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大声展
发起人:牧羊人  回复数:2   浏览数:2748   最后更新:2007/06/13 03:42:14 by
[楼主] 牧羊人 2007-06-13 03:30:08
转自  欧宁Blog


07大声展英国策展人序言

物质/非物质
by Shumon Basar, Joshua Bolchover, Emily Campbell
大声展
英国著名平面设计评论家Rick Poynor曾在博客designobserver.com发表对2005年大声展的评论文章,因此引发了一系列有趣讨论。有人认为中国正处在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模仿的上升期,那里的设计师们崇尚名牌,沉迷消费,甚至追捧卡通玩偶,忽略社会现实;也有人认为,中国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刚刚跨过了它粗糙的起步阶段;有人则以一种不协调的历史口吻谈到“上世纪30年代旧上海的独特美学”。
尽管众说纷纭,作为一个多重身份的活跃人物,欧宁的确通过2005年大声展对中国当代设计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展示。Get It Louder,这个题目并不符合正式的语法规范,但却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与情绪,显示出年轻设计师们旺盛的创作力以及欧宁在背后所作的支持与推动。这次他邀请英国文化协会与Newbetter参与2007年大声展英国部分的策展工作,对我们来说是极富吸引力的一个挑战。我们与欧洲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对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充满了好奇,并渴望有机会对它作进一步的了解。这正是一次极好的机会,可以深入探索中国的当代艺术与设计文化。
欧宁的策展思路简而言之,就是不想人为划分艺术、建筑和设计的界限,他想通过展览来呈现一切新锐有趣的作品。我们身为联合策展人,会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协助他达到这个目标。因此,我们选择了一些中国观众极少有机会接触的年轻艺术家或设计师参展,他们都是近5至10年毕业的新生代佼佼者,虽崭露头角,但作品还未被大规模商业化或进入体制。这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类型创作者的组合(包括艺术家,家具、互动、平面和产品设计师,建筑师以及有更多思想介入的人选),他们与Newbetter同属一代,与伦敦的文脉有着紧密的联系。
城市文脉
伦敦被频繁地被封为全球“创意之都”,这个标签由于被滥用,已经基本没有什么意义了。不过,尽管偶尔有过分自信之嫌,伦敦确实孕育了种类繁多的文化思考及实践,这一点很难否认。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伦敦的陈词滥调也都是事实。“多样性”就是种滥调之一,而我们为大声展选择的艺术家名单也强化了这一点。所以在选择英国创作人的时候,如果大家看到我们邀请的是来自瑞典、法国、荷兰、日本等在伦敦发展的艺术家,这并不是奇怪的事情。狭隘地以出生地论国籍的年代早就过去,由于出生地与工作地不同,许多在伦敦的艺术家都有着“双重”国籍。伦敦不仅向这些“过客”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空间,也因此变得更加欣欣向荣。
对原籍的模糊是有益的,这对作品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就教育而言,以导师言传身教和重复为主的教学方式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对模糊不确定的个人创作的重视。皇家艺术学院、金史密斯学院、AA建筑学院、巴特利特建筑学院等在培育艺术和设计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每间学院都有他们各自的特色,并心照不宣地为知名度暗暗竞争。毕业后,不同学院的学生因为工作关系来往紧密并成为好友。这一代人厌倦了以前那种单打独斗的个人天才神话,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合作模式开始兴起。今天,伦敦在社会与职业层面的繁茂发达,继续滋养着短期或长期的合作,有人只合作一天,有人或许会合作十年。这里令人望而却步的生活开销并未打击艺术家对于未知艺术合作的实验冲动。
新的需求
2007年,首相布莱尔十年任期将满,标志着英国政坛一个时代的终结。回望1997年,新工党对“文化”极为重视,那时摇滚明星与建筑师都成了炙手可热的公众人物。同一年,宜家家私以革命性的电视广告促使英国人“Chuck Out the Chintz”(意思是:把家里的老式家具统统扔掉!)。新工党执政,宜家的大众现代化观念盛行,这些变化使英国人的生活和思考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文化与商业相结合。世纪之交,对历史的纪念忽然成为迫切的主题,新的英国博采游戏为政府提供了大量资金,一幢幢新的建筑物在各地拔地而起。仿佛一夜间,城市里的每一个博物馆都建起了新的大厅或教育基地,每一座国家纪念碑都有了新的游客中心,市民梦想的建筑物都变成了现实。
自此,英国从长期的经济萧条中幸免于难,出现了空前的持续发展。机会终于到来,在很短的一段时期内,艺术、建筑、和设计成为了人们娱乐生活的主流。泰特现代美术馆一年的访问者达到490万,成为全英第二大观光点。它原先的设计者、著名的建筑师组合Herzog and de Meuron将用几年的时间对场馆进行扩张。同时,伦敦设计博物馆将搬迁至泰晤士河上游,成为泰特现代美术馆的近邻。而Zaha Hadid设计的建筑基金会总部也在不远处。如果不是出于确切的需求,相信这些繁荣的文化景象都不可能发生。
