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香港 李青的他者之观
发起人:宁静海  回复数:0   浏览数:1569   最后更新:2017/02/13 21:13:24 by 宁静海
[楼主] 宁静海 2017-02-13 21:13:24

来源:798艺术 王晓睿


李青个人项目 香港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2016年12月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空间推出的“李青个人项目”缘起于艺术家以他者的身份,重新讨论这座城市的历史与今日之间的对话关系。艺术家对香港的纷杂记忆,浮光掠影式的片刻印象,成为创作的素材,通过绘画、装置、影像之间的交互与映像,重组一个新的视觉感知系统。有趣的是,在本次项目中,策展人崔灿灿与艺术家经过一年的讨论,分别用文本与视觉的方式展开互动。艺术家从策展人2016年在社交网络中发布的文字挑选编排,组成一篇由艺术家创作的前言。


798艺术:在香港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展览展出了你一直以来持续的邻窗系列,在此次展览中,窗外展现了70-80年代的香港,这个特定时期的香港构成了大陆人一段独特的记忆,这些作品的创作契机是否和您个人的经历相关?

李青:这次邻窗系列作品中的窗外景象,倒不限于70-80年代的香港,那些景象今天在旺角等很多地方还能看到,不过如今这些景象给人的感觉不是繁华,而是怀旧和破败。对于香港这个地方,我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分享的个人经历,或者说我这一代内地青年都有着对香港差不多的印象,在三十年前到十多年前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香港的文娱作品可以说伴随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更年轻的一辈人可能从小就受日韩和欧美的影响比较多,但我们小时候主要的外来流行文化就是港台。港台歌曲、无厘头电影、古惑仔、甚至三级片,都为我们打开了刻板世界的一个窗口。而且香港也有很多和1949年以前的中国,以及80年代以来的中国同质的地方,它和内地的城市比如上海,在不同时期有着模仿和被模仿的关系,内地的知识分子总是把香港当成一个重要的他者,通过它来反观自身的历史和现实。而这种文化和政治上的影响力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如今这种影响力已经衰退,我们今天来到香港、谈论香港,更多的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比如说经济的衰退、和内地之间的疏离,或者说它在中国人观念中的衰落。而对香港特殊的本地文化,我们反而习惯于漠视了。比如说艺术圈中的人现在来香港都是为了艺博会和拍卖,大家的注意力只在市场这块,而不在文化和政治方面。这也是我和策展人崔灿灿在去年香港巴塞尔艺博会期间约定做这个项目时所聊起的感受。


对于这个项目,我原来还想来香港找一些素材,后来觉得没这个必要,一是因为其实来过很多次,本来就有感受,二是我觉得这种粗浅的刻板印象其实也是一种可以利用的素材。有意思的是香港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的位置,以及它在中国人观念中的变化。这次作品的创作契机可以说来自于这些变化——作为一个他者对香港的观看和观念的变化。

《邻窗·甜》 木、金属、油彩、有机玻璃、漆、铝塑板 148×148×8cm 2016年


798艺术:与此同时,窗外的香港和展览现场也形成了过去和现在的对望,可否具体谈谈?

李青:是的,虽然展览现场重新搭建了展墙,但我还是留出了画廊的窗户,只是在它前面加上了我作品中用到的旧窗户,透过它们依旧可以看到香港的城市景观,同时,有两台投影机中的影像投向窗外的虚空,影像中来自各种香港电影中的情色表情还原成一束光。我希望通过这种对影像呈现方式的干涉赋予它们新的语境:这是过去的世界在今天的投影,它失去了曾经的经济学效用,其文化针对性也由明确转向暧昧。


邻窗系列中绘制的窗外景象也变成了另一种参照物,这些霓虹灯字曾经代表了一种消费主义的繁荣,而今天却和来自于废墟的旧窗构成了一种同质的东西,成为衰落的表征。而我选择的文字“荣发”、“凯旋”、“甜”则带着旧时的期待意味。另外我也提到了香港的地理属性,无论是香港岛还是九龙半岛,都和海相对,作品中的一些部分与此相关。


798艺术:窗本身构成了一种观看方式,窗外的风景成了被观看的对象,窗内的人以他者的身份观看和审视,这是邻窗系列的一大特点,可否谈谈这个系列的缘由,为什么总是以他者的身份介入对现实的观察?

