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对当代艺术的启示
发起人:朱雨泽  回复数:0   浏览数:1936   最后更新:2015/12/26 11:49:43 by 朱雨泽
[楼主] 朱雨泽 2015-12-26 11:49:43

八大山人的精神对当代艺术的启示

朱雨泽

我认为分析八大山人的艺术要站在整个人类艺术史的坐标系中来进行。八大山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通过图像语言表达人生的智慧,绘画也是表达思想的手段。我们在八大山人那里看到他的思考和智慧达到如此程度,这是令人震惊的。就17世纪的人类美术史而言,欧洲的伦勃朗的绘画仍在写实艺术的巅峰,但朱耷已经进入了绘画艺术的主观主义状态,这样的成就使他跨越了时代,并成为世界艺术史大师级的人物!

我们首先看西方是如何定义表现主义的,通常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人物马尔库塞认为现代艺术的批判目的在于以间接的手段,创造出一个虚构的世界,这种虚构的世界在意义上应该是比一个现实更真实的世界,对准“单向度”的现实世界宣战,去看破、看透和预见现实,确定真实的东西,找到永恒的人性和永恒的艺术信仰。马尔库塞强调,由于审美活动是一种想像,它本质上就是非常现实的,是现实的异在,是一种否定力量,艺术作品就摆脱了现实单向度的过程,获得了它自身的意义和真理。在他看来审美的艺术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消除现实对感性的压抑,通过艺术重建人与社会的秩序,实现了人的解放、人性的解放。

在世界美术发展史上,如果以艺术家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为准来创作,而在其作品中导致客观物体的夸张,变形等等艺术语汇来界定“表现主义”的话,中国十七世纪的“八大山人”才是世界上最早的表现主义大师。

作为一种现代艺术流派,极少主义出现并流行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主要表现在绘画领域,其次是设计、建筑、时装等。极少主义主张把绘画语言和内容不断的削减,甚至仅仅是色与形的关系,主张用极少的色彩和极少的形象去简化画面,摒弃一切干扰“仅存的主体”的不必要的一切东西。它通过对绘画之画面形态的不断简化,直至剩下最基本的元素和语汇来进行的艺术探索。特征在于取消了艺术家个性的表达姿态,甚至是无内容、无主题、客观化,表现的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纯粹物。作为现代艺术的主角,极少主义对艺术的影响十分巨大,它们的源泉是东方的禅宗思想。西方众多现代艺术家都坦言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尤其极少主义艺术家们更将其视为极少主义的哲学依据。极少主义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至上主义和新造型主义的关于艺术必须和实用艺术相结合的原则。极少主义在20世纪60-70年代盛行美国,又被称作“最低限艺术”或“ABC艺术”。但不管如何他们都是东方哲学的产物。

八大山人的一生亦禅、亦道,他的书画不是典雅,不是精巧,不是狂放,不是迅疾,不是深婉,也不是恣肆,而是兼具这种质朴的、简远的境界美。一种如苏东坡所说的“发纤穠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如黄山谷所标举的“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或者是如董其昌所赞美的“渐老渐熟,渐熟渐离,渐离渐近于平淡自然,而浮华刊落矣,姿态横生矣,堂堂大人相独露矣”,简中简,深中深,表现的是一种高迈之年的老成与圆熟,这是中国艺术发展到中晚期以后才独具的一种最高表现境界。从上述意义而言,八大山人应是极少主义艺术的鼻祖。

我们今天审视朱耷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代性,如果我们将艺术的现代性发生的时间由19世纪提前到16世纪,这就将焦点落在八大山人的身上。16世纪的中国手工业现当发达,并日益走向商品化、货币化、早期的城市化。在八大山人的世界里,意识形态被巧妙的利用,在抒情结构里夹杂着对世事的幽忧和批判。

西方现代主义之源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印象主义(印象派)。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们提出的“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等主观至上的观念,是现代主义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所以,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P.塞尚这位在作品中追求绘画语言的几何结构和形体美感的画家,被人们称作“现代绘画之父”。

既然现代主义美术是西方进入垄断主义时代以后产生的,是伴随工业革命的产物,它就不可避免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变革,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是,现代主义的美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这样,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他们通常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但他们的作品影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这与西方同时期的现代哲学的发展进程几乎是同步的。

西方现代哲学的基石就是主客二分论,并不断的将主观因素至于客体之上。所以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当时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但它们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历史的和审美的价值。

