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瀚如:思劭雄
发起人:毛边本  回复数:0   浏览数:1383   最后更新:2017/01/12 22:30:05 by 毛边本
[楼主] 毛边本 2017-01-12 22:30:05

来源:艺术界LEAP 文:侯瀚如


艺术家陈劭雄(1962-2016)


就像他的艺术一样,超越个人的小天地,体现现代民主价值和行为模式的集体合作与多元平等的表达。


本来应该是问候新年的时候,却忽然成了哀思的一刻:劭雄走了,带着那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超人的创造力和永远令人开心和深思的幽默。


这一切似乎是“看得见”的,也是“看不见”的,就像他的某件作品的题目所暗示的那样。这其实体现了他的生命轨迹和艺术生涯。“看得见”的是他始终如一的坚持,“看不见”的,其实也更加引发我们遐想和赞叹的,是他不懈努力去揭示的那种无法用寻常的语汇去涵盖的,隐藏在极其多样的图像后面的思想广度和深度——尤其是其敏感、自由和面对现实变化的批判性。

《看见的和看不见的,知道的和不知道的》,2007年,影像、综合材料,尺寸可变


劭雄的创作表达的是对于“真实”的永远怀疑和对于“再现”的解构。这来源于面对城市化的震撼的困惑和欣然参与。他把批判精神和参与的热情扩展为对全球政治、社会、经济和地缘政治问题的介入。像他的作品名字所指,他构想出种种“纠正视力”的方案,又透过运用当代技术和语言的发展来达成。这绝非对“多媒体”语言的简单拥抱和美化,而是坚持在“自然”人性和人造世界的张力之间提出关于生存意义的疑问:“溷淆”当代技术—虚拟现实—和简单的“传统语言”—摄影、录像和“水墨”—为他的艺术形成了一个独有的世界,而邀请全世界各种公众参与则为这个世界打开了令人极度兴奋而又无法预见的自由之门,通向那“看不见”的天地。这应当是我们实践艺术的真正理由所在。

《视力矫正器-3》,1996年,双屏影像装置,有声,彩色,7分50秒


中国近三十年来,以城市疯狂扩张和金钱无度流转为标志的“发展和进步”把这种“看得见”和“看不见”之间的矛盾、张力和时而令人兴奋时而令人唏嘘的后果推到了史无前例的极致。其实这也是当今全世界共同面对的现实。而对于“全球化”的推崇和推动又引致了真正全球规模的种种动荡和危机。“恐怖主义”的“被推崇”和泛化,除了暴露了各国政治机构的无能之外,也暗示着我们从社会到个人的信念缺乏和自私自利。它不仅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外部敌人,而且成为了我们每个人内心中必须面对的挑战。我们应该学会如何通过探讨和展现“另一种”世界的图景,一种让人愉悦而充满希望的图景,来真正战胜缺乏信念的恐惧。而批判性和创造性正是驱动这一探险的动力源泉。劭雄用他独有的幽默语言所展示的“花样反恐”“艺术行动”正是从一个普通人的立场出发,而却以出奇的机智勇敢的方式在“主流政治”之外另开途径,令人耳目一新,重拾自信和希望。他的幽默和讽刺在“平常”中加入了“意外”的力量,使令人窒息的“政治正确”在“玩闹”的愉快中垮台消散:我们通常认为不可动摇的“真理”,在他的“视觉矫正”的介入下,往往土崩瓦解——连“反恐”如此大事,都可以用类似让摩天大楼弯腰扭动的“花样”加以应对!

《花样反恐》,2002年,双屏影像装置,5分14秒


其实,劭雄的所有工作,就是通过用最让人好奇和“赏心悦目”地参与其中的方式来提供这个陷于危机中的世界的另一种可能的图景,并邀请所有人共同创造“另类的”未来。

《墨水媒体》,2013年,单屏动画影像,3分45秒


作为朋友,劭雄总是用他的“玩笑”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刺激和快乐,但这绝非庸俗的搞笑,而是对每件事情的智慧的反映和幽默的发挥。这就像他的艺术一样,超越个人的小天地,体现现代民主价值和行为模式的集体合作和多元平等的表达。早在1980年代后期的“南方艺术家沙龙”和1990年代的“大尾象工作组”时代,劭雄就一直是各种生动有趣的“事件”的始作俑者和积极推手。他的参与总是给每个伙伴带来新的刺激和欢乐,即使在“穷愁潦倒”的时候,他的出现总是会给每个人补充勇气和想像力,最终“皆大欢喜”。而到了2005年前后,他和日本艺术家小泽刚和韩国艺术家金泓锡组成跨国小组“西京人”(时常还有他们三个家庭的参与),更把这种合作精神推向了新的高度。劭雄永远是给这个“美味火锅”加盐添辣的一个。通过如此一种“私人外交”,各种国际地缘政治的困顿似乎获得了解决的生机。

《街景—珠海广场》,1999年,照片,85×128厘米


劭雄的机智敏锐,乐观开怀,不仅来自于他多年的学术钻研——他对于杜尚以降的实验艺术瞭如指掌,将其作为灵感来源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之中。更加重要的是,他的灵感的一大部份其实是来自于街头的生活——从广州大排档到纽约(以及世界各地)的占领运动。这使得他的创作既异常生动有力,又能审时度势,回应当前的挑战。他的思想和行动是真正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我们的时代资讯传播过快,使得一切都变成了“看得见”的图像,或者,“交流”的消费品。同时,我们又往往错过了太多生活中“看不见”的情和事。劭雄的艺术,总是在把我们“带回到”生活之中,让我们不要错过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信则有》,2009-2015年,照片,30×23厘米(每张,共8张)


侯瀚如
2016年12月25日,罗马

图片由罗庆珉女士提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