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半 帝国流浪者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120   最后更新:2017/02/07 20:50:18 by 陆小果
[楼主] 陆小果 2017-02-07 20:50:18

来源:Hi艺术 作者:吕晓晨


艺术家梁半


消失,或者闪亮


在德萨画廊二楼漆黑的展厅,看着眼前墙面上投影仪投射的无数个国家的国旗,这是梁半第一件正式的展览作品《繁星》。随着时间缓慢推移,所有国家的国旗形象缓慢隐去,只剩下国旗上的星星还在黑暗中发光。最后,眼前呈现一片悠远深邃的星空……
在采访前一晚得知我和梁半两个本不相识的人,竟拥有一个共同的圈外好友,这个发现还让我俩在微信上感慨了一番,从艺术聊到足球再聊到其他。本以为第二天的采访会因此拉近距离消除陌生感,没想到我俩翌日的第一次见面之时还是有些轻微的不自然:我是由于带病到访状态不佳;而梁半则是面对陌生人需要短暂的适应期,他时不时低头抚摩着手机,仿佛这个他惯用的创作媒介会给他带来极大的安全感——尽管他在创作中从未强调媒介这一元素的特殊性。
梁半的《大地魔术师》系列作品表面,衍生出一条或若干条或黑色或荧光粉的线条,它们曲曲折折,在被喷漆覆盖的现成的凹凸地图上蜿蜒逶迤, 有的位置恰好位于中国地形的某一条重要山脉、河流的轨迹之上;有的则像街头的涂鸦,信笔一挥,完全凭创作者的自由意愿。不受控制的线条就像采访结束后拍照时的梁半,面对摄影师镜头,他突然活跃了起来,一会兴奋地寻找水杯或者书来做拍照道具,一会又开始考量灯光。而他背后那幅还原了录像展厅的黑色油画《群星》,在暖黄色的灯光下,静静地注视着屋子里活跃的氛围,沉默不语。



《繁星》 三频录像 3分钟 2012


超乎想象的总结


刚从泰国回来的梁半肤色晒得黝黑——在德萨的个展刚开幕没多久,梁半就跑出去为下一个项目考察了。他说喜欢到荒野,到丛林,到海岛,或是任何远离现代文明的地方,而不同于中产阶级去郊区度假的心态。因为原始的感觉能让自己更好地与自己交流,没有那种来源于在城市中人际交流障碍的痛苦。
2016年对梁半来说是小有成就的一年:5月在泰康空间举办了名为“轻微的脑震荡”的个展,11月梁半获得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并在12月入围了三亚的“华宇青年艺术奖。梁半是学雕塑出身,大二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多媒体影像的媒介。从大学毕业后,志向满满来到了北京,如今已经五六年了。刚来北京时的印象已经模糊,但梁半还是清楚地记得“当时太浮躁了,所以沉淀了两年”。如今的个展,是梁半对前几年思考的总结。



《大地魔术师NO.1》 137×206cm 3D地图、夜光喷漆 2016


Hi艺术=Hi  梁半=梁


不做准备的“流浪者”


Hi:2016年你做了两个个展,两次参展作品的面貌都有什么不同?
梁:五月在泰康空间的展览更具有媒介的针对性,展示的是一系列简短的,以手机为媒介的视频作品;这次的个展媒介更丰富,概念上更有针对性。
Hi:“风景浏览器”这个展览主题是否跟你创作的媒介相关?
梁:我在作品中不会强调媒介的特殊性。“浏览器”的英文“Landscape Browser”也是探险者的意思,作品中的风景来源于城市之外的景观,比如荒野,大海。创作时,我会把自己放在一个流浪者的状态,不做准备地去遇见。

“梁半:风景浏览器”展览现场



逻辑是为了表达感受


Hi:手机是比较私人的物件,你作品中的视频来源也有私人的属性在内。这种“私密性”是否是你在作品中强调的?
梁:我们每天都被手机上各种信息刷屏,这些信息就像流水一样绵延不断,最终沉入海底。我有一件作品就是在山谷急流旁边一直在刷朋友圈,我希望此时的环境和动作能给观众提供一些关于流逝的感受。这个社会中,每个时代都会有时代相应的、为方便人类而研发的产品。过了20、30年或许会有新的产物替代手机,只是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
Hi:你的作品常常是使用一个手机录另一个手机,再加上这种材料可以重复利用,是否意味着你创作的时间成本和材料成本就比较低?
梁:不能用成本来衡量,只是手机用起来方便,而且会让我以很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作品。其实我的作品创作起来其实并不省事。因为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虽然视频只有不到一分钟,但是会经过很多考虑,逻辑关系不断地推敲。比如那件《深海恐惧症》,是霍克尼的一张画,画面中跳板上有抖动的APP,我自己感觉那是某种恐惧。我的创作方式就是顺着这个恐惧去寻找与恐惧相关的一些图象、事件,甚至是人物。然后再顺着这种感受进行逻辑推敲。
Hi:再谈谈展厅的布展逻辑吧。
梁:主要逻辑是制造对应概念的空间。画廊有两个门,无论你从哪个门进来,都会看到《黄昏漫步》装置。从正面进来,石头上面的录像是关于黄昏之前发生的事;从背面进来,石头上的录像播放着黄昏之后发生的事情。二楼的《繁星》是从光亮变暗的过程。而夜幕降临后,一楼小展厅中的《大地魔术师》则是夜光的状态。每件作品都有对应,成双成对的对应。
Hi:“总统山”上的那只鹦鹉是想表达什么?
梁:我把鹦鹉视为活着的尸体。鹦鹉跟人是最亲近的,它被人为地规训了很多反自然的东西,包括学人说话,学人装死,这样的鹦鹉已经失去了野生的本能了。此时,它具有的是第二自然性,它既在山顶上飞来飞去,又跟人亲近,所以在这个人头上放一只鹦鹉,是一种现实关系。



《日落日出》 单频道录像 10秒 2015


《殉情沉船滩》 单频道录像 10秒 2015


在自由的工作室创作


Hi:这次展览的作品是从2012年到现在的,这个年份对你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梁:严格来说,《繁星》是我的第一件正式的展览作品,这件作品是2012年创作的。之前我也有一些作品,但都没有展出过,职业生涯的前两年做过艺术家做助手,网站编辑等艺术相关的工作。那时也做了一些作品,两年之后才开始独立创作。
Hi:这几年在北京的生活怎么样?毕竟相比于架上绘画,多媒体作品不算是市场的大热门。
梁:还好,我认识的80后的多媒体艺术家都挺不错。有画廊,有美术馆和非营利机构来“消化”作品。我觉得最大的困难还是来源于自己的选择。
Hi:你创作的环境是怎样的?
梁:一年中我只有三个月在工作室,其他时候都是自由工作室的状态。很多想法可以在电脑或者直接在展览现场完成。我觉得艺术家可以为一个项目短期内使用固定空间,项目结束之后空间也将随之灵活更换。
Hi:接下来有哪些计划?
梁:会做一些和大海相关的作品,前段时间去泰国也是在为这个项目做准备。行为、装置、绘画都在其中。无论是哪种媒介,都是探究风景如何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发展轨迹。


《朋友圈急流》 单频道录像 14秒 2016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