品,从生产它的昆山工人到消费它的威斯康星居民(他因产业升级而失业)。这是关于人的微观视角,富有生活故事性,揭示问题也更简单明了。
  
  艺术始终高于生活,这些关于世界工厂的纪录片,谁好谁差因欣赏角度也无法评判,总之,它们都以各自的方式纪录了变迁。
[地板:3楼] guest 2007-03-21 09:38:01
有点意思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