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无话可说”:周斌个展NOTHING TO SAY
发起人:DUARTWOCA  回复数:0   浏览数:2712   最后更新:2016/05/12 09:09:30 by DUARTWOCA
[楼主] DUARTWOCA 2016-05-12 09:09:30





展览主题:“无话可说”:周斌个展

策 展 人:蓝庆伟
批评介入:鲍贝蒂(Petra Polzl)(奥地利)
主办单位:成都当代美术馆
协办单位:重庆星汇当代美术馆
开幕时间:2016.4.28 15:00
展览时间:2016.4.28——2016.5.22
展览地点:成都当代美术馆(成都高新区天府大道天府软件园C1西楼)


2016年4月28日下午3:00,“无话可说”:周斌个展于成都当代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成都当代美术馆主办,重庆星汇当代美术馆协办。批评家、美术馆的执行馆长蓝庆伟担任策展人,并邀请长期关注中国行为艺术的奥地利学者鲍贝蒂(Petra Polzl)作为批评介入。作为行为艺术家周斌阶段性的作品回顾展,这次展览除了重访其早年的作品外,也涵盖了艺术家在近几年的新项目。展览通过八十余件记录周斌在过去十多年间行为艺术实践的图片、影像、实物等文献资料以及艺术家摄影、录像、装置等多媒体拓展实验作品的展示,全面呈现行为艺术家周斌的创作理念和他对行为艺术方法论持续的思考与尝试,其中许多作品首次在国内展出。展览将从2016年4月28日持续到年5月22日,观众可在此期间免费参观。


《跟踪》,行为艺术,2009年8月,中国北京公共空间

过程:周斌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跟踪一只蚂蚁,于此同时,广场上的监视系统开始跟踪他这个行踪飘忽不定的可疑人。作品实施期间有警察和武警两次来到现场,但未干涉。作品在蚂蚁钻入地面空洞消失结束,历时九十分钟。


策展人蓝庆伟在前言中写道:“周斌有着旺盛的艺术创作力,梳理周斌的艺术创作方法可以让我们找到以下关键词‘艺术介入空间’、‘无意义的意义’、‘身体性’、‘日常经验’、‘场域与互动’、‘多媒介实验’,除此之外,近似专题研究式的实验项目也常常穿插在艺术创作中。”在这些介入公共空间和日常生活的艺术实践中,周斌与现实相遇,在作品中放置他对周遭环境的理性思考和精神感受。有时他又会抛弃明确的概念和价值指向,做一些看似“无意义”的事。他恰到好处地使用自己的身体媒介,在身体所呈现的真实状态中呼应和呈现所指;他也会为观众营造一个即兴、含混的荒诞剧场,邀请观众参与作品,甚至让他们成为创作主体。在展出的作品中,融合了周斌在行为艺术方面所使用的自由多样的创作手法,诸如即兴、偶发、身体性、行动、观念、互动、场域、日常体验等方式。对艺术家周斌而言,行为艺术是“在时空自由的天地之中”充满可能性的“活的艺术”。


《7316颗珍珠》之四(18cmx13cm)

《7316颗珍珠》之五(24cmx13cm)

《7316颗珍珠》,行为艺术,2014年11月,意大利罗马21世纪国家艺术博物馆
过程:周斌闭眼坐在椅子上,缓慢的将7316颗珍珠一颗颗地丢出去。当观众坐到他对面的椅子上时,会启动头顶上的声音装置,听到谈论现实话题的声音。作品原计划是周斌自己长时间的把丢出去的珍珠在一颗颗捡回来,但因观众的参与,作品时间被缩短为七小时。7316,是周斌创作此作品时与妻子相识的天数。


“无语”
——周斌艺术创作中的三次转向

文/蓝庆伟


周斌有着旺盛的艺术创作力,梳理周斌的艺术创作方法可以让我们找到以下关键词“艺术介入空间”、“无意义的意义”、“身体性”、“日常经验”、“场域与互动”、“多媒介实验”,除此之外,近似专题研究式的实验项目也常常穿插在艺术创作中。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重点放在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中的转向而非具体的创作方法上,它们分别是从绘画到行动、从“身体失控”到“思考力失控”以及行动与图像的共生。


《过剩》 之三(42cmx28cm)

《过剩》之六(55cmx39cm)

《过剩》,行为艺术,2015年10月,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
过程:两筐苹果,放在水池的两端。周斌坐在一端的椅子上,一个个的咬苹果,把咬下来的苹果丢到水池中,每丢一次念叨一句“Too Much”。直到两筐苹果全部咬完,公众可坐到对面的椅子上互动创作。作品历时四小时。


现在的周斌贯彻的理念是“生活是艺术的一部分”——“要以明日即死的心情只做与艺术有关的事情”[张莹、周斌对话:《回到感知的身体——行为艺术家周斌专访》,2015年12月17日成都。],这样决绝的态度并非是艺术家周斌的初次尝试。在其第一次亲身经历行为现场后,就断然放弃了挚爱的油画转而从事行为艺术创作,在这里,周斌给出的理由是,他发现行为艺术的“画布”是时空自由的天地——无限且充满可能性。或许在放弃油画不久、无聊的工作室方案构思让周斌选择在工作室倾洒松节油来让自己的身体适应时,他与身体的对话便已开始,这显然早于他实施的第一件完整的行为作品。“活的艺术”常常是周斌对行为艺术的描述,而对他自己来说,每时每刻与自己的身体在一起,也就是和创作媒介在一起,任何的时空中,创作都可以开始和发生。自然环境的日夜、四季、山林湖海,或是现实中的僻野闹市、孤身社群,不同的环境和场域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之处。在构思作品的时候,他会专注于挖掘蕴含在这些时空中的特殊信息,将其变成创作的资源。我将周斌放弃油画创作从事行为艺术、在四十岁选择只从事艺术创作称之为两次“决定”,而这两次决定充满了与他人无关的个体性。