不断扩张的媒体显示出更大的胃口,不停索要“更新”的新鲜事物。新杂志层出不穷,报纸连篇累牍地刊登有关艺术与设计的内容,网站和博客上的艺评文章在你晚上入睡时悄无声息地进入你的收件箱。杂志、报纸和电视媒体的疯狂追捧为艺术设计界造就了一代新名流——椅子设计师的名气已经可以与电影明星相提并论。曾经专业和小众的东西渐渐移至中心。新的需求被赋予新的形式和新的名字。
批判实践
作为策展的原则,在对参展艺术家的遴选背后,我们都坚持他们必须代表一种“批判实践”。简单来说是指,一个特定领域的创作者必须质疑这一领域的传统局限性,并通过实验寻找意料之外的革新方式,这是对自已领域的历史的一种自觉反思。有时这意味着干一些与你以前的习惯截然不同的事情,或者用另一种方式运用你熟悉的技巧。从别的角度说,它也可以宣示为一种与其它不同背景的人进行大量合作的实践。这种合作未必总是成功的,但却可让我们在二十世纪末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终结后,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批判实践者”的另一次逃离是对“功能主义”的公开背叛。二十世纪上半页的西方世界,功能主义被认为是一种主要的趋势,主张形式为功能而生;而“极简主义”风格的诞生(尽管这样说带有历史决定论的嫌疑)的确使现代主义运动走得更前。当一切被简化后,什么东西还会留存下来?我们在过去十年里看到了对于这种死局的不同回应,与一九八零年代画家 Julian Schnabel 或设计师 Ettore Sottsass 等人玩的剪切、拼贴风格游戏颇不一样。今天的一代人都认识到前辈们在形式的基本问题上已经作过无数的探索,我们不可能完全摆脱过去的影响从零开始或重新启动。我们只是历史发展中的一部分,但不会被任何框架束缚。不可否认的是,形式、功能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为“批判实践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他们在此可以探索新的想法,同时创造出新的事物。
参展艺术家
我们为07大声展英国部分起了“物质/非物质”这个标题,把物质与概念浓缩在一起讨论——概念可以是物质的,物质也可以是一种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选择了具有如下特点的设计师:他们的作品显示出设计如何从对材料形式的把玩,转向光、声效果以及数字互动。也就是说,设计师不仅研究形式,也研究令形式起变化的技术本身:例如Troika发明了一种新的仪器来探测电子产品内部隐藏的声音,在大声展中专门收集中国的二手电器来制作了一个新的装置,这些电器的声音可以通过电子探测仪来进行放大;Assa Ashuachl利用数码逻辑,把数字信息物化成长椅和灯饰;Sam Buxton的DATA椅子,向中国的制造传统致敬,以中式的王座为原型,上面有各种电子物件,坐者可以与之交流、玩、还可以储存和显示坐者的信息;D-fuse的“小世界”影像装置则以图示的形式窜改当今世界的力量平衡,例如全球手机用户的增长;Simon Heijdens的新媒体装置和Danny Brown的动画均体现了对软件的灵活运用及对其美学可能性的预见。
我们也将在展览中向观众展示某些熟悉物质表现出来的令人不安的陌生一面:Wokmedia挑衅地把电与水混合一起;Marino Gamper把二手家具重新组合成后工业的混合物;Abake四位成员虽然都是平面设计出身,却热衷于探索各种不同媒介,活跃于杂志、唱片、服装设计与装置等方面;Marloes Ten Bhomer设计的鞋子不像鞋子反而像足部的科幻突变,即使艺术界对她的设计颇感兴趣,打算生产她根据中国灵感设计的第一个商品,她也拒绝给自己贴上艺术家的标签;Julia Lohman用羊的胃部制成美仑美奂的灯饰,既吸引又引人晕眩,她另一个著名设计——牛背椅,仿如被砍掉头的牛身,提醒人类不可忘却被屠宰的动物作为消费品与人之间的关系。
有些艺术家也将以合作的方式呈现他们的作品。Shezad Dawood多年来一直请巴基斯坦的电影海报画家们按照他的想法为他制作作品,他将在大声展展出的《康斯坦布尔》系列是对各种离奇有趣的英国观念的扭曲式转译。2006年至2007年,Shezad雄心勃勃地在伦敦自己的高级寓所开设了一个展览空间,为其他艺术家策划各种项目。Celine Condorelli以建筑师的身份与策展人Gavin Wade合作了一系列名为“支持结构”的项目,这次他们将与中国建筑师王晖合作,在今年大声展的展场——不同城市的一系列购物中心继续探讨如何为一个公共项目提供“支持结构”。Newbetter则一直以自己的建筑学背影策划展览,同时也与其它艺术家合作,这次将展出与深受恐怖电影影响的艺术家Neal Rock合作的项目Hydan。
中国的召唤
中国设计史与我们所熟悉的欧洲非常不同。上海博物馆展出的那些令人惊叹的中国古代青铜、陶瓷和纺织品,见证了中国的制造业与设计在耶稣诞生前好几个世纪已经有了相当活跃的联系与生命力。在欧洲文艺复兴、古典工艺重获生命力之前的一千多年,中国的丝绸、火药等就通过丝绸之路从中亚运送到了西方。然而,欧洲精英分子对东方特别是中国精湛工艺情有独钟的迷恋在西方工业革命兴起之后宣告终结,因为那时候,他们生产的工业品已开始大量输入中国。上世纪初,中国帝制崩溃,新文化运动以及前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曾经也为设计带来短暂的繁华。而后来的大跃进运动则反映了中国当时对工业的不切实际的追求——人们摧毁所有代表资本主义的建筑并穿起了统一的服装。上世纪末,随着共产主义观念的淡
[沙发:1楼] 牧羊人 2007-06-13 03:32:28
07大声展参展艺术家名单A-Z最新版本

