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吾圄计划:行动与图像的共生》第五回干扰系列No.1 光
发起人:CDMOCA  回复数:1   浏览数:1501   最后更新:2015/08/26 08:15:52 by guest
[楼主] CDMOCA 2015-08-16 09:04:37


吾圄计划——即预设了明晰的创作路径和问题区域,也留足了实验变化的空间

《吾圄计划:行动与图像的共生


第五回《干扰系列No.1 光


《吾圄计划:行动与图像的共生》是由艺术家周斌的12个独立作品构成的系列方案,每月一作,用一年时间来讨论行为艺术领

中“行动”与“图像”的关系问题。该计划发端于周斌2013年完成的作品《99个赌徒》和2014年年初完成的作品《终南山计

划——踪迹成迷》,但制定了更为明确的问题核心,并显示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意图,对于“吾圄计划”本身,周斌的描述为:

即预设了明晰的创作路径和问题区域,也留足了实验变化的空间。吾圄计划由蓝庆伟策划,并全程提供学术支持,对整体计划

和12件具体作品分别展开讨论。

《吾圄计划》第四回《干扰系列 No.1 光》于2015年5月2日在昆明街头执行,周斌邀请了一位农民工参与这个作品。具体的过

程是农民工与一块儿1.2x1米的大镜子在闹市区的不同地点停留,假扮休息状。镜子放置的角度精确地把阳光反射到路人必经的

区域,让强烈的阳光和路人“偶遇”。作品在正午开始,在太阳西斜时结束,持续了三个多小时。

这个作品所预设的与路人的互动实际上就是对路人的干扰,被干扰的不适让路人自然的有着不同程度的不悦甚至愤怒,但面对

这一公共空间的“偶然”遭遇,又让路人无从发火。

这件作品显然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城市的光污染问题。


—————————————————————————————————————————————————

实施过程图片:

——————————————————————————————————————————————————


对话(节选)

蓝庆伟(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

周斌(艺术家)

2015年7月

....................................................................................................


问:《吾圄计划》每个月都有一个独立的作品发生,现在已经进行到第五回,这一回的创作思路能不能先

介绍一下?

答:《吾圄计划》第五回“干扰系列No.1 光”在街头实施,是和路人偶发互动的现场创作。

5月份去了云南,那里阳光很强,到处亮晃晃的,和成都很不同。昆明市区高楼林立,大部分是玻璃幕墙,

走在路上常会被折射过来的阳光袭击。过去我做过一些通过光反射和观众互动的作品,大部分在室内,这

次想在户外制造一个光反射的场景,与路人互动。作品的具体过程是请一个工人搬运一张1.2米乘1米的镜

子放在闹市区的不同地方,放置的角度刚好能够反射阳光到大概5米外的走过来的人的眼睛这个位置,搬运

工就坐在镜子旁边休息,镜子上绑有搬运用的井字形的粗麻绳,那个场景看上去就是工人在搬运镜子的途中

在休息。当往来的行人走到特定的角度,便突然被很强一道光照到脸上,我试过,那光很刺眼,让人禁不住

要发火。你看图片上人们的反应都很强烈,不少人勃然大怒,但等找到那个光源再看到工人的状态,又觉得

是个意外,也就不好发作。整个作品从中午开始,持续到阳光不强烈时结束,近4小时,换了九个地方。


问:为什么会选择闹市区?这样明显增加了环境的不可控因素,最开始讨论方案的时候你是不打算这样做的。

答:大多时候我比较排斥在街头太随意的创作行为艺术,不喜欢被心不在焉的路人看热闹围观。很多作品是

需要一个特定的语境,把创作者和观众联系在一起,创作者和观众的身心都要专注才能达成交流。达达主义

时期艺术家倡议走出美术馆是有当时的针对性语境,现在这个概念不再具有先锋性。选择在艺术空间还是在

公共场所实施作品要根据方案决定。

这次的作品方案强调街头偶发的遭遇,作品需要与路人发生关系才能完成。整个过程的效果虽然有所预估,

但具体发生些什么事也无法完全意料到,比如有一个角度把阳光反射到了商场里面去了,工作人员出来了两

次,让工人把镜子搬走。


问:工人有没有照他们说的做?

答:工人第一次稍稍调整了下角度,可还是能照到商场的另一个区域,第二次工作人员又出来说,我们就换

了地点。那天很热,工人很辛苦,你都不好意思冲他发火。


问:事后看照片上的口型,是不是很多人都骂了脏话?

答:是,很自然的本能反应,我试过,被突然刺眼的感觉真的很恼火,有人赶忙用手遮,有人一下子就跳开

了,不少人都找是谁干的,想发火。


问:另一个联系,举个例子,就像陈秋林的作品《花园》,她请民工抱着假花在三峡边的小城一直走,给普

通人制造一种偶遇的假象。这一类作品是不是也跟你的思路如出一辙?

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要说共同点,就是作品都是在现实环境中完成的,也都请了民工作为作品执行

者,秋林的那个作品有她自己参与实施的部分。我理解的《花园》是通过在现实生活中主观制造出非日常化

异样图景、构建出超现实的荒诞气氛,对个人的现实的遭遇和经验记忆进行象征性表述。而在《干扰系列》

中,首先是实施的过程上刻意要混入日常,最好与现实场景融为一体,另外作品也没有抒情和叙事的成份,

没有象征性,只是要给路人的身体制造干扰,日常中一次偶然的恼火遭遇。在这里,不可知的那些个路人的

感受和反应就是核心,可以说没有路人的介入,作品就不能完成。


问:从大的方面来说,这件作品好像也有一定的社会针对性。你觉得呢?

答:是,有对现实中光污染现象的提示,严肃的游戏吧。


问:《吾圄计划》这五回里面,虽然你每一次采用的材料和形式都不同,但跟城市化建设都息息相关的,比

如你前一次用到的钢管,在城市建设中随处可见。“城市化”是个大命题,很多人在这个命题下面第一反应

都是拆与建,而你的主题已经跨越了拆和建,往往选取的是城市化进程中随处可见却又在日常中不会用到材

料,这是为什么?

答:但第一次是用的宣纸。我没有刻意设定材料,整个创作计划也没有设定统一的主题。


问:好,除了第一次,但后面几次都可以放在这个套路里面。

答:还有一次用的金戒指,金粉丙烯。所以我觉得不是刻意的要设定作品材料,而是根据方案的需要来定,

一些规律是偶然形成的,当然也可能有个人的潜意识在起作用。我是希望在这个创作计划中尽可能不要给自

己定规矩,阅读、构思,最后还是要回到直觉的判断去做。


问:有没有思考过用行为来创作一件肖像作品?

答:第六回的作品《4000里》会有一件铸铜的头像在有了一番经历后别创作出来。


问:在以前的行为艺术创作中,你是行为的主体。而这一回你——还有观众——都是从旁观的角度来观看被

镜子照射的人,你们,或者说我们,全程看到了光斑,看到了偶然,看到了人的情绪反应,体验了每一个元

素,但这些元素并没有直接作用于我们自身。这样来说,我们能不能算作这一回创作的参与者?而你的角色

是参与者还是单纯的策划者?为什么?

答:行为作品也不一定非要艺术家自己去实施,在《干扰》中我和看到这一现象的其他人一样都是旁观者,

只不过我是这个现象产生的幕后主使。


[沙发:1楼] guest 2015-08-26 08:15:52
昆明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