三百年前的八大山人,依靠自己心性的真善,揭示自然之大美,阐发艺术之本质;他既传统又现代、极古而极新,是中国文人画的最高峰,是纯粹艺术的先行者,当之无愧中国画现代化的开山鼻祖;他以自己卓越的实践才能,把中国画艺术推至一个空前的高度。美术史上也只能出现这样一个八大,八大山人的艺术是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八大山人有着跨越时空的力量,其画风远被数百年、影响至巨,所以在讨论八大山人的特殊性与个别性的同时,其普遍性和一般性不可忽视,这也是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八大山人的意义和因由所在。八大山人对自己所处时代、所历之难、所遇之苦、所忧之事精神世界的深刻阐述,也正因为这样,作品背后的精神世界使得八大山人的艺术有了自己的创新性语言,留给了后世以经典。

走进现今时代,我们从八大山人那里学会的就是在艺术创作中要用自己的真正感情和真心感到兴趣的一事、一人或一个点入手,才能在画面上表达出自己的真性情。这样的作品即具有了自己的思维,带有了作者的精神,这将不再是一幅泛泛之作,才能称之为作品或是创作,才有了艺术的高度,才能在单纯技法之上的另一个高度上进行艺术的探索。

有些学者说八大山人的绘画接近现代的抽象派,我认为这只说对了一半。西方早期的抽象艺术只是通过对物体外形的概括、变化、变形、抽离一些元素以达到某种主观思想表现的目的,是画面的直接抽象。然而八大山人的艺术则是从事物的内在本质上去进行思维领悟,从道学的深度和佛学的高度去看待理解事物。事物的外在形象永远是在易在变化着的,而其内在的本质则是相对不变的,所以八大山人的作品中的形象具有一种变幻不定的感觉,其背后包含着一种深刻隐秘的东西,这东西也就是从无限深入的宇宙规律核心上来观察事物而获得的,这又是与他的自性融为一体的,属于宇宙的,同时又是发自于他“自性本心”的。

八大山人是以他的纯粹和明净的心灵去写自我的佼佼者。艺术的崇高和神往的境界使他执著迷狂,不断地作画给他的生命增添了无尽的活力,支撑起他自由的精神世界。在艰苦的艺术环境中煎熬,他顽强地用画笔诠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宣泄着其对这个世界的无限热爱、对当朝者的仇恨和极度渴望追求艺术自我、创造自我。

艺术的核心追求在于其独创性和非相似性。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最高境界,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营造理想中的精神乐园,与宗教抗争,与统治阶级抗争,不管条件多么艰苦,艺术创新之火也一直不曾熄灭,艺术家正是从这一不竭的源泉中不断汲取力量、灵感,来进行美的创造。八大山人的艺术创新精神得意于他亦禅、亦道的人生经历。

其实人是有着不确定性和可塑性,人在自己所面临的种种可能性中,应当选择一种可能性,为这种新的可能性辟建更宽广的天地。也就是说,艺术家应当是永远不被定型的,人的每一个自我创造的行为,都同时创造出了自由。八大山人作为艺术的创造者有着一种内驱力,这种力量鼓舞着他大胆开拓,不泥古前人。若以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艺术家的超越性为归宿,他就要为自己的生命提供一种意义,这意义超过生命本身的意义;艺术家的自我创造需要一个目标,这个目标高于人自身,这就是人的自我超越性,有了这个超越性,人生的旅程才会有意义。一旦艺术家在自我表现中融入创新的意识和元素,这个时候创新就成为艺术家们在当代问题中获得一席之地的一种方式。这也許就是八大山人对今人的最大启示。

八大山人在人类美术史而言,他是较早的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绘画的,并将对社会的批判置入其作品中。这种极端化的认识与批判和几乎神经质的偏激画法,反映出八大山人对生活现实的感受,其底蕴是以简洁而净静去抵抗现实的混乱无序。就从艺术自身而言,“越研究西方文化,越感到中国文化之美”,这是著名的翻译家和艺术评论家傅雷的结论,而他对中国画的热爱与透彻了解,恰恰是他二十一二岁在巴黎卢浮宫钻研西洋画的时候开始的,这颇有意味;他的民族自信力,乃出于对中西双方文化的深谙,分析、比较与透析。同样,黄宾虹也自信中国文化之特长,当敢于“开门迎客,主客均乐”,恐惧与忧虑是大可不必的。中国必然迎来自己的现当代艺术的繁荣,中国也必将步入现代文化大国。


返回页首

帖子已锁定,不允许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