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工:中国画家的生存技能
发起人:刘工艺术  回复数:0   浏览数:1781   最后更新:2015/11/11 09:18:12 by 刘工艺术
[楼主] 刘工艺术 2015-11-11 09:18:12

刘工:中国画家的生存技能


中国画家的生存技能各有各道,从奴才之辈和权术之流来论,以权附势是极为普遍的生存技能。

由于儒家赋予了统治阶层的统治术,促使中国历代画家只要学会和领悟这种生存技能,迎合其正统和参政辅政,所谓画家才能名垂史册。这一切是否就是画家的机会主义呢?在权力至上的社会里,在一个保守与理性的时代中,画家的命运便是机会主义的具体显现。中国是人文科学强盛于自然科学的社会,普遍的中国人在忙于生计和体验生活这两个方面很矛盾,要忙于生计就得世俗,想体验生活不免要遭到指责。由此,道家思想在这方面给矛盾中的中国人提供了另一套的生活目标,这套标准的核心就是“道”。

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调和社会矛盾,几乎都把文人当做社会阶层的精英来使用。这么一来,使得中国画家几乎都是诗、书、画等各个方面的全才型人物。在他们眼里,绘画艺术就是一种高雅的玩法,时常也自称为雕虫小技,而自诩互捧人品、学识则是至关重要,结果是官位越高画品越高。艺术批评也就成了说你高深,可谓是深不可测,标准取决于为谁服务;说你俗,俗不可耐,标准取决于同行不同道。事实,所谓的文人画创作,大多是遣情写性的一种文化社交活动,这又完全不同于画院的宫廷画家。对于宫廷画家来说,作品的好坏只能等待皇帝的赏识或后人的评判。但随着朝代的兴衰,宫廷画家与文人画家也会与时俱进,且也挣脱不了儒家思想的束缚,只得把雕虫小技变着法子再表明志向。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为中国人设计的一种秩序,以及对这种秩序的顺从方法,那么中国艺术家永远也不会得到精神上的完全满足。在这种秩序里,因为人的个性与精神自我隐藏起来,面对压抑和压制持续不断地忍受中最终失去自己,变得亦官、亦文、亦艺,方能附和儒家伦理和社会功能。从某种意义上,儒家思想又逼迫自由者抗争,在迎合儒家的道路上走进山林,这些人以隐士自居,不愿苟且而找寻另一种生活态度,这就是隐士。不过,隐士又是什么人呢?他们是中国官场之人、好文之人、赋闲之人。而这些人运用的更是一种为官之人的心计、好文之人的躲避、赋闲之人的乐道。因此,退向荒野僻地的人或退避官场的文人,立即会笑谈摆脱官场的快活。

不言而喻,宗教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即是人类文明的推动者又是毁灭自我的制造者。但儒家思想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它所推行的中庸之道,虽然其思想精髓是以“仁”为核心,提倡忠恕之道,倡导“仁政”应“礼”的规范。但这种思想是否作用于每一个人呢?事实与结果都不是这样的。假如,这种理想化的思想被蓄意借用,被尊为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一种移情的生活态度,这就必然为以政养文、以文养心的官场文人和士大夫找到了理论依据。

现实是,在接受过儒家思想教育的官场文人、士大夫是不可能丢弃以政养文,以文养心的途径,不得不依靠中庸思想来丰富艺术手段为政治服务的方式,不得不跻身官场为之效力。所以说,在中国绘画艺术的思想中,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主体是从事绘画艺术创作的画家,而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本体是绘画作品。


---摘自刘工《中国绘画的精神含义》

AAP美国学术出版社 出版)

返回页首

帖子已锁定,不允许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