说明:
一、本届大声展正式参展序号(按A-Z)为127个,其中建筑16个,产品8个,时装6个,视觉35个,电影13个,声音31个,日本4个,英国14个。通过网上及邮寄投稿入选者占31个。参加过上届大声展的占11个。
二、特别项目(一砖一瓦建亚洲)参展序号为7个(128-134)。
三、所有参展个人合计211人。地区分布请参考大声展官网艺术家索引条目(按所在城市)。

A
001 17CM (蒋竹韵+石川)
002 223 (林志鹏)
003 718 (孙雷)
004 Åbäke
005 Alok
006 Assa Ashuach

B
007 BY (林柏叶)+苗微微
008 B6 (楼南立)
009 白天
010 白小刺 (沈晓鸣)
011 Benjamin Beller
012 Marloes Ten Bhomer
013 Daniel Brown
014 Sam Buxton

C
015 蔡凯
016 曹斐
017 Chan Studio (何京蕴+何颖雅+長岡法秀+谢婷婷)
018 常锦超
019 陈海亮+傅宗文
020 陈曼
021 陈志鹏
022 巧克力橙子 (乔成)
023 Dora Chu (朱宝君)
024 Celine Condorelli+Gavin Wade

D
025 Shezad Dawood
026 D-Fuse
027 Dickson Dee (李劲松)
028 DN (唐彦)
029 多相工作室 (陈龙+陆翔+胡宪+贾莲娜)

E
030 事件组织 (杨韬+徐文恺)

F
031 Fathmount (李庆贤)
032 冯果川+Aaron Robin+Laura Belevica
033 冯昊
034 Frishzelle
035 福山正紘 (Masahiro Fukuyama)

G
036 Martino Gamper
037 甘小二
038 高文东
039 高欣
040 耿鹏
041 谷巍
042 郭晓+张丽妍

H
043 何薇薇
044 何艳
045 Simon Heijdens
046 洪启乐
047 欢庆
048 黄锦
049 黄炜东
050 Frank Hui(许学文)

I
051 iLoop (罗浩)

K
052 大婴 (任亦)
053 近藤聡乃 (Akino Kondo)
054 Charlie Koolhaas

L
055 Andrew Lazorchak+吴岚+People's Architecture
056 李戴果
057 李红旗
058 李剑鸿
059 李琨
060 李明
061 林其蔚
062 林海东
063 Ling (高灵)
064 Ernest Ling (凌宇瀚)
065 刘治治
066 刘密+Brendan McGetrick (马斌)
067 Julia Lohmann
068 Benny Luk (陆国贤)
069 Lulu (李心路)
070 吕永中