李青:一直以来我的作品都在着意于构建一种绘画和观者之间的关系,即如何引导和介入观众的观看和认知。传统的西方绘画本身就像窗户,而用实物的窗子作为道具,则是把观众主体的位置和目光的路径提示出来,还原为一种日常而恒久的观看经验,虚拟一种空间的距离感。但绘画的真实感终究是虚假的,这里面有一种间离效果。


“邻窗”这个系列一直在制造一种疏离感和仪式感,是一种切近的疏离和日常的仪式,观众和我都在这一仪式中面对一个“我们都不属于”的地方。我很喜欢的一个词叫“隔岸观火”,还有本雅明提的一个词叫“浪荡子/闲逛者”,这种观看者的“他者”身份随着现代性而出现,在置身现代性的同时又保持了对现代性的反思。在面对历史和现实的时候站在一个他者的角度上,对绘画来说是主动调试与再现对象之间的距离的过程。

李青个人项目 香港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展览现场


798艺术:此次展览的前言是由策展人崔灿灿在网络上发布的文字编排而成的,您选择这些文字的标准是什么?

李青:这个过程有点像一个游戏,在社交媒体比如微信朋友圈上,每个人的文字都是碎片,但其实某一些人的文字风格是有统一性的,一个人的总体性并没有被打破,在编排这些文字的时候,既是一种重新书写,也是在重现这个人的总体性。看崔灿灿的朋友圈文字也是这样,有的是关于当时当地的情绪,有的是对于这个时代总体氛围的看法,我选择的大都是一些感受性和情景性的文字,也有冷眼旁观的批判,但去除了太具体的指向,更强调他作为一个“浪荡子/闲逛者”的身份。编排之后的文字有点像诗,我觉得可以和展览现场形成一种互文关系。


798艺术:进一步谈谈您对策展人和艺术家之间关系的看法?

李青:我觉得比较好的关系是他们能就一些事物交换各自的看法,并不局限于艺术领域,当遇到一些共同感兴趣的主题时,可以通过合作在展览中呈现。好的策展人有时候可以促使艺术家整理和拓展思路,可以在作品和展览的构想和实施中给予具体的建议,而好的艺术家同样可以通过作品更新策展人对某些问题的观察角度和思路。

李青个人项目 香港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展览现场


798艺术:此次展览的布置非常独特,墙上的邻窗系列装置作品的前面放了一些老式电视机,其中闪烁着文字,而电视机上面的投影仪又把影像投到了窗户上,使得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得纠缠不清,您是如何处理这样的关系的?这样的布展方式为观者提供了多重的观看层次,可否具体谈谈?

李青:在我以往的作品中,一直关注图像之间的交互性,以及语义上的回环,这次影像的部分会多一些,影像的碎片就像词语,需要不同的时空赋予不同的语境,它们的关系构成了某种诉说。几个监视器中是录像《霓虹新闻》,是城市街头霓虹灯字的影像,每个镜头只有一个字的特写,通过镜头的切换,观众可以阅读出三则杜撰的新闻,模仿了香港娱乐媒体关于过气娱乐明星潦倒生活现状的报道。几台投影机中的影像来自各种香港电影中的情色表情,它们投向窗外的虚空或者绘制的窗景上,与其说是影像,不如说是影像的光。我处理了影像和装置之间的虚实关系,老式监视器、投影仪和窗框一样具有实在的物质性,而影像和窗景一样是碎片化和流动的,在霓虹灯字的影像中,我还夹杂了一些抽象彩色图形的影像。无论是窗外风景、过气明星的八卦和以往电影中的表演,都提示了现在和过去之间的关系。

《邻窗·荣发》 木、金属、油彩、有机玻璃、漆、铝塑板 148×148×8cm 2016年


798艺术:文字在此次展览中多次出现,比如前言是由社交媒体中的文字剪辑而成,电视机中的霓虹灯新闻也是文字,邻窗系列作品中文字也是一个重要的构成,可见文字在您此次展览的作品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可否谈谈您对这一元素的思考和运用?

李青:因为这是一个特别的项目,它虽然是在国际化的香港,但我主要是给有中文阅读能力的观众看的,香港文化很重要的一面是它的中国性,我强调的也是它和中国人的关系,前言的文字从中国的社交媒体微信中来,出自生活在北京的青年知识分子,装置和影像中的霓虹灯字也是中文。其实香港就是一个中文景观社会的典型,这是除了国际化之外不能忽视的地方,它的意识形态的部分,通过招牌、广告、娱乐产业的方式展现出来,并和内地对中文的使用有所差别,这影响了包括我在内的中国人对它的理解。


对霓虹灯字的描绘也出于我作为一个画家的兴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文字变成了图像本身,但并不像波普那样走向超平面,而是刻画了旧招牌的物质性和景观化,这可以让文字本身变得陌生,功能和语境变得含混,可以从更丰富的角度去观看它。

李青个人项目 香港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