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细语”中国当代艺术群展
发起人:娱记  回复数:0   浏览数:2437   最后更新:2007/04/04 05:18:28 by
[楼主] 娱记 2007-04-04 05:18:28
“中国细语”中国当代艺术群展



文章来源:奥沙-观塘     更新时间:2007-3-30





“中国细语”中国当代艺术群展
“CHINESE WHISPERS”-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展览时间:2007.03.16-2007.05.08
展厅地址:香港九龙鸿图道73-75号建大工业大厦5字楼 奥沙.观塘

进入展览:http://www.osagegallery.com/Exhibitions/Exhibition_Kwun_1.asp
奥沙集团成立于2004年,在香港,北京和新加坡设有展览空间。奥沙-观塘是奥沙集团旗下最大的艺术空间,位于香港观塘区,空间原是一座面积达15,000平方英尺的工业库房,现改建为一个大型展览空间,为今后在香港举办大型艺术展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地。
“中国细语”是奥沙集团在香港奥沙-观塘当代艺术空间推出大型中国当代艺术家群展。“中国细语”由来自上海的策展人杨荔独立策划,此次奥沙将邀请十九位在当下中国艺术界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参展,参展艺术家有:杨千、杨冕、武明中、赵能智、俸正杰、钟飙、张小涛、熊莉钧、庄红艺、陈文令、金江波、薛问问、蒋志、曹恺、唐彦+徐怡苏、刘俐蕴、于凡、洪东禄、师进滇。
展览的标题“中国细语”来自于一个儿童游戏,其规则是几个人依次口头转述一句话,结果经常是句子的意义被混淆。对参与者来说乐趣就在于这句话的含义在传递过程中被歪曲到不可思议的程度。中国细语的游戏说明信息和意义可以很轻易地被破坏或扭曲。对于真正理解艺术作品无法避免的困难,用“中国细语”来做隐喻也是非常恰当的,当把作品从它自身的文化语境中抽离时,就更加困难了。
在当今日益网络化和全球化的世界,人们对艺术具有可以任意而为的自由所导致的结果有一定的关注,它会不会只是成为自由贸易的附产品-一个没有文化特色的艺术杂交体呢?然而,如同全球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歧义的术语一样,它并不单指一个过程,而是一系列的过程,实践和问题,杂交也许可以产生出新的更有力的文化。来自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不同声音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一个艺术新典范的基础。这个新规范中主要的一点是对不确定性的探讨,不确定性是指我们缺乏对事物持完全确定态度的能力。在这个语境中的“中国细语”,指中国既使人愉快同时又令人迷惑的艺术作品的多样性。它在全球艺术视野中的出现并非细语,而是大喊。艺术作为人工制品成为信息传递的载体,而如果信息是混淆和扭曲的,那就与“中国细语”异曲同工了。
此次的展览绘画部分的参展艺术家有杨千、杨冕、武明中、赵能智、俸正杰、钟飙、张小涛、熊莉钧、庄红艺,其作品均是艺术家近年的个人特色风格作品。绘画部分中钟飙的作品以碳精笔结合局部油画色彩,在流行元素下叙述“视觉奇遇”,并给观众留有在场的余地。赵能智的表情系列隐含在灰色迷蒙色调中水肿似的脸,呈现了当下青年无目标的迷茫生活。武明中的红酒系列绘画是对政治题材的全新诠释,杨千的“双重绘画”展现了绘画作品与光线及媒材的新结合,俸正杰以艳俗的红绿色调结合人物特写,创造出“中国表情”的独特风格。熊莉钧的个人艳俗的绘画风格,以卡通般艳丽的色彩结合时尚的中国符号,杨冕绘画新作中挪用泛欧美文化的人物形象并置于中国代表建筑中,是对中国当下的文化缩影的深层思考。
雕塑部分的艺术家有陈文令、于凡、唐彦+徐怡苏。于凡的雕塑在工业光泽和型式的强烈对比下,使其作品在虚实之间游移。陈文令拟人化的猪作品表达的是一个消费时代的精神寓言,一种关于幸福生活的表面幻象。
装置部分,师进滇以不锈钢丝着色形塑出现代工业文明的产品,虚空的形体中又隐含着对工业文明的省思。刘俐蕴从游学英国开始进行织品媒材的创作,进而从中国丝绸中发展出一系列轻柔精致的独特山水图卷装置。薛问问则是将Cosplay搬上了艺术殿堂,并使之具有Disneyland般的浓缩规模。去除了原该有的纯真欢笑,只有战争和武器,消除了欢乐的艳丽色彩,取而代之单调和冷酷的黑白。洪东禄则是唯一来自台湾现居北京的艺术家,曾于1999年代表台湾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此次展出其2001年数码输出作品阿修罗系列。此外,金江波2007年的图片新作、曹恺及蒋志的数码及录像作品,他们分别在媒体和材料运用以及题材创新上都有所突破,此展作品将再次带给香港一次当代艺术的飨宴。




中国细语:中国进行时

杨荔

Osage Shanghai 策展人

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走出本土社会,在纽约、伦敦、瑞士、韩国和东南亚等地的国际圈子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甚至追捧。这一艺术事实不仅刷新了国际艺术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期待,而且也助长了中国作为大国崛起的神话。