M
071 麻沸散
072 Masha Ma
073 马岩松
074 麦永曦
075 Matchbox (徐燕辉+丁宁)
076 me:mo (翟瑞欣)
077 孟瑾+方二 (廖方瑜)
078 More (蒋振华+顾佳艳)
079 My Little Dead Dick (朱薇+Patrick Tsai)

N
080 No One Pulse
081 嗯工作室 (朱晔+徐浪+魏皓严)

P
082 彭磊
083 彭&陈 (彭杨军+陈皎皎)
084 破壳(金宁宁+司玮)
085 PP&GY (潘攀+广煜)

Q
086 乔小刀 (乔西)
087 邱炯炯
088 qT (胡倩+高桥邦明)

R
089 Rex Koo
090 Neal Rock+Newbetter

S
091 泽拓 (Hiraki Sawa)
092 偏建设计 (成美芬+黄向军+周易昕)
093 尚盈
094 石川(Tom Shi)
095 施国平 (纯粹设计)
096 Sin:Ned (黄仲辉)
097 在场建筑 (钟文凯+徐千禾+刘宏伟)
098 Sulumi (孙大威)

T
099 Tan Chui Mui (陈翠梅)
100 田园
101 顶楼马戏团
102 虐待护士 (Torturing Nurse)
103 Troika
104 辻川幸一郎 (Koichiro Tsujikawa)

U
105 下划线工作室

V
106 Vavabond (韦玮)

W
107 王凡
108 王晖 (有限设计)
109 王笠人
110 魏超+吴永红+陈飞波
111 卫铁
112 未名空间 (李静晖+杨帆+胡罡)
113 Wokmedia
114 Woo Ming Jin(吴明金)
115 Mina Wu(吴明伦)

X
116 肖华
117 小马哥+橙子 (马惠敏+郭成城)
118 许雅筑
119 薛问问

Y
120 应亮

Z
121 Zafka (张安定)
122 Zenlu (陆正)
123 张跃东
124 赵晔
125 周蓓丽
126 Ziboy (温凌)
127 子杰 (李俊)

特别项目:一砖一瓦建亚洲
128 犬吠工作室(Atelier Bow-wow)
129 Bernard Khoury(DW5)
130 李兴钢(李兴钢建筑设计工作室)
131 马清运(马达思班)
132 Map Office(Laurent Gutierrez+Valerie Portefaix)
133 都市实践(Urbanus)
134 祝晓峰(山水秀)
[板凳:2楼] 牧羊人 2007-06-13 03:42:14
07大声展总前言

人人都是策展人

欧宁

大声展是一个自发的展览。2005年,姜剑、钱骞、吉吉和我想做一个关注新一代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展览,到处找赞助,最后找到了现代传播集团。现代传播集团由此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媒体行销方法,亦即通过展览去销售它的广告版面,而不是通过售卖艺术作品来获得回报。这在中国的媒体工业中可以说是个首创。对它的发行终端(读者)来说,展览不仅提供了大量的阅读内容,也提供了一次立体化的观展体验。大声展可以算是媒体立体化营运的完美范例,特别是它的融资和推广方式,在美术馆和双年展体制中是少有的。

2005年的大声展首先在深圳OCAT举办,然后巡回到上海中信泰富广场展出,到北京的时候,是在幸福村艺术中心。我们感到最兴奋的是在上海那一站,因为处于购物中心之中,它能遭遇到大量意料之外的观众,那是一些平常在其它艺术展览里没有见过的观众。有鉴于此,我们把2007年大声展的场地都选择在中国四个城市的四个大型购物中心里面。

在广州我们选择了天河区的正佳广场,它是亚洲最大的购物中心,每天的人流量有20万人,周末的时候达到40万。在上海,我们选择的大宁国际商业广场如同一个小型城市,有大量可使用的户外空间,我们还使用了它的停车场。在北京我们选择了SOHO尚都,这个场地与广州正佳广场比起来略小,但SOHO尚都支持我们在室外搭建不少专门的空间,我们也使用了它的地下车库和一些走廊。在成都,我们选择了百联天府购物中心,它是成都人气最旺的商业空间之一。基本上四个城市的场地都是使用购物中心的整体空间,而不仅仅是局部空间。我们多次对场地进行考察研究,把所有可用空间整理出来,并建立了一个设计模型。购物中心里的商品、消费人群和参展作品、展览观众共处于同一个空间,这样对于一个展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有意思的是可以把购物体验与观展体验融为一体。

