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艺术家昆特展览“致北京的信
发起人:娱记  回复数:0   浏览数:2136   最后更新:2007/06/09 08:12:18 by
[楼主] 娱记 2007-06-09 08:12:18
德国艺术家昆特展览“致北京的信”


展览
2007年6月22日至29日
中国美术馆一楼8号展厅
+86 10 82512909 

kultur@peking.goethe.org



    德国艺术家昆特·约克(Günther Uecker)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被卡塞尔文献大展和威尼斯双年展数次邀请和颁发获奖。1994年由歌德学院北京分院策划的展览因为各种原因未果,终于在13年后的2007年于中国美术馆举行。从中德文化交流的层面讲,此次展览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成功的艺术家,约克自身的经历和他对世界的哲学思考无疑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他的思想深处跨越了地理的界限而具有东方精神。约克曾讲过:“我……向东方出发,行经西伯利亚、中国以及近东地区,精神上我可以辨识出‘家乡’的感觉。”因此“从东方到西方,对西方有不同的感受,这使我能够在我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更能超越疆界……以图像的方式表现我在这个现实实体中所经历的文化冲突之复杂性”。他接受了多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关注人的生命经历,并努力用艺术的语言去重新定义他和大家所处的时代。
    与上个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艺术思潮的起伏和变化同步,约克的艺术创作也表现出了语言和手段上的扩张性变化,充满了实验和探索的精神,借助于不同的媒材和形式宣泄自己的生命体验。
展览前言
    悬挂于钢丝上的布帛,被走道隔开,如同线订书籍,布满展馆——前前后后错落着,尽是透彻。观赏者行于其间,如同穿行在迷宫当中。无所拘束的书墙——悬浮空中的图书,被层层翻阅的印象,都来自初到中国的灵感,1984年乘坐火车,穿越西伯利亚,来到北京,1994年再访,重温这遥远的国度。这些印象,这些魂魄深处的经验,在“致北京的信”中表达出来,这封信没有在1994年寄抵,而在如今被重新带上路。这些涂抹和书写而成的图画寄往中国,它多年以来赋予我的思想以羽翼,我在这里所邂逅的人类感受,如此丰富,深深触动我,能参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性变迁——通过向这有丰富之美的大国倾注视线——使我幸福。符号被描画、书写,流动着,包裹着布帛,它是对这个国家历史戏剧般发展的记忆。这封寄出的书信,如今已抵达,它是证据,记录我对中国感同身受地关注,它也是一封情书。中国是我们人类历史最为古老的根基之一,其上发展出了文化的新语境,由于带着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互动经验,而激发我们的灵感。阻碍和限制,偏见与对人权的伤害,阻滞了人们理解这个向世界敞开的国家,使人难以与之感同身受。我的印象和我的感觉均化为图像。图像是非文字的表达,表达我们世界中不可说之事。因此,尽管词语与图像数千年拘囿于自身的限制,却依旧构成理解的生命基底,构成文化之间缔结和平的协议。
昆特·约克年表
(译者:王歌)
1930
3月13日出生于梅克伦堡的Wendorf
在Wustrow半岛长大,并在当时的民主德国开始了画家和广告制作人的学徒生活
1949-1953
在Wismar实用艺术学校和柏林Wießensee艺术学院学习美术
1955-1957
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师从Otto Pankok学习造型艺术,抽象木雕和手绘
1957
结识了Yves Klein, Heinz Mack和Otto Piene
首幅手指画,触摸装置和自动光碟
1959-1960
光场,触摸装置,首个自动光碟
1961
成为ZERO小组的成员(至1966年),首个光的种植园,光的剧场
1962
首个关于习俗对象的钉子作品
1964
在巴黎双年展获奖,钉子作品Gelsen教堂钢琴室的钉钢琴参加第三届卡塞尔文献展,并赴纽约参加展览
1968
在第四届卡塞尔文献展中展出Uecker报纸的0刊号
与Mommartz投影对决
1969
首个沙螺旋
1970
参加第三十五届威尼斯双年展,德国亭榭
1971
南美之旅,参加圣保罗双年展,评论家大奖
1972-1973
穿越非洲之行
1973/74
“手工排列”, 亚洲之行,利比亚沙漠活动
1974
亚洲之行
1976
与Götz Friedrich一起为在斯图加特国家剧院上演的瓦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设计舞美和造型
担任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教授(至1995年)
1977
日内瓦联合国总部浮雕
参加第六届文献展
1979
与Götz Friedrich一起为在拜罗伊特庆典中上演的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设计舞美和造型
在瑞士Winterthur的装置“雨门”
1981
在斯图加特与Götz Friedrich一起设计装置“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与Rolf Schroeter一起设计装置“画的仪式”,逗留于撒哈拉,水彩拼接画“沙漠发掘”
1983
获得Goslar城的国王指环,主题装置和宣言“艺术不能拯救人类,但艺术手段却是一种可以唤醒人们潜在行为的对话”
1984
Navajo-Reservate和美国Arizona之行,调查印第安人的历史,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和中国之行
1985
由于“推动独立艺术表达的工作享誉国内外”而获得联邦一等贡献勋章
冰岛之行
任萨尔斯堡国际夏季学院客座教授
1986
“管子芭蕾”,在法兰克福“画家与二十世纪戏剧”艺术展的Schirn大厅展出他的舞蹈艺术品
有感于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灾难而创作的系列“灰烬的影像”
1987
在Lunigiana, Castelnuovo和莫斯科试验艺术馆工作
1988
昆特·约克最大的回顾展在莫斯科Krimwall中央艺术厅举行,有820件作品参加展览
1989
Götz Friedrich一起在斯图加特为Hans Werner Henze的《Die Bassariden》设计造型
展览期刊《灰烬上诞生丰饶》
1990
在1989年莱比锡周一游行之后第一次展览,页的顺序“谁掷出了第一块石头”
1991
以色列之行
1992
参加柏林的反仇视外国人和暴力的游行
“白色结构图”,“美术的行为”
1993
为国际关系学院值得的肖像画《被剥削的人》(14件自由放置的器具和120个攻击性词语)
柬埔寨之行
1994
系列作品 “致信北京”在柏林新艺术家协会展出
1995
逗留日本
1996
作品《被剥削的人》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和乌拉圭的蒙得维的亚展出
1997
在乌尔姆艺术家协会展出“后继的信(给乌尔姆的誓言)”
在墨西哥城和美国达科他州旅行
出版《旅行的考古——另眼看约克》一书
1998
柏林议会大厦的造型作品虔诚之地
在波兰华沙获得Masowien奖章,用以表彰他在德国与波兰文化合作领域的杰出贡献
2000
为庆祝昆特·约克七十岁生日在Rheinsburg宫的“联接的伤害”
在汉诺威的Aedigi教堂举办的14个十字展览“失乐园——艺术与宗教空间”
成为科学艺术团体“Pour le mérite”的成员
2001
和Michel Friedmann博士, Gregor Gysi博士, Josef-Karl Kuschel教授一起参加由Karl Grass主持的“文化——界限的构筑或消亡”电视讨论会
2002
魏玛国家剧院的“文化损失”展览中展出“事件”纪念碑
昆特·约克至今仍在杜塞尔多夫工作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