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关乎革新:十大当今主宰艺术的科技
发起人:猴面包树  回复数:0   浏览数:1367   最后更新:2017/01/10 10:23:00 by 猴面包树
[楼主] 猴面包树 2017-01-10 10:23:00

来源:artnet


Jon Rafman,《先验巨蛇》(Transcendental Serpent)于2017年伦敦弗里兹艺博会。图片:Lorena Munoz-Alonso


新旧制造和观看方式在2016年定义了艺术的形貌与感受,堪称探索过程中的的热门话题。


回顾一年来的各类展览、双年展与艺术节,我们总结出十大脱颖而出的案例。它们或用前沿科技拓展了艺术的疆土,或在日渐式微的老把戏变成陈词之前旧调重弹。


1

无人机

Dinh Q. Lê《聚居地》(The Colony,2016)。图片:Courtesy Ikon


即使短短几年前,无人机还仅限于军事用途:那种美剧《国土安全》里特工Carrie Mathison会花上三集时间去部署的致命玩具。而忽然间,你侄子圣诞节就收到了一台,人们开始用它们拍婚礼视频,或者协助人越狱。对于摄影师和视频艺术家,无人机则提供了之前需要直升机、起重机和热气球才能进行航拍的可能。确实,就如Dinh Q. Lê在作品《聚居地》中所演示的,在海鸟粪覆盖的秘鲁钦查群岛拍摄的高清画面(现由伦敦艺术组织Artangel展出于伯明翰IKON画廊),无人机的微型尺寸和灵活动作开启了影像产业的新形式和新视角。


2

三维

Lucy Raven, 《帷幕》(Curtains,2014)。图片:Courtesy lucyraven.com


无人机在Cyprien Gaillard的作品《夜生活》(Nightlife, 2015)中也有运用,它在夜空中和火箭一同进行着俯冲。然而,是三维技术的运用才使得《夜生活》如此迷乱,仿佛让观者以第一视角经历了某种不可思议的体验。


Lucy Raven的《帷幕》(现展出于伦敦蛇形画廊)在配置这种魔法的同时,还展现了其操作流程。两个镜头缓慢交错在大荧幕上构成一个立体影像。Raven用分离的镜头展现更加复杂的当代三维后期制作,尽管它们只是偶尔交叠成完整的三维图像。


3

绿幕

Zarina Muhammad,《数码圣战》(Digjihad,2016)。图片: Courtesy the ICA, London

在彭博社新当代(Bloomberg New Contemporaries)甄选的一些毕业生那里,2013年的绿幕技术可能已经彻底成为了一种复古。Zarina Muhammad的《英国节拍》(The English Beat)和《数码圣战》(Digihad)令人不适地播放着关于中东地区受到西方世界波及的故事,从角色扮演游戏到圣战新娘。结构上夹杂着对艺术家Hito Steyerl作品《如何防止被看见:一部肏蛋的教育片.MOV文件》(How Not to be Seen: A Fucking Didactic Educational .MOV File)无礼的致敬。与此同时,Richie Moment的《里奇时刻之绿色尖叫,网络化身001》(Richie Moment Green Scream, internet presence 001)嘲讽着无处不在的艺术自我推广者。


4

Oculus虚拟实境头盔

Kenny Schachter在Seventeens's展位上欣赏乔·拉夫曼(Jon Rafman)装置艺术作品。图片:Courtesy Kenny Schachter


当Jon Rafman在2015年为《雕塑花园》(Sculpture Garden/Hedge Maze)初次体验Oculus虚拟现实头盔时,尚存在对于这项新技术喧宾夺主的流言。而他的新作《先验巨蛇》却是十七画廊(Seventeen Gallery)在本年度伦敦弗里兹艺博会的一项热门。Rafman或许已成为这项技术最受瞩目的先驱者,但我们估测这仅仅是未来的冰山一角。


5

木勺

John Arnold,《大食馆》(Imbissy,2016) 图片:Courtesy Manifesta 11


你可以参与最前端的新技术,但如果你真想获得艺术界的青睐,没准得系起围裙磨亮菜刀。做做饭给大家吃这样的艺术形式早已是老生常谈——想想Gordon Matta Clark的《食物》(FOOD)或Rirkrit Tiravanija的泰式炒河粉和绿咖喱大餐——然而我们在何时何处吃什么仍然值得大量推敲,正如Delfina Foundation的《食品政治》(Politics of Food)第二季所示。而此时此刻在苏黎世的Manifesta11双年展上,John Arnold的作品《大食馆》让城市中的小吃摊与重大外交宴上的饕餮针锋相对。


6

瓷窑

Ken Price,《四个不均匀的烟囱》(4 Uneven Smoke Stacks,90年代)图片:Courtesy Hauser & Wirth


所谓瓷雕只是昙花一现的说法在2016年底不攻自破。豪瑟沃斯画廊(Hauser & Wirth)画廊在伦敦的两个分馆均展出了Ken Price的一组振奋人心的、值得在圣诞节献宝的作品:从厚颜无耻的廉价咖啡杯到五彩斑斓玲珑剔透的异型生物。

英国瓷雕艺术家Gillian Lowndes的新作在周日画匠(The Sunday Painter)画廊重上,而年初Betty Woodman又在伦敦当代艺术学院及举办了个展,并获得利物浦的重要委托。


7

录影带

John Maybury,《如今》(SoThis is Now,1980)


今年,BBC在愚人节的讽刺专题宣布以家用录影带形式出售经典电视节目作为遗产。这场嬉皮精神的恶作剧竟一语成谶,大批重要艺术展览都明确聚焦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录像和剪辑技术。


电影节“如今,后朋克时代的电影与视频”(This Is Now, Film and Video After Punk)与Art Sheffield画廊展示了那个年代的粗糙视频:录制于电视机的录影带脚本配以激烈的音乐,注定只能在夜店和地下聚会播放。Mona Hatoum的《别笑,你在镜头里!》(Don’t smile, you’re on camera! 1980, 泰特美术馆,巡展)和Dan Graham的《表演者/观众/镜像》(Performer/Audience/Mirror,1975,里森画廊) 展现了当时新的视频技术如何转变了观看者的角色与作品本身的关系。


8

双耳声

Complicite/Simon McBurney,《相遇》(The Encounter)。 图片:Courtesy The Barbican


说白了Simon McBurney或许不是一位艺术家,但他的表演和声音作品《相遇》大概是年度所有媒体最印象深刻的一则。当然这归功于McBurney的写作和表演,但出品所用的双耳声通过耳机传递出一种“萦绕脑海”的效果,在心灵感应、精神药物和探索内心深处的故事之上又增加了一层震撼。


9

电子讯息

Eliza Douglas in Anne Imhof,《焦虑2》(Angst II,2016)于柏林汉堡班霍夫当代馆。图片:Nadine Fraczkowski


2017年最早开幕的展览之一——在约克夏雕塑公园的《超越界限》(Beyond Boundaries)——采用了如今毋容置疑属于传统技术的电子邮件来展现无法亲临现场的艺术家。看好了,孩子们:世界不光是Snapchat快拍和疯狂派对,对吧!


10

圆珠笔

Richard Tinkler,《第四辑第三部第三十一页》(BookFour Volume Three Page Thirty One,2016)图片:艺术家本人


Collezione Maramotti画廊“修饰几何”展览的封面图展现了一件漂亮的彩色网眼织物。事实上这却是艺术家Richard Tinkler在Instagram上向数以千计的订阅者发布的诸多精美圆珠笔油墨画中的一幅。圆珠笔?还真是老牌学院风。


文:Hettie Judah

译:Tansy Xiao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