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吾圄计划》 第六回:4000里
发起人:CDMOCA  回复数:3   浏览数:2968   最后更新:2016/08/02 11:38:11 by guest
[楼主] CDMOCA 2015-11-09 10:20:31



吾圄计划——即预设了明晰的创作路径和问题区域,也留足了实验变化的空间

周斌:2015年·12个月·12个行动

《吾圄计划:行动与图像的共生》

第六回:4000里


《吾圄计划:行动与图像的共生》是由艺术家周斌的12个独立作品构成的系列方案,每月一作,用一年时间来讨论行为艺术领中“行动”

与“图像”的关系问题。该计划发端于周斌2013年完成的作品《99个赌徒》和2014年年初完成的作品《终南山计划——踪迹成迷》,但制定

了更为明确的问题核心,并显示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意图,对于“吾圄计划”本身,周斌的描述为:即预设了明晰的创作路径和问题区域,也

留足了实验变化的空间。吾圄计划由蓝庆伟策划,并全程提供学术支持,对整体计划和12件具体作品分别展开讨论。

在第六回的作品《4000里》中,周斌用青铜铸造了一个自己的头颅,把它拴在汽车车尾,自己驾车从成都出发,沿108国道一路拖行,翻越

秦岭抵达西安,之后再从108国道返回成都,行程约4000里。全程在公路上被拖行、外形被磨砺消耗的青铜头像成为一件雕塑作品。这件作

品关乎周斌对两个家乡的情感,1970年出生地西安和1997年定居的成都。

—————————————————————————————————————————————————————————————

对话:蓝庆伟VS周斌

时间:2015年9月21日


1、 看你个人的生活经历,从西安出发至北京圆明园艺术村再到定居成都,这是一种生命的履痕,能否讲一下这次作品跟生命之间的关系。

答:西安是我的出生地,这决定了自己的性格基因。北京的经历对我艺术的发展阶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97年移居成都,进

了我生活和工作最重要的时期。关于生命,从十几岁开始,我陆续有了一些亲友去世的经验。24岁时,一位30来岁的诗人因哮喘

猝死在火车上,这让我强烈的意识到人的生命可以随时戛然而止,而活着就是消耗和度过,这件作品表述了自己这样的情绪经验,

有些宿命。



2、《4000里》的作品方式使用你自己的翻模铸铜头像,这里存在一种身份置换,能否谈一下使用这种方式的考虑?

答:头像当然必须是自己的,这样才有痛感,不需要明晰的概念和逻辑分析,直觉上就应如此选择,。最早萌生这个想法是08年,

当时北京的艺术家张宪敏在成都跟我讨论他想做的一件行为作品,背着一根粗绳子走全国,我说你干嘛不拖着你的头走,让它自然

磨损?他也没有执行这个作品,但头颅在路途中被拖行磨损的意象却始终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一直有冲动去做,所以说实施这个作

品计划也不是偶然。



3、《4000里》有别于之前公开可以围观的作品(虽然有一些是自己完成),但此次作品从时间和距离上更加属于一个个人性的作品,它有着强

的个人属性,这种个人属性对于你来说应该是有着不同的感触,正如你提到的五味俱全,能否说一下这种综合感受和个人属性?

答:这件作品的实施场地是在社会空间,驾车从成都出发沿108国道翻越秦岭抵达西安,之后再从108国道返回成都,行程约4000里。

整个过程除了你和摄影师是始终的观众,其他观众就都是路人,招摇过市的,回头率极高,反应也很丰富。但其实一件作品的观众也

并非只局限在作品实施时的围观者,作品的信息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出去,获取者皆是观众。



4、 很多人看完这件作品——虽然是几张对比图,但都被震撼和触动,更多的人在你的作品中看到了自己和个体的渺小,作为作者如果今天跳

开作者身份,会怎样看这件作品?

答:除开要表达的概念和情绪本身,我更看重的是找到一种有趣的语言方式去表达这样的感受,我的注意力集中在怎样表达这个问题

上,目前所做的是我想到的最恰当的创作方式。跳开作者身份看,这个很难做到吧。



5、 虽然在这件作品中,身体只是作为驾驶者、思考者存在,但很多人都感觉到作品的力度,这种力度是一种不见红色的血淋淋,这种力度与

阿布拉莫维奇的部分作品有相似,能否介绍一下在驾驶中的感受与思考?

答:一路开车拖着用自己的铸铜头像在公路上一点点磨损消耗,听着刺耳的摩擦声,身体就会有本能的反应。独自体验漫长的回家路,

也回忆了很多事情,关于自己的经历,关于两座城市,我的出生地和安家地,沧桑悲凉的感觉是始终的情绪,也会不由自主的有形而

上的思考。



6、但你的创作都取决于自己的身体,也一直注重内在的表达,可以说此心即吾乡。“故乡”这种概念对你来说还重要吗?

