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年策展实验室”,不一样的当代艺术正在发生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0   浏览数:2163   最后更新:2016/06/25 21:27:11 by 艺术眼artspy
[楼主] 艺术眼artspy 2016-06-25 21:27:11

来源:艺术眼


6月24日下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项目空间·青年策展实验室”2016-2017年度项目新闻发布会在央美美术馆举行,该项目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共同发起,共邀请了六位具有一定策展经验和实践的青年策展人/团队,在“项目空间”的平台上,策划、实施、展示六场不同向度的跨界展览实验。2016-2017年度项目邀请的策展人/团队为魏颖(JO WEI)、李晟曌、巢佳幸、石冠哲、某集体、刘畑 / 开放问题研究所,他们策划的展览跨越了艺术与生物学、医学、声音、新媒体、交互、数学、物理学等领域,以学科交叉的形式从多元的角度展现了他们对艺术的思考。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执行长、“项目空间”总策划余丁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项目空间”总策划王璜生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项目空间”学术主持王春辰


“项目空间”展览计划创立于2009年,它创立的初衷是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进行策展实践的空间,自2012年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介入后,它以更为开放的姿态面向全国的青年策展人征集策展方案,以推动和扶持青年策展人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深度的策展实践。项目空间位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二层半的展厅,由三个连续分布的展示空间构成,总面积约 85平方米。迄今为止,它共推出了近20个项目,包括“迷幻的生成”、“多维之观”、“边缘体”等,涉及包括装置、雕塑、绘画、 video、声音、摄影、网络、公共艺术、跨界艺术在内的多种艺术媒介,为一批青年策展人搭建起一个学术和展示的平台。


项目空间展览“迷幻的生成”现场

项目空间展览“多维之观”现场

项目空间展览“边缘体”现场


自2016年起,为了与国际前沿策展实践接轨,以及尝试与青年策展人合作的新方式,项目空间开始转向“青年策展实验室”。“青年策展实验室”以年度为单位,由项目空间组委会拟定主题方向,邀请国内外活跃的青年策展人参与,根据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在大的主题下进行展览策划实验。2016 年7月-2017年5月间的项目空间的诸个展览项目,将作为一个整体推广至公众,这一方面是美术馆在扶持青年策展人力度上的加大,另一方面,也希望呈现美术馆在不断关注和参与当代艺术发生的努力。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6年“项目空间”执行人刘希言

项目空间 2017年 3 月展览“ 机治”策展团队“某集体”代表费俊


2016-2017年度项目空间的主题为“开放的学科”,六位在跨学科领域有着前卫实践的青年策展人/团队将在项目空间这个“实验室”里进行他们的大胆试验。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为每一个策展人/团队提供了“种子基金”,除此之外他们还与一些公司合作,获取展陈上的赞助支持,如北京正和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提供了布展支持,北京飞行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艺术微喷工作室提供了微喷艺术品制作的支持等等。

对于一个展览,这些资金或许只是提供了展览得以实施的可能性,但是用王璜生馆长的话来说,“这也是对青年策展人的一个考验,考验他们充分调动和利用更多资源的能力。”而“青年策展实验室”第一个展览项目“当形式不成为态度:生物学与当代艺术的相遇”的策展人魏颖(JO WEI)则表示,“更重要的是有这样一个开放度和自由度的平台。这其实是一个思想实验室,青年策展人能真正去实践,去尝试一些处在萌芽期但具有前瞻性的方向。”


“项目空间·青年策展实验室”2016-2017年度展览计划介绍


1.展览名称:当形式不成为态度——生物学和当代艺术的相遇

方向:生物与艺术

策展人:魏颖(JO WEI)

时间:2016年7月2日-8月27日

艺术家:本· 弗莱(Ben Fry)  朱利安 ·沃斯-安德里亚(Julian Voss-Andreae)

展览简介:

上世纪60年代DNA的发现,标志着生物学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进入新千年后,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以及最近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都深刻改变着个人的生活方式,并由此引发了关于生物技术对社会秩序的冲击、新世代下的生命政治等深刻讨论。这种影响也触及艺术创作领域,并出现了一系列将生物学作为题材和技术的作品。展览选取了两组以分子生物学作为题材的抽象艺术作品,它们有着与艺术史上经典抽象作品相同的形式,却代表了“后分子”时代艺术家切入创作的全新视角。

本·弗莱,染色体21号,400x400cm


本·弗莱,染色体21号(局部)