本届的展览设计由北京的建筑师梁井宇来负责,他将作品分布在购物中心不同的楼层和空间,然后通过建构一些索引和导览系统,来帮助观众找到自己所关注的作品。今年大声展的观展方式如同在Google上进行搜索。我们编辑的导览手册,里面有参展艺术家的详细信息,每个城市展览场地都附有一个导览地图,每张地图都有几种索引方法。例如以国别为索引,英国艺术家的作品虽然分布在不同楼层空间,但可以通过一条特定的线串联标示出来,方便观众查找。除此之外,观众还可以通过作品类别或艺术家姓名A-Z来检索,有一点像寻宝游戏。

购物中心是中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新一轮经济运动内爆的空间形式,发生在这个空间里的消费行为也是我们今天最常见的公共生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我们的公共记忆。在这种巨型的消费空间内嵌入一个艺术展览,除了突破美术馆和双年展的一般展览模式之外,我们更希望淡化艺术的殿堂感,让艺术进入人们的生活,拉近与人们的距离。让人们在休闲消费活动中偶遇艺术,发现艺术,也许比居高临下地实施教育更能让艺术进驻人心。

07大声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每个城市的主展场之外,我们发展了一种叫咖喱秀的外围展形式。咖喱秀就是家里秀,即在私人公寓或小型办公室举办的展览和活动。传统的展览是在特定的展期内把观众集中到特定的展场,但07大声展则通过咖喱秀把主展场聚集起来的人群再疏散到城市各个角落的不同私人空间。灵活的、游击式的咖喱秀加上主体展览前后大量的讲座、学术会议、公共论坛等小型活动,可以把展览的展期向前向后拉长。这样做也是想表明,展览不一定是特定时间特定场所内的特定活动,而应是俯拾皆是、唾手可得的日常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今年3月29日我们在广州做了本届大声展的第一个讲座,请英国的参展艺术家Sebastien Noel来介绍他在新媒体领域的探索。4月1日我们邀请了纽约艺术家、建筑师和城市研究学者Kyong Park在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来讲底特律城市空心化的问题,这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很有参考意义。在中国,每个城市都在扩张,而农村却在收缩。底特律的情况是因为福特汽车公司把工厂搬到郊区,这样就导致内城的空心化,大量人迁走,引起了很多的社会问题。这个讲座体现了我们在策展实践中所倡导的文化针对性。

我们还发展了一些合作项目,例如4月8日的时候我们邀请英国的建筑师Celine Condorelli来到中国跟北京的建筑师王晖进行前期调研和对话,然后他们一起创作一件作品参加大声展。这种合作可以探讨文化的差异性和融合的可能性。特别是我们专门挑选王晖这样一个建筑师,他不是海归派,而完全是我们中国本土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建筑师。这样差异越大,对话越精彩。

今年我们还想探讨国族认同的问题。我们的学术会议,将通过对艺术和设计历史的钩沉研究,以及与英国、日本和荷兰等国家的对比研究,来探讨怎样在当代中国建立新的国族认同,即新的中国性。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国力不断上升,奥运会举办在即,人人都在憧憬崛起的当下,这个话题不管是从艺术家来说,还是从政府来说,都是非常迫切的话题,我们想通过这个会议平台把话题的讨论深化。

07大声展搭建了一个9个人的国际策展团队,来自国内和世界各地的参展艺术家超过150位。有英国文化协会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两个国际机构参与,其中英国文化协会是受到上一届成功的感染而主动要求参与的。这样一来,世界上两个在创意工业方面比较活跃的国家都囊括在07大声展里。

现在整个中国都在谈论创意工业,特别是政府也在鼓吹创意工业,但大多数人都只是看到创意的产业价值,而忽略了它的社会价值。所以07大声展特别想强调社会价值。目前中国还是处于一个“前喻”型的社会,也就是说年长的人在这个社会里拥有话语权,年轻人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大声展就是要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够释放自己能量的通道。因此,它的参展人主要以平均年龄在30左右的艺术家为主,观众的定位也非常年轻。从社会学角度来讲,它能平衡年轻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心理需要,缓解潜在的代际冲突,这就是它的社会价值。

