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 汪单:旅途中讲故事的人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311   最后更新:2017/01/10 21:17:07 by 蜡笔头
[楼主] 蜡笔头 2017-01-10 21:17:07

来源:凤凰艺术 文:汪单


旅途中讲故事的人

艺术家汪一近期的个展“美地”在Liang Project开幕,展览名曾是艺术家去美国西部旅行时的一个景点,加利福尼亚州的国家公园优胜美地(Yosemite National Park)。那里常年覆盖着亚热带针叶林,跨地中海气候与高原山地气候两带。优胜美地,那种自然的原始和神秘不只触动了20世纪中叶的抽象表现主义的画家们,也触动了每一个到那里的人们。那种未可知性,伴随着汪一个体的经历和想象力发酵,一并投射于这个展览“美地”之中。他给我们讲述了一段在美地旅行的故事,糅合了幻想中的冒险、现实与经验。以下“凤凰艺术”带来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策展人汪单为此展览撰写的展评。


文 \ 汪单


很多人认为旅行能帮助我们开拓视野,丰富人生阅历。正如奥古斯丁所言:“世界是一本书,不旅行的人只看到其中的一页。”对于古人来说,旅行不易,做出旅行的决定就如同下了赴死的决心,其中有许多的不可测因素。如果他们不是商队,大多是因为宗教的朝圣,这注定充满传奇:一方面,旅行成为了个人内在神性上的自我升华;另一方面也成就了各种奇风异俗和各地见闻的书写,它构成了最早的人类学材料。


现代世界中的观光业起源于工业化之后,这时工作和休闲开始分离。19世纪由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市场开拓、殖民主义的推进、新型交通工具的普遍运用,各地被连在一起,安全而舒适的旅行成为可能。这时摆脱功能性的、为了休闲而展开的旅行才慢慢形成。自1841年,观光业先驱托马斯·库克组织策划了一次大规模的旅行,并向参与者收取费用。作为观光的旅游就此打开了通向休闲商业化的康庄大道,他提供了一种异地的体验服务。旅行手册也成为了相应的配套,它可以有效地确保一种舒适、便利、愉快的观光感受。除此之外,一种文学形式“游记”被逐渐确立起来,构成了无数种关于他乡的神话和叙述。


福柯称旅行是一种异托邦的形式——我在他方再次看见了自己。当今的旅行对于迫于都市生活压力和朝九晚五千篇一律的人来说是一种补偿、一种他乡之梦、一种异托邦、一种童话。

▲ 展览《美地》


汪一近期的个展“美地”于2016年12月31日在Liang Project开幕。展览名曾是艺术家去美国西部旅行时的一个景点,加利福尼亚州的国家公园优胜美地(Yosemite National Park),常年覆盖着亚热带针叶林,跨地中海气候与高原山地气候两带。汪一在优胜美地旅途平淡安全,如同一切常规的游览那样。但那种自然的原始和神秘不只是触动了20世纪中叶的抽象表现主义的画家们,也触动了每一个到那里的人们。那种未可知性,伴随着艺术家个体的经历和想象力发酵,一并投射于这个展览“美地”之中。他给我们讲述了一段在美地旅行的故事,糅合了幻想中的冒险、现实与经验。


汪一的绘画借美地旅行回到了自然世界,但这个自然世界早已偏离了现实的自然。就展出的九张绘画来说,它们不带有明确的意识指向,也不是隐射于经典的大师之作。画中浅灰调子的奶油色山脉,造型怪异的树、面无比表情的人物和笨拙的动物组合、构建了略带奇幻、童话般的视觉之旅。


艺术家如同古代讲故事的人,他不说实话,而是在创造传奇。它们取材于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或道听途说,然后把这种混合的经验和想象放在自己的绘画里。本雅明在《说故事的人》一文中说道,德国有一则谚语:“ 远方人必有故事可讲”,听故事的人想象讲故事的人为远方来客,能带来完全匪夷所思的经验。在一个普遍去魅的时代,艺术家是唯一带来魅惑的人。



