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 古根海姆的“故事新编”:叙事性的经验构造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621   最后更新:2017/01/12 22:34:03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7-01-12 22:34:03

来源:艺术世界杂志


孙原 & 彭禹,《难自禁》,工业机器人、不锈钢和橡胶、纤维素醚着色水、视觉感应发光支架、有机玻璃和铝制框架,展览现场图,2016,摄影:David Heald,© 孙原 & 彭禹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何鸿毅家族基金


在铝合金与大块玻璃圈起的密闭空间内,一尊巨型机械臂搭载于旋转式的圆盘底座之上,占领着空间的正心位置。底座配有视控装置,侦测其核心范围内的动态。而它唯一的目标,就是底盘下缓慢蔓延开来的不明液体——血红色,有一定的黏稠度。机械臂前端安装了刮片式铲子,它会接收来自监视器的指令,一旦监测到液体流出指定范围,就会伸出手臂将其铲回。而当一切如常,无任何液体溢出界限时,机械臂便漫无目的地摆出时而有序又无序的动作——三百六十度旋转,上下左右重复来回,节奏时快时慢参差不齐。


这是孙原和彭禹为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群展“故事新编”特制的大型装置作品《难自禁》。仅开展一周,该件作品便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不小轰动,由观众拍摄的现场图片与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蔓延。在展览现场,机械臂每次的酷炫舞动,都煽起一片哗然。这件作品无疑具有一定的娱乐效应,将观者的大脑皮层震慑在某种兴奋状态,像是被按下了“开启”。在掌握了机械臂的表演机制后,观者无疑被引入了一个思维的漩涡:机械的“铲回”旨在遵从监控装置的指令;而随机的“舞动”描绘的却是富有韵律的视觉肌理,继而渲染出一股荒诞的生物性。如果这是一则隐喻现实的寓言,机械臂就注定是恶魔的化身?或者,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隐喻——个体的自相矛盾所衍生出的故事性背后,隐藏了寓言的真谛?


展览“故事新编”涵盖七位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的艺术家,针对策展人侯瀚如和翁笑雨给出的“命题式作文”框架,各自给出方案。题目本身借鉴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将“叙事”这一古老的艺术创作手法引入当下的语境,探索新的可能。它的作用在这里是双重的:展览作为诸多艺术家作品的集合,其自身形成一个宏观的叙事结构;艺术家调用所有的感官元素,建筑一个微观世界,而故事的讲述就在建筑的过程中完成。


有趣的是,“叙事”这一手法本身的内在要素是“时间性”,而展览作品的主题,则是以“地域”或“疆界”为出发点,指涉某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城市,或是抽象意义上的“空间/领域”。换言之,每件作品都在展览“叙说”的宏观世界中,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占据各自相对独立的坐标,而它们彼此间的互联便显现了这个世界的灵与肉。

▲孙逊,《通向大地的又一道闪电》,双频彩色高清动画录像、有声、桑树皮纸本水墨、石墨、丙烯,展览现场图,2016,摄影:David Heald © 孙逊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何鸿毅家族基金


位于美术馆四楼与五楼的侧翼,展览被硬性地分割成了两块。这两个空间具备一个共通点:观者必须经过狭长的走廊进入主空间。《难自禁》便是位于五楼展厅的这一首要位置,走廊作为玄关无疑起到了加注特效的作用;而四楼展厅入口则是铺陈式地层层深入,用以制造悬念——其右侧墙体与天花板被大尺幅的纸本手绘所覆盖,恍如走进一个神话世界。这是孙逊的浸淫式影像装置作品《通向大地的又一道闪电》,包含填满空间的装置性绘画,及投影于墙面的双频动画短片。艺术家延续了木刻版画般的图像语言,诡异地唤起一股鲁迅时代的革命情怀。尽管其故事背景基于家乡阜新——海州煤矿的根据地,而正因版画的剪影式美学肌理,具象的元素被转化为抽象的符号,故事的象征意义延续到任何一座工业化城市的兴衰史。


这种在具象与抽象间的转换同样出现在其它艺术家的作品之中:饶加恩的《纹徽编号:31》挪用了来自台湾传统指定用途的单色织布,利用这七十五种象征性“单色”拼贴成一面卫兵的旗帜;其录像《计程车》串联起数次艺术家搭乘出租车的经历,画面反复出现单调的上下车动作及长时间定格的司机背影,而通过将目的地设定为台北的历史纪念性地标,由此引发与司机间的对话,从而道出台北的社会现实;阚萱的《圐圙儿》用唯美的色调加诸阔丽的景观捕获观众的眼球,然而,一旁的地图勾勒出艺术家探索中国地质分界线,造访一百一十座古城、历经五个月的征途,其背面的电视机则不断传来石头重复撞击地面的声音,先前的美景瞬时转变成人为暴力施于自然的佐证。

阳江组,《无法不破》,植物、小池、木桥、木质桌椅、茶具及道具、茶艺表演、血压测量仪和记录表;丙烯乳胶漆、泡沫丙烯,展览现场图,2016,摄影:David Heald ©阳江组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何鸿毅家族基金


任何图像、声音或文字都不是单纯的存在,它们都直射某一地点、某一时刻;这三者之间的叠加、交替和并行,便由此产生故事——不再是线性的陈述,而是三维的编织;它们建构的是一种真实;而只有当自我直面这一真实,经验才得以构成。阳江组的《无法不破》将四楼空间一隅改造为互动体验区,书法壁画覆盖了中心区的巨型立柱,沿窗玻璃同时绘有书法,窗外的阳台改建为其最负盛名的“桃花源”。窗边设有三组桌椅,沏茶与品茶用的道具摆放台前。每周三下午,精通茶道的师傅将用千年古树叶现场泡制红茶,来者可坐于台前,或相互交谈,或独享时光。一边设有血压测量仪与记录本,用科学数据反映个人体验前后的生理变化。在这个自给自足的“微观”世界里,书法屈尊于氛围的营造,装置委以景观的职能,剩下的就只有等待被使用的工具;我们不再是被动地围观,转而拥有了栖息的权利,去认领自己的一小片土地。

曾建华,《InThe End Is The Word》,六频影像装置、有声,展览现场图,2016,摄影:David Heald ©曾建华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何鸿毅家族基金


就如同曾建华的《No(thing / Fact)Outside》,数则哲学文本摘抄化为无序排列的字词贯穿于整个展览空间的地面,企图占领全部的疆域。其录像装置《In The End Is The Word》则不言而喻地道出故事的结局:图像的叠加一如叙事的文字,而范式间的集结、挤压和排斥,终要集聚爆破性的力量,将现成的脚本都一并洗刷。最终,唯有经验留存。



/ 相关展览 /

故事新编 Tales of Our Time

策展人 | 侯瀚如,翁笑雨

美国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

2016.11.4 - 2017.3.10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