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特瑞尔:一生都在创造光的神迹,这次将秘而不宣的展览带到了上海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5430   最后更新:2017/01/12 22:44:41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小白小白 2017-01-12 22:44:41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Laura Xue


1月22日,詹姆斯·特瑞尔回顾展(James Turrell: Immersive Light)即将于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开启了2017年春季展览的“贺岁档”。这位现年74岁艺术家迄今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举办了超过160次个展,而光线则是其一生唯一的创作素材。特瑞尔擅长挑战观众对于想象与现实、空间与界限、被动观看与沉浸式体验等方面的感官认知,因此其作品也要求极为复杂的工程搭建来实现光线与空间的精准把握,此次尚未对外公布的展览方案让特瑞尔在中国的首个回顾展备受期待。

“It was important that people come to value light as we value gold, silver, paintings, objects.”

—James Turrell

能够让观众如同重视黄金、白银、绘画或器物那般重视光,对我而言至关重要。

—詹姆斯·特瑞尔


ART21 制作的詹姆斯·特瑞尔特辑《Second Meeting》,视频来源:ART21


美国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1943年出生于洛杉矶。在其迄今为止超过半个世纪的艺术创作生涯中,这位利用光线作为唯一创作素材的当代艺术家通过在画廊、博物馆等人造空间以及在火山口等自然景观中呈现不同形态的光线作品,不断地挑战着观众对于想象与现实、空间与界限、被动观看与沉浸式体验等方面的感官认知。


他的光线作品既使用人造光也使用自然光,形态丰富多样,包括最常见于人造空间的平面投影作品、挑战观众感官判断的沉浸式超感官系列作品“甘兹菲尔德”(Ganzfeld),以及自然空间内最为人熟知的特定场域作品《罗丹火山口》(Roden Crater,1977至今)等。


对我而言,光是用来影响或挑动感知的媒介。

——詹姆斯·特瑞尔


作为艺术家的特瑞尔强调在创作中“成为光”(be light)这一主体意识,而非将光线作为创作的主题或是通过艺术创作对光线进行描述。他曾经说,对于他来说“创造一种无法用语言传递的思考经验才是最重要的”。特瑞尔的作品鼓励观众“看到正在观看的自己”(seeing yourself seeing)。

詹姆斯·特瑞尔在古根海姆美术馆展出的作品《太阳神阿顿的统治》(Aten Reign),图片来源:giphy.com


特瑞尔的家庭是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贵格会(Quaker)的成员。贵格会集会时的冥想训练对于特瑞尔来说,在其艺术创作中对于沉浸式体验在心理层面上奠定了重要的意义。特瑞尔大学期间于波莫那学院(Pomona College)修读心理学的经验更从理论层面上对此进行了增强。


1960年代中期,随着美国南加州“光线与空间运动”(Light and Space Movement)的兴起,特瑞尔开始尝试光线创作,成为这一加州艺术传统与1960-1970年代极简主义盛行结合产物中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与此同时,光线在古典大师,例如伦勃朗(Rembrandt)、迭戈·委拉斯开兹(Diego Velázquez)、戈雅(Francisco de Goya)等艺术家作品中产生的情绪烘托作用也对特瑞尔的创作在感官共鸣上产生了极大启发。

迭戈·委拉斯开兹《宫娥》(Las Meninas),1656年,图片来源:Museo del Prado, Madrid

戈雅《1808年5月3日》(The 3rd of May 1808 in Madrid or“The Executions”),1814年,图片来源:Museo del Prado, Madrid

特瑞尔的早期光线作品以投影为主。早在1967年,加州帕萨迪纳美术馆(Pasadena Art Museum)就为特瑞尔举办了该系列作品的个展。艺术家使用高强度投影仪将可操控的单色单束光从暗房的一面投射至对面的建筑凸角处,制造出视觉上立体几何图像的幻觉。


这一实践来自于特瑞尔年幼时期在暗房内观看艺术作品幻灯片的经历;相比于幻灯片的内容,特瑞尔发现自己反而对浮游在投影光线中的尘土颗粒产生了更大的兴趣。特瑞尔早期的投影作品包括代表作《AfrumI (White)》(1967)——白色灯光打在暗房墙壁的拐角处,在视觉上呈现出正方体的幻象。

詹姆斯·特瑞尔《Afrum I(White)》,1967年,图片来源: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在这之后,他的兴趣和尝试也逐渐转向单面墙壁上的投影转移,例如单墙投影作品《Prado(White)》(1967)——白色的长方形被投射到暗房的墙壁上。在此之后,艺术家还尝试在大型空间内使用灯光勾勒出巨型矩形边框,为观众创造视觉深度的同时挑战观众对于透视与错觉的判断,例如早期的重要作品之一《Raemar Blue》(1968/1969)。

詹姆斯·特瑞尔《Prado(White)》,1967年,图片来源:David Heald © SRGF


詹姆斯·特瑞尔《Raemar Blue》,1969年,图片来源:©James Turrell


除此之外,特瑞尔还在展览空间内创造了沉浸式系列“甘兹菲尔德”(Ganzfeld)。这一来源于德语的词汇描绘了在强光下完全失去感官判断力的体验,而特瑞尔的这一系列作品正是在博物馆空间内模拟这一体验。