《行者》

《行者》,行为艺术,2010年7月,中国北京798艺术区
过程:在一座煤山的脊梁上行走,将其波浪形的顶部走成平滑的曲线,历时70分钟。


“身体失控”是周斌在行为作品创作中常常使用的手段,他通过一些方法对身体或行动进行限制,让主观的控制力失效,从而让行为的过程远离刻意的表演状态。例如他会让蚂蚁引领自己的行动路线以将自我——一个原有的行动主体的行踪交给他者控制;通过单腿站立、张大嘴巴或长时间持续的重复念一个单词等手段让身体的生理功能紊乱,而作品的概念和所指就在身体所呈现的真实状态中得到呼应和呈现。他在创作中恰到好处地使用着自己的身体媒介,既不会刻意伤害,也不会点到即止。2010年,周斌通过设定30天里每天创作一件作品的规则,力求把自己的创作力逼到极限。在这个近似课题研究式的30件作品中,呈现出了自由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即兴、偶发、身体性、行动、观念、互动、场域、日常体验等等方式都有采用。这不同于过去通过某种方法让身体生理上失控的方式,艺术家及其身体更像是一个社会装置,在日复一日的时间重复及思维创新中,旧的思维与新的创意冲撞,旧的思维模式在失控中更新,时间概念让身体暂时退场,而“思考力失控”却始终在场。按照周斌的说法在执行完这个项目后,“最大的收获不是作品,而是领会了自己的身心在何种情况下才是最好的创作状态,那就是首先要保持安静、规律的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专注的知觉,也才可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力”[张莹、周斌对话:《回到感知的身体——行为艺术家周斌专访》,2015年12月17日成都。]。周斌的“30天行为计划”被我称为他创作上的第二次转变:从“身体失控”向“思考力失控”的转向,同时也充分拉近了身体的直觉体验和理性思维之间的分离。


《偶发行为工作坊》之三17x25cm

《偶发行为工作坊》之十一42x28cm

《偶发行为工作坊系列:No.1》,2016年1月,中国北京麒麟当代艺术中心
过程:在现场,周斌隐身于人群中,随机选择某个观众,与其悄悄商议一个现场作品计划,并由这个观众上场执行。接下来他开始寻找第二个、第三个……最终共有六位参与了这个历时一小时的现场作品创作。而其他观众并知道这些散布这些散布展场各处的人是被随机选择的创作者,他们似是而非的身份与行为给观众造成了困惑,整个现场就像是一部无逻辑的荒诞剧场,此时,周斌的角色像是一个导演和编剧。


“吾圄计划——行动与图像的共生”项目被我称为周斌艺术创作的第三次转向,这个在2015年全年实施的项目采用每月一件独立作品的形态来讨论行为艺术领域“行动”与“图像”的关系问题。这个关系问题伴生于中国行为艺术的发展史,几乎所有的行为艺术作品都要用摄影、影像等的方式来完成记录,其实质就是用其他物作为主要载体介入行为艺术,甚至将行为艺术的工作成果的性质完全转化。“吾圄计划”的提出更像是周斌对行为艺术的一次捍卫,“今天,艺术的坐标失效了,艺术家被卷入艺术的展览—市场系统之中,艺术的社会实践被身份政治和话语政治绑架了,当代艺术日益套路化,大家是不是正在用自由市场经济的逻辑在搞创作……这都是政治问题。”[高士明:《行动的书:关于策展写作》,金城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351页。]周斌在这里恰恰是抛弃了“展览—市场”,而是站在艺术的十字路口利用时间与空间长度与广度来展开艺术媒介拓展实验。这样的创作似乎有着“现实与宏大”的嫌疑,但在周斌的创作脉络中,自身独立性的重视与尊重才是艺术家所追求的,正如他在话语中常常提及的“对宏大主题的表达并不比对一滴水的感动更重要”,艺术家对悲苦无奈、生死无常的人生命运更感兴趣,这也是周斌将自己称为“一个悲观主义者”的主因。


《谁在表演》之二(31cmx21cm)

《谁在表演》,行为艺术,2015年9月,奥地利维也纳飞行空间
过程:作品开始,周斌在观众前方的地上放了一个手机,播放虫鸣声,自己离开了现场。约4分钟后,虫鸣声停止,现场安静无声约3分钟。观众在这段时间里等待、诧异、议论、愤怒离场、恍然大悟等状态,被现场的摄像机记录并经过投影仪投放到观众席后面的墙壁上。这件作品巧妙的将预期的表演者与观众的角色在现场进行了置换。观众成为表演者,日常真实的情绪、举止成为作品语言本身。


《壹圆钱》2006

《壹圆钱》,行为艺术,2006年6月,中国长沙公共空间
过程:张大嘴用牙齿咬住壹圆硬币,静止不动。二十分钟后,身体开始出现呕吐、流泪、流口水、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


周斌少言,却拥有极具“攻击性”的辩论能力,在少说多做的信条下,用“无话可说”的创作方式完成了一些“无话可说”的作品,这与他始终对艺术保持着一种敬畏之心有关。


2016年4月18日成都黄土坎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