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ndbytes-part2 声比特-第2部分
发起人:马甲来了  回复数:2   浏览数:2188   最后更新:2007/05/25 02:46:56 by
[楼主] 马甲来了 2007-05-24 07:57:38
转:we-need-money-not-art

昨天的《声比特 – 第1部分》中,我简要概述了奥尔登堡(德国)举办的 声比特 – 电子与数字声音世界 展览中位于Edith Russ Haus 底层的装置艺术作品。让我们进入下一级:
[attachment=43433]
[attachment=43434]  Akitsugu Maebayashi 的节拍器作品对我来说是展出中的一个亮点。作者带着一个节拍器在奥尔登堡地区散步,工具发出的滴答声就像“声纳”一样探测空间信息,然后嘀嗒嘀嗒的回音被作者的耳式麦克记录下来。
展览房间中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耳机,当你走进椅子的时候灯就变暗,你只听到节拍器的声音。戴上耳机,体验变得异常奇怪,你仍能感觉到耳机中的滴答滴答声(或头顶上的人下楼梯的声音),你突然以 Akitsugu Maebayashi 的步伐在奥尔登堡的街上散起步来,能听到人们在雨中行走、谈话,一辆卡车经过,等等。第一次听的时候我甚至回头察看是否真有人在身后(当然没人啦,只是声音幻觉而已)。另一层空间与时间叠加在了我当下所处的时空上。
[attachment=43435]
邻间放置的是Thomas Köner(Banlieu du Vide、fame 成员)的哈拉尔(annicca)。这个作品是边缘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显示出街上移动人群的图样并探查他们表情背后的故事。视频是在三个城市拍摄的(哈拉尔,贝尔格莱德,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贫民区),来自拍摄地的原声混上了一些虚构的声音。
Annina Rüst 在展示作品 Rock ‘n’ Scroll,一个声音混音系统,能让任何人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原声乐器来干涉装设了 wifi 的公共空间,手机和计算机都可以通过一个 VOIP 软件进行连接。声音本身是由 Macintosh系统和 windows系统的声音以及 Skype 软件中的声音、预制的鼓机循环拼合成的。另外还有一个延迟效果,依连接的稳定性而变化。
[attachment=43436]
[attachment=43437] 
有免费软件可以带走哦!
表演的启动者拥有最多的控制(通过控制鼓机循环与鼠标右键来关闭节奏、开启麦克风)而参与者的作用主要是作为触发器,但是谁也无法对表演的全局进行整体控制。
视频。
[attachment=43438]
fluctuat 图片
微音乐(micromusic)网站上正在展出一台计算机,微音乐是一个低科技音乐团体,由carl (Gino Esposto)、wanga (Paco Manzanares) 和 bacon (Michael Burkhardt) 发起,此三人因使用游戏机或过时的Atari控制器进行表演和作曲而闻名于世。micromusic.net 网站致力于建立一个在线共同体,让来访者可以聆听、下载音乐,可以聊天。

还有另外两个计划我也非常喜欢,但是我想尽快略过,因为我在以前的博客里记录过了:

Jens Brand 在波浪纹地毯上的一台贴着价格标签的IKEA机中展示他的 G-系列(G-Turns),G-系列 是G-播放器系列的在线版本。
[attachment=43439]
[attachment=43440] 
游客可以躺在Kaffe Matthews 的 声音床 里享受实验电子音乐流过身体的声音体验。另外还有一个关于“制作”这件作品的视频。
总之我想说,这次展出真的很好。愉快、响亮、内省、晦涩、富有审美趣味。这并非表示它很彻底,但终归能让人对当今艺术家之于声音素材运用的诸多途径有一个概览。我想我很幸运,参观这次展出的时候正是一个安静的星期四下午,我可以独自欣赏每一件作品,而不用去为了躺那张床排队或者体验声音的时候被其他噪音干扰。

Flickr set.
于奥尔登堡Edith Russ Haus,截至4月29日。
相关:无形地理:德国新声音艺术,纽约Kitchen举办的一次有关声音之“自然”地形学的展览。

原文OriginalText
[沙发:1楼] 马甲来了 2007-05-24 08:14:03
Soundbytes - Part 1 声比特 - 第1部分
[attachment=43540] 上个星期我乘火车去了奥尔登堡。 距柏林三个半小时的车程。我来到Edith Russ Haus参加声比特展,然后简略地参观了这个城市(“简略地”我想大概就足够了),然后,返回。是的,又一个三个半小时的火车之旅。但观展还是不虚此行。

Julian Opie的逃亡野兽,是一些绘有刺猬、松鼠、猫等图案的路牌,自2002年起就一直装设在Edith Russ Haus的入口处。很好,立刻就让我有了好心情。

展示会的出发点是移动传播媒体,以及他们提出的新视野:手机、互联网、无线局域网或者全球定位系统、移动媒体是否能让听者通过一种新方式——比如叠加电子声响或数据空间——来从听觉上感受日常生活情境。
声比特让我们得以一觑艺术家们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去探究声音素材(特别是那些我们听不到的)、发展出新的电子声学概念并创作装置。

[attachment=43541]

空间不大,但在两层楼放下9件作品还是很充裕的。第一站:底层。

最具冲击力的作品是Yunchul Kim的[空]运载([void]traffic),这个作品将数据流代码转译成动波——活动性增强,波幅增大,反之减小。ASCII码形成了一个持续运动的有机体,其印记与色调实时反映出服务器的运行状态。这种对数字信息即时运载的高阶审美表达其本身已十分迷人,我坐在那好长时间后才想到需要看一下文字说明来了解一下我关注到的是什么。