答:“故乡”就是故乡,现实层面真切的存在,食物、气候、地理、亲朋好友等等记忆,所有的经历。记得有一年春节独自开车回西

安,天将要黑时从青山绿水的四川进入秦岭隧道,出隧道时是暗夜白雪,瞬间泪流满面。



7、 兵马俑,这是很多人对作品的第一眼印象,虽然距离短,但仍然能够看出最后作品的庄重与气势,这是否是受西安文化的影响?能否谈一

下对西安、北京、成都三个城市的感受及对你的影响?

答:出生成长在西安这样一个传统文化深厚的城市,精神上很容易被赋予对历史的敏感性。也因此,有太多的文化人寄生在传统上 “啃

老”。沉溺于把玩旧物,懒惰的抄袭传统,缺乏推陈出新的冒险精神。现实中的保守势力把控着各方资源,打压、阻碍与其志趣相异的

实验性艺术的发展。环境的改善10年已算很快,但对个人来讲,绝对是漫长的岁月,人改变环境的能力渺小,还要与人对抗,耗费不起

这宝贵的时光。另外人在陌生的环境里可以更自由地塑造自己,许多陌生的经验让你变的丰富和深厚,我择路而行,1994年去了北京,

不到24岁。

在北京还是画油画,也听说有一些人做行为,当时我的感觉就是这些人不会画画儿瞎整。95年圆明园画家村被政府清剿,无理想的去处,

恰好在北京上大学的女朋友毕业,说成都挺好的,于是就跟她到了成都。一段时间后觉得呆不惯,就又去了宋庄。

97年因女儿快要出生我又回到成都,有幸结识了刘成英、戴光郁等朋友,便参与到了成都的行为圈,那时我们有一个组织叫“719”艺术

家联盟,大家常在一起喝茶、聊天,被称为“蜀中八怪”,转眼过去快二十年了。

我很庆幸在成都与行为艺术相遇,这种艺术媒介真正的能让自己的艺术构想和实践进入到极为宽广自由的空间,当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我也还记着刚开始不画画的那段时间很纠结,要天天给屋里撒些松节油,闻着那个味道让自己觉得不空虚。行为的

工作方式和绘画完全不一样,绘画是哪怕你今天只干了一小时,也可以看到画布上的成果,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闲暇。而行为艺术的工作

状态更像是一种日常生活,浇花、喝茶、看书、想方案、处理资料,到了晚上似乎什么也没干,会有虚度时光的感觉,两三年后自己才慢

慢适应了新的工作方式。

成都于我可以说恩重如山,自己的家庭和事业都得益于这座城市。我也喜欢成都的多雨,甚至越来越喜欢那特有的灰色天空,以它为背景,

一切变得“超现实”,我甚至讨厌北方的阳光了,感觉太写实。



8、 你的行为艺术气质总是显得比较内敛,没有特别刺激的因素,很多元素甚至是生活化的,比如《吾圄计划》至今几期用过的材料:水泥、钢管、

玻璃、纸……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但这一期创作有一个没有呈现出来却很有意思的过程,就是你开始试图用3D打印的材料来做这颗“头”,

虽然后来没能实现,但3D打印材料是完全抽离于现实社会的。这是出于哪种考虑?从使用3D打印材料到替换为铸铜,这里面充满着诸多的不确定性,

能否介绍下更换材料的原因?

答:是,我的作品更喜欢不那么直接和激烈的语言方式,在情绪和解读上有回旋余地,有和现实能拉开距离的形式。这次也是恰好有个契

机与3D公司合作做作品,于是考虑用新的技术和材料,考虑让这个头像有些时代信息也会有趣,后来放弃主要是因为技术问题,一是因为

那种材质不耐磨,二是气质上不够厚重,缺少岁月的沧桑感和视觉力度,于是推迟计划,重新去订制铸铜头像,现在看来决定是对的。



9、 铸铜头像的连接焊接与捆绑是否有提前的预判?最终作品的面貌是否有预想到?回到成都将作品洗干净后的观看感受是怎样的?

答:开车拖着铜头在公路上行驶这么长的距离,怎样降低摩擦的噪音、控制铜头反弹晃动的幅度等等技术上的问题,事前都有比较详细的

考虑,但还是有意外,噪音还是很大,简直有些招摇过市,路人基本上在20米开外就注意到了,铜头在拖行中颠簸的反弹力也很大,车后

盖被砸了好几处坑,尾灯都被砸烂了。铜头的磨损程度也比想象的程度严重很多,最终的形态出乎预料。但总体来说整个作品计划完成的

比我想象的顺利。计划完成后一个雕塑被完成,磨损后的铜头残件在视觉上很强烈,也很能触动自己的情绪。




10、能否对作品实施过程中的某些有意思或困难做些描述?毕竟亲身经历这一路和看录像完全是两回事。

答:回来后你对采访的记者说的第一句话:“这一路太累了,疲惫不堪,我最大的失误就是不该把周斌当正常人看,我没有想到行为艺术

家是可以不吃饭、不睡觉的。”这句话就是对这个计划执行过程的很好的总结描述啊!



[沙发:1楼] guest 2015-11-12 20:35:06
BIXUDING
[板凳:2楼] guest 2015-12-01 16:30:13
so cool
[地板:3楼] guest 2016-08-02 11:38:11
卧槽牛逼惨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