在谈到创意的时候,我们总是把焦点放在艺术、设计、电影、文化等方面,其实,我们更应关心社会创新的问题。比如说广东有一个网名叫安猪的年轻人发起了一个叫做“多背一公斤”的项目,鼓励那些去旅游的人,多背一公斤的文具和书刊,送给沿途贫穷地区的学生。这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创意,吸引了许多人踊跃参加。这个创意实际上调动了人们去从事一个慈善事业,人们做好事再不是出自国家的动员,而是出于内心的自觉,这对于目前中国的社会来说是一个伟大的进步,让人看到公民社会的希望。如果说一个展览要解决文化针对性,我觉得就应涉及类似的实践。

07大声展有10个关键词。这10个关键词既不是展览的主题,也不是作品的分类方法,而是经过大量寻访艺术家以后,我根据他们的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理念,总结出来的一些要点,以及我们专门策划的一些特殊项目。它们包括:都市策略、新物质主义、仿生美学、社群连接、伊托邦(E-topia)、游击文化、公共记忆、永续之梦、听游记和咖喱秀。

“都市策略”是指我们应如何应对中国目前剧烈的城市化现实。尽管我们最后无法邀请到莫斯科的建筑小组Iced-Over Architects和纽约艺术家Michael Rakowitz前来参加07大声展,但是我在这里还是要提到他们的两个作品。

Iced-Over Architects把用来清洁大厦外墙的吊台改造成了供流浪汉睡觉的“浮床”,挂在大型的现代化公寓上,流浪汉们可以敲窗跟公寓里面的人借厕所、借水、借电等。这个作品颠倒了现代都市的空间结构,把现代公寓变成了流浪汉生活补给的一个附件。它可以说是无产者的“都市策略”,体现了非常激进的左派观点,提出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要求。Michael Rakowitz设计了一种塑料睡袋,流浪汉可以把大厦排气管道排出的废气接入它的隔层中进行取暖。另外,为了让露宿者躲避po.lice的驱赶,他还把帐篷设计成车罩形状,形成一种伪装。这也反映了都市贫困人口的生存策略。

这两个作品均考虑到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在中国,城市化运动不仅没有愈合反而拉大了贫富差距,其基尼指数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法国建筑师Benjamin Beller注意到中国城市中大量存在的巨型广告牌背后的“剩余空间”,他通过简单的加建,把这种空间变成了混合多种功能的简易住宅:白天合上仍是广告,晚上打开则变成厨房、卧室和露台。这是本届大声展体量最大的参展作品,它的动机亦是出自为无家可归家创造更多栖息空间。

“新物质主义”,是指重新找到一种观看物质世界的新角度。来自阿姆斯特丹的参展艺术家吴明伦设计了一件衣服,既可以穿在自己身上,又可以穿在椅子上面,人可以变成椅子,椅子也可以变成人,人与物的互换,彰显了物的权利:所谓物权,不应是指人对物的所有权,而是物自身的权利。而现居伦敦的荷兰参展艺术家Simon Heijdens设计的地毯其实就是在地上用腐蚀材料腐蚀出来的图案,他巧妙利用了物质的负形,即非物质。

“仿生美学”是指一种创意方法论,从动植物和自然界找寻创作灵感,例如Julia Lohmann设计的牛背凳,石川设计的树冰箱;“社群连结”是指一种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社会组织方式,它以独立杂志、网络社区进行人群聚合,例如马蒂(朱薇)创办的电子杂志After 17和223(林志鹏)的影像博客;“伊托邦”是指电子技术创造了新的现实和世界观,例如曹斐在Second Life上纪录的线上奇观;“游击文化”是指一种新的无政府主义都市文化,例如Troika发明的游击式短信投影仪几乎是以电子涂鸦的方式实施了对都市空间的强占;“公共记忆”是从个人经验出发对集体无意识的寻找,例如蔡凯的Lileiandhanmeimei品牌,路路(李心路)的“霹雳娃娃”系列产品和大婴(任亦)的系列插图;“永续之梦”是指文化保存、多样化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例如魏超、吴永红和陈飞波的“影子计划”,彭磊的电影《北海怪兽》。

“听游记”是一个专门策划的声音艺术与城市地理研究相结合的项目。我们邀请下划线工作室与众多中国声音艺术家对每个城市主展场周边往返车程在40分钟以内的区域进行研究,对它的建筑类<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