[attachment=43542]

Christina Kubisch 正在展示一些电磁声波录音与视觉研究。

在她的电步(Electrical Walks)计划中,Kubisch戴着特别设计的耳机,这种耳机能捕捉周围环境中的电磁信号并将其转变为她用来创作的声音。比如磁网(Magnetic Nets),就是用各处大商店防盗门的电磁记录创作的作品。(通过leonardo)Kubisch 还发现许多小商店入口处的安全门都是假的。
游客可以各自带上这种耳机,在展览场地漫步,接听周围的电磁信号。

[attachment=43543]
[attachment=43544] 

还有一些耳机可供人们去奥尔登堡市区散步,作者已经提前地图标示出城市中一些有趣的声音点。游客可以去那里收集,还可刻录成DVD把这些电磁声音带回家。

接下来这声音会被Christina Kubisch 和 Lutz Pruditsch(又名Tarkatak)用来做4月13日星期五晚8点的音乐演出,在这个由霓虹灯广告、安全设备、手机、自动柜员机、或电动设备组成的音乐会里,他们会把这些声音和他们自己的录音进行一次混音。

我还是不完全明白Carl Michael von Hausswolff 的装置是怎么回事。入口处的女人讲的不是英语而我的德语五日学习计划落下好多没有效果。一个雷达测绘,装在墙上的一张发光的抽象图不断变化着。

[attachment=43545]
[attachment=43546] 

这是新闻简报里的文字:
对Carl Michael von Hausswolff 而言,通信技术手段引发的栅格中精巧的干涉或者扰动都能成为他用以转译成声响、视觉词汇的可构型原素材。2007年3月2日在他的“Circulating over Square Waters”音乐会中,可从装置作品 RADAR und SPIRICOM听到此类创作。
于奥尔登堡Edith Russ Haus,截至4月29日。

Flickr set。顶部的图片:为高科技人群所作的微音乐、低科技音乐。
相关:无形地理:德国新声音艺术,纽约Kitchen举办的一次有关声音之“自然”地形学的展览。

原文OriginalText
[板凳:2楼] 马甲来了 2007-05-25 02:46:56
電腦程式與藝術之間的創作性轉換-葉謹睿《Equals》系列作品 (“Equals” series by C. J. Yeh)

[attachment=43586]
(圖說:葉謹睿作品”myData=myMondrian”,圖片由作者提供)

個人資料可以變成極簡音樂樂章或蒙德里安的幾何抽象繪畫,電腦鍵盤也可以轉化為鋼琴鍵盤,彈奏出如波拉克的「滴」、「流」筆觸–科技與藝術是否可以劃上 等號?旅美藝術家葉謹睿的系列作品《Equals》讓觀眾從熟悉的電腦語彙出發,藉由親切友善的介面,讓我們得以開始進行藝術創造。

《Equals》系列於2006年在紐約VertexList藝術空間展出,目前共完成三件,分別為”myData = myMondrian”、\”myTune = myPollock”以及”myBirthday = myPhilipGlass”。葉謹睿自述他將此一系列作品視為「藝術界面」(Art Interface),企圖藉此「完成一種雙向性的repurposing」,此系列作品的共通點包括兩階段:「Repurpose現代藝術主義創作大師 的創作概念」以及「Repurpose觀者所輸入或提供的資訊」(摘錄自葉謹睿《Equals》系列創作自述)。也就是說,作者將作品本身當作一種介面, 將觀者資訊與藝術大師的創作互為轉化(repurpose),由此,觀者提供的資訊及藝術大師的創作均被化約為數理邏輯,並形成一種程式語言運算過後的新 作品。

“myBirthday = myPhilipGlass”由葉謹睿與龔愛玲博士合作,使用者輸入個人名字與生日後,依據這些資訊而得之數字,加上年齡與出生季節的參照,透過程式排列組合而譜出極限音樂風格的樂曲。在簡單、反覆、隨機的單音演奏下,聽來似無感情的音樂,其實蘊藏了個人生命數字的秘密,並且隱含著細微變化。“myTune = myPollock”則以電腦鍵盤上的數字鍵1-6代表顏色,鍵盤上第一排英文字母(QWERTYUI)代表音階,因此觀者可以如彈奏鋼琴一般,一邊彈奏一邊即時畫出具Pollock風格的抽象滴流畫。這樣的設計,讓我們平日敲擊鍵盤的動作有了韻律與音樂感,鍵盤也成為創作的工具。“myData = myMondrian”則 要求使用者先登錄自己的個人資料,登錄介面與資料項目均與交友網站十分類似。使用者輸入身高、年齡、眼珠與髮色、興趣、膚色、收入等資料後,電腦便將資料 轉化為各項數據並進行運算,然後完成一幅具蒙德里安風格的幾何抽象繪畫。作品的形成依據是觀者(或說創作者)輸入的個人資訊,因此這樣一幅畫同樣隱藏著多 項個人「密碼」,然而正如許多人在網路上隱匿自己的真實身分一般,作品本身也不一定反映出作者真實的樣貌。

《Equals》系列除向藝術大師致敬外,作品本身的互動性、隨機性、重複性,加上創作概念、藝術風格、個人資訊等之間的互為「轉化」(repurpose),突顯出科技藝術的跨域特質,也融合了網路/使用者的習慣,使科技藝術的創作更為友善有趣。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