詹姆斯·特瑞尔在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的个人回顾展上展出的“甘兹菲尔德”系列作品,2014年,图片来源: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

1977年,特瑞尔买下位于亚利桑那州北部的一座休眠火山,开始进行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创作《罗丹火山口》(Roden Crater),并持续至今。特瑞尔曾驾驶一架小型飞机,累计飞行超过1.2万小时为这一创作寻找合适的地点。特瑞尔在尽最大可能保留火山原始状态的情况下对火山外部进行了相应修整。

位于亚利桑纳州的罗丹火山口(东北朝向),2009年,图片来源:James Turrell Studio


詹姆斯·特瑞尔,特定场域作品《罗丹火山口》项目中的火山坑广场,1979至今,图片来源:James Turrell Studio


其中,《阿尔法(东)隧道》(Alpha(East) Tunnel)串联了火山内部多个空间,其中包括《日|月室》(The Sun | Moon Chamber)以及裸眼天文台《火山眼》(Crater’s Eye)——参观者将得以透过《火山眼》直观地看到最原始的天空,而作品本身的情感也会随着天空在不同时间、环境之下发生相应的变化。当作品最终完成时,将有21个展示空间和6条贯通各个空间的隧道。特瑞尔通过《罗丹火山口》为观众制造了一种情境,邀请观众前来观看,并将这种观看的体验幻化为自身主观的经验。

詹姆斯·特瑞尔《阿尔法(东)隧道》(Alpha(East) Tunnel),图片来源:James Turrell Studio


詹姆斯·特瑞尔《日|月室》(The Sun | Moon Chamber),图片来源:James Turrell Studio

詹姆斯·特瑞尔《罗丹火山口项目之火山眼》(Crater’s Eye from Roden Crater Project),特定场域作品,1979至今,图片来源: © Florian Holzherr


自1967年起,特瑞尔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举办了超过160次个展。2013年夏季,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为特瑞尔举办了自1980年惠特尼美术馆创作生涯中期回顾展后的首个纽约博物馆个展。该次展览与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LACMA)、休斯顿美术馆(Museum of Fine Arts, Houston)同期举行,完整、系统地对特瑞尔的艺术创作进行了梳理和回顾。


在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展览中,特瑞尔根据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设计的美术馆螺旋形建筑结构特意创作了大型特定场域装置作品《太阳神阿顿的统治》(Aten Reign,2013),将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建筑本身变成了作品的一部分,并有史以来第一次将观众限制在美术馆底层,进行垂直而非水平角度的观看。

詹姆斯·特瑞尔《太阳神阿顿的统治》(Aten Reign),2013年,图片来源: © Florian Holzherr


特瑞尔将5个相互链接并带有 LED 灯的大型圆环隐蔽地安装在美术馆建筑的每一层上。作品的核心是来自美术馆顶部的自然光,美术馆其余5层的灯光颜色和强度随着自然光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作品结构被隐藏在建筑内部,观众的视线并不会被作品的机械结构所干扰,而是像特瑞尔所有的作品一样被鼓励从自身角度解读所看到的现象。


正如特瑞尔在1985年所说:“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让观众像艺术家本人一样进行探索。我想将观众直接放置在情境之中,而非通过他人来观看。”与此同时,这一沉浸式的观看体验中也对古根海姆美术馆首任馆长希拉·瑞贝(Hilla Rebay)奠定这座“精神殿堂”(temple of spirit)的美术馆并鼓励非物质艺术的先锋思想进行了重新解读。

詹姆斯·特瑞尔《太阳神阿顿的统治》(Aten Reign)安装过程记录,2013年,摄影:Kristopher McKay

特瑞尔曾在1995年的采访中谈到创作“感知艺术”(perceptual work)的原因与意义。“与其说回答问题,我对于提问更感兴趣。我想从另一个方向来看待感知——充满创造力的、不被科学结果所限制的。”对于这种非物质类的作品分类,他认为:“这不是极简主义,也不是概念艺术;这是感知艺术。光线是创作的材料,感知是创作的媒介。


因此,特瑞尔的作品要求观众沉浸其中,通过自身的感知去理解,一切形式的记录都会削弱这种感知的程度。而谈到究竟怎样才算真正理解作品时,特瑞尔在谈到2013年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太阳神阿顿的统治》时说:“观众一定要沉浸在这件作品中,就像走进一幅绘画中一样。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黑暗的房间里静静地坐上10分钟,直到真的看到(我想让他们看到的东西)。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品也在自我筛选着它的观众,而我对此并不介意。”但是他也提到,对于艺术家而言,他也希望创作出能让观众投入的作品。对于观众来说,一旦投入,他们就将从作品中有所获得。(撰文/Laura Xue)


詹姆斯·特瑞尔

James Turrell: Immersive Light

龙美术馆(西岸馆)|1月22日至5月21

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