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听说过美术馆债吗?
发起人:宁静海  回复数:0   浏览数:1614   最后更新:2016/03/18 19:48:30 by 宁静海
[楼主] 宁静海 2016-03-18 19:48:30

来源:天下一叔


叔知道中国很多业内人士,一提到艺术 + 金融就激动。这个艺术 + 金融有 n 种玩法,今天叔只想讲一个不被国人所熟悉的模式,叫做:


美术馆债


应该很少有人听过美术馆债这件事情,叔和叔搞固定收益的金融基友们,也是第一次听说。

纽约的 MoMA 可谓是美术馆里先尝螃蟹者,在 1980 年就用债券进行了第一次融资。话说,咱们中国是 1982 年才开始发行企业债……


之后,MoMA 分别又在 1984 - 2012 年进行了六次债券融资。融资的目的有很多,但主要都是扩建需要密集型烧钱的工程

叔查了查穆迪 (Moody's,美国三大评级公司之一) 对 MoMA 的信用评级,是 Aa2,在二十多档分级里排第三,属于 high grade,要知道穆迪对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才 Aa3,所以 MoMA 的这个信用评级算是挺好的啰!

穆迪对 MoMA 债券的研究报告

不过蛮有趣的是,评级展望虽说是稳定(对比一下,我大中华经济情况的展望可是负面呢……),但详情里写道:
什么因素能让机构的评级变高呢?

在现阶段的扩张计划结束前,并没有


什么因素能让机构评级变低呢?

1.      捐助停滞
2.      运营能力变弱,访客变少
3.      可偿还债务的资金变少
4.      经济上对债券长期依赖…

感觉让评级下调的因素很多且容易发生,但基本没有上涨余地了。MoMA 从 2014 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翻修扩建计划,预计 2018 至 2019 年才会完工。上一次的翻新工程发生在十几年前,直到2004年底修缮一新重新开幕后,穆迪才在 2005 年将 MoMA 的评级调高了一档。

那么你一定好奇,这些债券的息票率是多少——目前 MoMA 三个在市场上的债券,都是 4 - 5% 的水平。而且,美国的文化机构发债,债权人还可以享受免收利息所得税的优惠!

即便如此,作为一个投资人,你仍然会想,我为什么要借钱给一个非盈利机构呢?既然是一个非盈利机构,能还得上钱吗?

其实客官您大可放心,首先,美术馆都会用自己的资产进行抵押,比如房产。其次,他们超强的募捐能力也是重要保障。MoMA 在这点上也绝对让您一百个满意。

举个栗子, 2001 年开始的扩建工程中,57个理事会成员 (Trustee),平均每人贡献了 700 万美元!这还是十五年前!700 万美刀应该已经够自己开个小型私人美术馆了吧!纽约时报在2010年的一篇报道,也证明了 MoMA 和 MET 的理事会捐赠门槛差不多在 1000 万美元左右。

吾等年轻精英 & 精英-to-be 们虽然进不了 MoMA 做展,也没钱做 MoMA 的 Trustee,但也是可以买一份 MoMA 的债,做做 MoMA 的债权所有人的,呵呵……

一个非盈利机构为什么能发行债券呢?


首先,这个债券的发行主体并非 MoMA,而是纽约文化资源信托基金 (Trust for Cultural Resource)  代 MoMA 进行发行。


虽然这个基金名字听起来有弱弱的山寨感——抱歉,叔一在中国听到”艺术、文化”,跟”信托、基金”结合到一起,就条件反射有点哆嗦,但这家基金是正儿八经属于纽约政府的机构,帮诸多知名的文化体育机构都发行过债券。


TCR 基金介绍里声明:他们作为发债人,并不会为这个债券做财务担保,只是在发债过程中起到一个行政和渠道的作用。同样,基金背后的纽约政府也不做为负任何连带责任。所以,能不能还得起钱,还是要看这个文化机构本身运营能力。——“Neither the State of New York nor The City of New York provides any financial support for any bonds issued by the Trust, and all debt issued by the Trust must be repaid by the specific cultural institution for whose benefit the bonds were issued.”


这不,纽约的 American Folk Art Museum 也就是美国民间艺术美术馆(从名字上看就不太 popular 的样子),2001 年融了 3200 万美元的债进行空间改造,算下来每年要还债 300 万美元,也是鸭梨山大。在 2009 年金融危机冲击之下,这个美术馆,终于还不上钱了,然后 2010 年,这个美术馆彻底违约了


结局是比较杯具的——美术馆负责人四处谈判、到处找捐赠,仍然特别差钱,好不容易建好的空间用来抵押债券了,不得不被迫搬离,去了一个又旧又小的地方。而这个大空间被卖给了有钱的隔壁邻居老王,哦不对是隔壁邻居 MoMA,卖的钱用来……还债。

当年的 American Folk Art Museum 和隔壁邻居 MoMA


故事到这里,上文提到 2014 年 MoMA 的翻修扩建计划这就接上了。敢情同一个场所可能被发债翻修了两次……这座由著名建筑师夫妇 Tod Williams 和 Billie Tsie 设计的建筑被 MoMA 进行彻底改造,建筑正面的金属墙面被一块块剥了下来。很多网友惋惜感慨、纷纷开骂:

“就不能将就用吗浪费钱?”

”MoMA 做的新设计还不如之前的!“

“MoMA 会盖成一个 Shopping Mall 的!"

拆除 Tod Williams 和 Billie Tsie 的设计


但是那能怎么办呢,卖都卖了,人家的资产你管不着……


这也是美国第一家文化机构债券的违约事件。但正是因为纽约政府不为任何单个机构背书,该美术馆的违约并未影响其他机构的评级和信誉。


说到这里,小结一下


其实一开始,叔打算写一篇 MoMA 的融资和发展史的。但是叔写着写着,略跑偏,变成安利美术馆债券了。叔以为,中国作为全世界拥有艺术基金最多的国家,与其研究”艺术打包上交易所“等闻所未闻的模式 。不如看看发达国家有没有什么已经成功的案例,能不能为我所用,而投资人走过的弯路摔过的坑,我们是否也能避免。


叔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写了几篇艺术行业背后数据挖掘的文章,其实主要是觉得,行业外的人常常会妖魔化这个行业,认为“太乱了、搞不懂”。而此现象的本质是:艺术这个古老的行当,需要吸取太多其他产业先进的管理经验。

苏富比亚洲曾雇佣过著名咨询公司贝恩 (Bain & Company) 进行管理咨询;画廊大咖们 David Zwirner,  Lehmann Maupin 和 Timothy Taylor 也聘请了在麦肯锡和高盛工作过的 Suki Larson 对画廊组织架构进行管理层面上的重组——她在 2013 年接受采访说,“我刚和 David Zwirner 开始工作的时候,整个画廊只有 20 个人,而现在有 120 多个。”

“The art world was growing so fast and galleries needed people who could bring skills to help them scale and develop a business and navigate an increasingly intense landscape.”                                                    

—— David Zwirner


叔认为,不管艺术家的价格起起伏伏,有一些道理是一直不变的:


艺术行业的运营跟任何行业一样,除了一方面向政府要更好的宏观环境和政策,一方面,任何实体的内部也要加强科学和现代化的管理;要讲规划、讲管理、讲战略眼光和符合市场规律。并不是价格做上天、靠事件搏出位、或者嚷嚷着“艺术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同”,就能有所建树的。


债券这样的融资工具,其实这何尝不是一个有信誉的公立美术馆、值得摸索的一种融资渠道呢?

不过……小伙伴们也说,在中国,咱们的主要任务,还是先建立一个有国际信誉的公立美术馆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