从1989年法国《大地魔术师》展推出蔡国强、顾德新、黄永砯和1993年香港《中国后89艺术》展推出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等艺术家的新作起始,国际当代艺术圈才开始认识一些来自中国大陆的新面孔。而中国当代艺术家也借此开启了长达10多年的走向国际艺术圈的跋涉之旅。1990年代中期,由于缺乏本土社会的文化认同,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支撑几乎都来自境外。欧美社会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有限接受和曝光,成为艺术家兑现学术和市场价值的最大机会。尽管1990年代来自欧美的需求力并不强劲,但当时中国社会尚未迈入全球化、物质条件尚未极大丰富,这样的需求已足以形成一条供需链,让艺术家做自谋生路的职业艺术家,能够跳出社会主义主流艺术创作的生态而独立生存。供需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艺术生产。有些中国艺术家刻意一边倒,压抑自己的个性,来攀附欧美熟悉的图式、方法和审美取向,甚至打“中国牌”、接受命题作文。结果,欧美文化中心主义欣然地享受了来自中国的这道异国情调大餐,包括隐含其中的那些可以用作实时批评中国政治的活素材。而中国当代艺术所呈现出的独特的思想性和整体价值观却往往被屏蔽、搁置在一边,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喃喃自语。

2000年前后,中国当代艺术在本土社会从“地下”翻身到了地上,逐渐获得公共性和文化话语权。艺术家以狂欢姿态彰显着自己的个性创造,一时间似乎众声喧哗。然而他们的声音再高亢,也不被更多公众所闻。随着消费型社会的特征在中国愈演愈烈,国际品牌汹涌而入,消费文化的磅礴“大声”压倒个体艺术家的歌喉。当代艺术家的自由发声很快被国际艺术名利场的喧嚣所淹没。在中国当代艺术军团大踏步跨入从威尼斯、圣保罗到巴塞尔各大国际展场的背景下,名利场逻辑却取代文化理想和追求,成为引领许多艺术家进行创作真正的潜规则。商业跨国资本以收购创意为名,处处逼艺术家就范,甚至聪明到把中国当代艺术家刚刚斩获的些许名声,立马用来装点自身品牌的冠冕。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第二、第三代当代艺术家在消费热潮中成长起来。对他们而言,批判和适应消费文化只是他们一正一反的两手策略。成长的经验使他们有点排斥崇高的理念和智性,并深深懂得公众响应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希望作品既有前瞻性,又为本土社会的公众所接受。他们也是生逢其时。在2000年上海双年展以后,支持当代艺术的推手、赞助者开始越来越多地来自本土机构。他们并不忌讳当代艺术成为中国的公共文化,反而乐意去顺水推舟地装扮消费文化和名利场的新宠。他们通常的手段就是不断制造视觉冲击;再就是着力推动个人视觉符号的自我克隆和流行性繁殖,以新贵姿态大肆铺张地“抢滩”本土社会和艺术圈的公共视觉环境。他们没有口号、宣言,只有细密的私人话语。他们热衷用个性化的“细语”跟社会对话、随心所欲地跟公众套近乎。他们敏感地在社会消费文化中寻找公众的共同语言元素。无论是星巴克、耐克、万宝龙和路易•威登,还是F1、Channel V、Cosplay卡通形象和网游人物,各种流行的视觉元素只要可以用来与接受面沟通,则从善如流,尽情借用。由此,当代艺术一方面与网络、电视和纸上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相互覆盖,形影相随。另一方面,又以设计为门径,进而与时尚、建筑、小区景观、城市形象等相关领域形成大幅度跨界交叉、整合之势。可以说,从俸正杰、蒋志、于凡、曹恺、赵能智到张小涛、金江波、熊莉钧、薛问问,这拨艺术家的话语有更强、更现实的社会适应性。这并不能说明他们艺术意志有所弱化。其实,他们反而更加无法无天,更加无视游戏规则、艺术界限乃至前辈艺术成就所构成的压力。他们敢于悬置“原创”和借鉴问题,拿“后发优势”和眼球经济说事。在某种程度上把艺术创作权当作流行符号生产线,把社会权当作“秀”场。为了个人视觉话语的文化影响力和社会能见度。他们甚至可以放下所有身段、与公众不分你我地打成一片。近几年来,在这拨中国第二、第三代当代艺术家的表达方式中,文化再现成为主轴。大声的、单向的精神独白几乎都被放弃,取而代之的是那种艺术家与观众、社会现实之间取消距离感的密切互动和对话。艺术家关注的不再是宏大叙事,而是邻家男孩女孩,是公众所熟悉的同时代人,甚至就是艺术家自己及其同龄人。艺术家在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构成了一种日常的、进行时态的“细语”、甚至倾诉。

人与人之间,春风化雨式的细语意味着一种切身的感受、一种私密化的亲近、一种交流上的默契。艺术家个人“细语”借助私相授受的口碑式的社会传播模式,反而具有更强的公众亲和力,更易让公众对他们的个人风格耳熟能详。尽管细语让人沟通无碍,有时却不能完全传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意义,使他们变得越来越“饶舌”。俸正杰色彩艳丽的画面上,那些千人千面、

而在妖冶趣味上又如出一辙的时尚美女头像,堪称后“政治波普”时期的一种又乖张又世俗的“中国表情”。钟飙的油画中常穿插着素描形象,但多文本并置的语境锁定仍是时尚酷哥靓女的精神肥皂剧。熊莉钧的青春美少女形象借助商业广告常用的荧光颜料重复宣泄着看似过剩的情感和精力。还有杨冕借鉴欧美摄影史图像的洋美女、洪东禄脱胎于格斗式网络游戏的虚拟美少女,都是提示个人视觉符号的“必杀技”。同为海外归国的杨千、武明中、庄红艺,重新上“中国跑道”做新艺术家,他们出发的切入点却都是带有装饰、设计特<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