▲ 展览现场


《对视》是汪一个人创作历程中一件比较特别的作品。艺术家告诉笔者这件作品解决了很多他对绘画的思考。《对视》中很多线索可以横向延伸去理解其他的作品。它描绘了一段有惊无险的经历:狮子正伏在岸边望着湖中蹲坐在礁石上的人,两者相隔两岸,相望却无法触及。有意思的是狮子的形象概括且饱满,与之相对的是人物被弱化描绘,一个黑色的轮廓中,面无表情地半躺在湖中央的石头上,唯有面部留白的两个点,像是眼睛望着对岸的狮子。

对视,2016,布,油画, 200 x 150 cm


无指向性的人物造型的“虚”与细致描绘的山水、狮子的“实”构成对比。传说狮子会出没在美地的山间,但艺术家没有看到。基于此,艺术家刻意抹去了作为叙述这段传说的主体——人的描绘,无法判断人的表情,甚至没有实体性。艺术家在画中绘制的那块河水中的礁石,以此为整个叙事的中点,怀揣着矛盾的情绪:一方面是希望提供给目击者一个临时的避难所,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保留传说的神秘感,坐在礁石上的人因湍急的河水而无法登陆。礁石亦是叙事的终点,断绝了艺术家对这段传说的揣测和读者对画中故事结局的预判。


映射II,2015,银、 齿、陨 、陶瓷、 理 、铝、、铜、油画颜料, 25 x 25 x 25cm


汪一自谦地评论自己的生活状态略有点平庸,基本上没有什么外界刺激能给予他长久的专注力。日常生活和自然界的事物很少能激发他的情绪,而在有限的生活阅历中寻找到一点趣味,这趣味作为唯一的特质去表达,周旋于绘画性与叙事性之间。艺术家小心翼翼地在构建一个想象中的景观,但又不想把个人情绪过度地投入到画面,以免显得娇柔作造。同时又考虑如何避免观者惯性地将画中的世界转为一个日渐习惯,毫无新意的现实世界。因此,汪一模糊或是完全剔除了绘画中的具体人物形象和情节,不再给予观者任何导向性的信息,更多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趣味。


如果说《对视》勾起我们一种有惊无险的猜测和想象,那对绘画作品《好客的熊》的解读更是模棱两可。森林,熊和旅行者多次出现在童话故事、寓言或是名人冒险传奇中。而在这幅作品中,我们看到一只拟人化的熊手握不明物体,尾随一位正钻入洞穴,背着行囊的游客。童话般的粉色奶油山、体态圆润的熊,至于题目都让人无法想象熊正蓄谋去攻击旅客;然而人和熊都是背对着观者,无法透露这至关重要的线索,即人物的表情或熊的神态,那我们自然而然地无法判断是一次危机四伏的旅程还是一段喜闻乐见的童话。

好客的熊,2016,布 、油画,200 x 150 cm


本雅明曾评论俄罗斯作家作家尼古拉•列斯克夫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的小说却不断地拉大与读者间的距离,而这种距离却是读者可以用先前经验去填补。我们很难再汪一的绘画中获得结论,有些无望、一思半解地努力读懂画中的故事,然正是这种缺乏或许能给予我们更多想象的可能。这种开放性骚动着观众的思绪,开拓我们在绘画与叙事之间的空间。

▲ 空洞, 2016,板上油画 ,10 x 18 cm


我们在展览将尽处看到木板绘制的艺术家自画像,同样的处理手法,黑漆漆的脸部上凿了两个洞为眼睛,好像注视着这些凝视自己绘画的观者,略带嘲讽地看着这些寻找不到故事线索的听者们,或是在倾听观者转述画中故事时看到旅途中的自己。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美地

时间:2016年12月31日-2017年1月31日

地点:Liang Project艺术空间,上海北外滩溧阳路111号


关于艺术家


▲ 艺术家 汪一


汪一,出生于1984年上海。200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后赴美国,就读于纽约艺术学院绘画专业,获硕士学位。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艺术作品展览,部分作品被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美国洛杉矶保尔博物馆收藏。


关于作者

▲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策展人汪单


汪单,ePublicArt(电子版公共艺术杂志)主编,自2011年10月起至今担任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策展人。现生活和工作于上海。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