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_PROJECTS | 天哪噜!好好玩!
发起人:artalk  回复数:0   浏览数:1287   最后更新:2016/08/28 19:17:31 by artalk
[楼主] artalk 2016-08-28 19:17:31
以下为策展组织RS_PROJECTS 关于展览“方便”的微博流量,包括原创微博的相关数据以及我可以找到的@RS_PROJECTS 所得的数据之和。(流量发生时间为:2015年10月19日至11月28日)

转发:209次
评论:366次
赞:824次
RS_PROJECTS “方便”展览单篇原创微博最高阅读量:18万
核心原创内容平均阅读量:10万

RS_PROJECTS 介绍自己“是由程然(R)与沈乾石(S)在2013年创立的,针对武汉地区的自由策展组织”(以下简称RSP)。的确,RSP除了在武汉重要的年轻机构策划展览,偶尔也会猫进某条街巷民宅,在周边居民好奇的注视下,经与经营者达成协议后,迅速着手将麻将室改造为一间展厅,实施一次项目;后以最快的速度撤出,恢复其原有的功能。自动麻将桌再次哗啦作响,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对于更广泛的武汉居民来说,他们并不知道那几晚聚集在麻将室内外黑压压的年轻人群到底在做什么,他们的生活不会有任何变化,依旧会在早起后吃一碗家隔壁的热干面,开始不新不旧的一天。

本文开头给出的数据已经说明,RSP并不是一个传统的策展组织:他们以游牧形态(不受限于固定空间)灵活多变的适应武汉的发展状貌,以忽明忽暗之姿游走于武汉的腹地与边缘;同时,网络让他们可以邀请任何艺术家或团体来武汉办展览,只要彼此相互吸引,距离就不是令人黯然的重大情伤;更重要的是,RSP已经吸引了一批线上线下的忠实粉丝,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是对艺术感兴趣或者与之较真儿的年轻人,RSP扑朔迷离的展览场地是他们行程的下一站,是武汉弄潮儿们的聚集地。


以下为“无主物现占——蔡凯个人项目”展览现场:






《阵营》,2015



《朗诵者》,2015


因此,当舆论惊惶失措的一下子倒向因大量人才流逝,“武汉当代艺术已死”的悲天悯人之中,又在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不同艺术机构、美术馆面前显得过于乐观之时,武汉当代艺术的生命仍然按照自己的心率跳动。RSP组织的出现不会拯救武汉的艺术面貌,但无疑是一针强心剂。拥护着RSP成长起来的网络一代,其发展态势实在不是某些评论家对武汉地区艺术发展状况所想象的那般局促无奈了。当他们成长起来,“当代艺术”就是每一位参与者可触的青春记忆,而非陌生的系统移植。


以下为“哭笑不得——Jakub Jochym”展览现场:





RSP的早期展览“哭笑不得”,是沈乾石第一次与他在社交网络上认识的艺术家“面基”的结果。那时候,沈乾石还是湖北美术学院的一名研二学生,程然任职于一家艺术机构。展览项目先是吸引了一批美院的教师学生,尔后的计划就如同在电音中奔跑般进行——线上线下铺开,各展群展交织。自RSP组建以来,策划实施了19个实体展览(包括RSP与两位策展人各自策划的群、个展总数),参与艺术家共计151人次,综合呈现了以武汉为据点、网络关系自由发散的时代面貌,探讨了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展览“方便”则是其中一次很好的例证。

沈乾石向自己长期“关注”的部分微博用户发出私信邀请,而在此之前,他已经构想了展览的框架与诸多细节,并以手绘图片加以说明。当33位用户欣然应允(几乎是邀请的用户全数),展览“方便”也基本成型。沈乾石坦言自己与大多数参展艺术家并不熟悉,他们在天南地北操着不同的方言;他们拥有不同的职业,包括摄影师、杂志编辑还有学习艺术的学生;他们用不同的ID活跃在各大社交网络上,手机里储存着不同的VPN......他们用各种设备快速记录下的生活片段泛着各异的光泽。当这些图像照片被组合分布于展厅之中,犹如把微博固定的瀑布式平面浏览转变为于数码图像洪流之中漂游,将具有代表性的个人记忆汇聚为一种时代表情。“方便现象”直观的呈现了信息时代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的变化,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以下为“方便/Express”展览现场:
@陶斯祺 展位



@904h 展位



@runrun4rest @yusanlu-  联合展位



@hypocrite邓云 展位


陶斯祺的个人项目“暂存”以展中展的形式出现在“方便”之中。刚刚本科毕业的她在微博上已拥有逾10000名粉丝(不包括其他社交网络,比如instagram),每每期待着她更新的粉丝们一定都知道,陶斯祺的创作形式并不囿于单一媒介。尽管“暂存”只呈现了部分摄影作品,事实上我们却很难将它们割裂看待——它们都是个人系统中的一部分。“暂存”中的作品被固定在由脚手架搭建的透明空间中,犹如纪念碑上的一个凸起。为许多人所不知道的是,陶斯祺也参与了许多RSP的幕后工作。


陶斯祺个人项目“暂存/Transient”展位



穿过@陶斯祺 展位,看@沈老卵 @文隽 @景拾叁 联合展位



陶斯祺近作(布面油画)




@陶斯祺


如同沈乾石自己所说的那样,“方便”是一次集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综合具有如此规模的网络艺术家集群以及于武汉chi K11艺术空间的呈现等关键因素,让展览“方便”只可能发生一次。对于某些曾认为这样的展览“剥夺了个性”的批评声音,策展人笑道:个体的特殊性只有在集体之中才能突显,个体也只有在集体之中才具有价值。

个体与集体的关系问题对于在地资源相对有限的武汉显得更为突出。群展“春日地陷”以近乎粗暴的方式刺激着观众的感官——我们从未有过目睹一场展览中的作品全部被黑布盖住的经历。被涂上颜色的木条将黑布固定在墙上,刚好遮住每一件展品,似乎在展览的开始便宣告了一种终结,而红色或绿色的木条却如同黎明时分地平线的曙光。当我们用手将其掀开一看究竟,布料的绒面手感也在细节上显露出亲和力。如果说每一位揭开布帘的观众都是展览现场的魔术师,那么作品就是魔术师身旁姿态曼妙的、时而出现又时而消失的兔女郎。

我们很难在一场展览中看到策展人毫不隐晦的施力痕迹,这种介入既是由拒绝变为对“窥视”的怂恿,同时也是从表象上的沉寂到将艺术家与策展人关系矛盾的戏剧化彰显。


以下为“春日地陷”展览现场:


有人说,武汉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二线城市,这个社会也不需要当代艺术;我们之所以还会在这片土地上谈论这几个字,只是因为这里恰巧有这么一所美院。我想说的是,以是否有“需求”判断存在的价值顶多也只能算是一种务实,而对这种需求判断的立场又过于本土。让某件事发生,本身就是创造。现实已经挺没劲了,谁还能阻止真正的有趣发生?


我是沈乾石                                  我是程然

@RS_PROJECTS



扫一扫,关注“artalk”




❦24ℒℴ vℯBY❧


谈艺术,说人话
返回页首

帖子已锁定,不允许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