艾格尼丝·马丁(Agnes Martin),《无题7号》


致力于“基因制图学”的艺术家本·弗莱(Ben Fry),同时也是风靡全球的图形交互软件“Processing”的发明者。在本次展览的作品《染色体21号》中,他将人体第21号染色体上的4800万个碱基,通过对其有效性或无效性的色彩解码,将其转为一幅冷静肃穆的巨型抽象画。 《染色体21号》的画面和极简主义艺术家艾格尼丝·马丁(Agnes Martin)的《无题7号》极其相似,但马丁描绘线条的初衷却是作为宗教般的日常修炼。


朱利安·沃斯-安德里亚,蛋白质雕塑


另一位参展艺术家朱利安·沃斯-安德里亚(Julian Voss-Andreae)则是一位拥有量子物理学背景的雕塑家。他擅长将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蛋白质分子,通过建立其三维结构模型,并转为巨型户外雕塑作品。这些雕塑线条硬朗且色彩单一鲜明,外观酷似“纪念碑大师”托尼·史密斯(Tony Smith)的作品。


朱利安·沃斯-安德里亚,蜂毒肽

托尼·史密斯(Tony Smith),throwback


弗莱和沃斯-安德里亚的作品,尽管拥有抽象艺术的经典形式,但它们实际上却是一种新的“写实主义”,或许可以称之为“科学写实主义”。因为它们都是对构成生命的微观元素(基因和蛋白质)的无限放大的再现,是一种超级写实。而作为参照的两位艺术家——艾格尼丝·马丁和托尼·史密斯所处的时代均为二战后艺术转型期,他们所关注的是在各自媒介(绘画和雕塑)上创造出区别于经典现代主义的作品。这种对比和呼应不仅只是艺术史上的巧合,也预示着一种全新的科学世界观和艺术价值观在未来的可能性。


策展人介绍


魏颖,复旦大学分子生物学硕士,近期研究方向之一为生物艺术。其研究内容包括:生物艺术史的脉络,以及科学史、社会史与生物艺术的关系;国内外生物艺术家、生物艺术研究机构个案研究和访谈;科学实验室与艺术家间的合作。

2. 展览名称:复象之肝(暂定)

方向:医学与艺术

策展人:李晟曌

展览时间:2016年9月

策展人介绍

李晟曌,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硕士。近期研究方向为,关于“反建制”和日常生活的可能性实践。李晟曌从2010年开始参与策划了众多学术性展览。2015年,兼任杭州清影艺术空间艺术总监,期间策划“从混沌开始”、“寻影者”、“畜牲”、“穹顶之下”、“国王的巡游”、“非常火锅—艺术家驻地计划”以及“On Air”等艺术项目与展览

3.展览名称:流变的“声音”(暂定)

方向:声音与艺术

策展人:巢佳幸

展览时间:2016年10月

策展人介绍

巢佳幸,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文学硕士。策展研究偏向实践,主要方向为参与性艺术创作、跨领域实验、哲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的跨界探讨等。2011年-2015年,于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视界艺术中心 V ART CENTER 担任策展人及执行总监。

4.展览名称:眼见为虚——幻境与沉浸

方向:新媒体艺术、交互艺术

策展人:石冠哲

展览时间:2016年12月

策展人介绍

石冠哲,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展览策划与研究硕士。研究方向为现当代艺术史、艺术理论。近期主要关注西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科技艺术、当代新媒体艺术。

5.展览名称:机治

方向:新媒体

策展人:某集体

展览时间:2017年3月

策展团队介绍

某集体于2013年由艺术家团队共同创建, 致力于文化创新与社会创新领域,并有效地将两者相结合,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本着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论,某集体跨界整合众多媒体和数字平台,为用户和商业规划设计最相关,最有效的数字交互体验机制,是一个创意集合体。 某集体与故宫博物院合作,设计、制作《紫禁城祥瑞》、《韩熙载夜宴图》、《陶瓷馆》等移动应用APP,并在故宫端门数字馆中设计《故宫数字沙盘》与《写生珍禽图》两项数字交互装置。某集体是交互北京的发起人与组织者,目前已成功举办三届;2015年北京设计周期间在白塔寺地区进行“白塔寺再生计划”。

6.展览名称:台球场

方向:数学、物理与艺术

策展人:刘畑/开放问题研究所

展览时间:2017年4月

策展团队介绍

刘畑/开放问题研究所,刘畑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博士, 2016年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策展组成员,长期致力于「研究-创作」的共同推进,工作贯穿策展、作品创作、理论研究及写作。当前研究聚焦于“媒体-现实”方向。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