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算法雕塑-在未来主义与历史之间(含全程视频)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1   浏览数:1566   最后更新:2017/03/11 23:00:13 by 陆小果
[楼主] 陆小果 2017-03-11 22:28:40

来源: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算法雕塑-在未来主义与历史之间


讲者:尼克·埃文克

日期: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时间:19.30 – 21.00

地点:补时 (上海市静安区常德路888号地下室)



讲座全程视频


[沙发:1楼] 陆小果 2017-03-11 23:00:13
讲座回顾

2017年2月23日,在补时文娱空间举办了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策划的Power by CAC Lab系列讲座活动“算法雕塑-在未来主义与历史之间”。CAC lab是致力为当前活跃于研究与创造领域的、具有独特视野的新媒体艺术家、学者和技术专家之间开拓对话的平台。在这个主题之下,观众不仅可以接触到艺术家新鲜的想法与概念,同时也能够从技术、实践等操作方面,进一步了解到艺术家的创造与工作。


讲座现场


作为2017年Power by CAC lab系列的首场活动,讲者尼克·埃文克(Nick Ervinck)从无状之状的构型设计、计算机语言的技术应用、3D打印技术在多元环境中创造的视觉效果、对传统雕塑的思考、将雕塑与建筑并置等方面切入,为观众带来了一场丰富的讨论及分享会。


Nick Ervinck 的工作室


从一张工作室的照片开始,埃文克开始讲述自己成为艺术家的经历。来自一个非艺术家庭、喜欢玩乐高的小男孩,15岁时的梦想还是成为一名会计。16岁开始对建筑着迷,并在接触计算机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这个机器打破现实界限的能力。


艺术家 Nick Ervinck


大学时的学习对他成为艺术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首先,每周课程会组织圆桌会议,一方面自己需要锻炼如何向他人呈现、描述作品;另一方面,在不断思考别人的否定和不解时,有助于自己去重新定义何为艺术家,以及如何更好地阐释自己的作品。“如果作为艺术家不能激情地表述自己及作品内涵的话,也不会有其他的观众喜欢。”


讲座现场


其次,他的导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父亲一样的角色。虽然埃文克没有专门学习过电脑编程,但与导师的学习及沟通,帮助他换角度思考、创新。比起知识本身,导师给予他的信任,正是一个20岁的男孩所需要的。


SIUTOBS (2006)


模糊雕塑与建筑的界限是埃文克在讲座中最为强调的概念。一方面可以在他的雕塑作品中看到对于建筑既有概念的颠覆,如在一个外翻的房子中放置一颗像康斯坦丁·布朗库西雕塑的蛋形玻璃建筑;也可以看出未来主义的痕迹,张牙舞爪的结构可以像乐高玩具一样可以自由组装;亦或是在技术层面上回应亨利·摩尔带孔洞的雕塑——以3D打印技术,生成一个有机体,不再限制于原材料的控制,未来的小朋友可以通过同样的方法创造他们喜欢的宠物。另一方面,在一系列公共项目中,他也将这些“算法雕塑”至于建筑结构,无论是功能上的还是美学上的。


YAROTUBE (2007)


同时,埃文克详细描述了3D打印技术在创作当中的应用。在与喉科研究专家皮埃尔·德拉叶(Pierre Delaere)及研究员柯恩·凡·莱叶(Koen van Laere)的一次合作中,医学工作者与艺术家共同探讨了3D打印应用于生态学的可能性。如3D打印技术用于CAT扫描、人体器官复制、活体再造,或推进义肢更好地应用于人体的可能性等等。艺术家在此基础上的作品创作,不仅指出了技术应用与人体物理、机理结合的增长趋势,同时也指出3D打印技术作为新的复制/生产技术在商业化开发领域的可能性。


Trachea Allotransplantatie

AGRIEBORZ (2009-2010)


在此,埃文克也简单涉及了3D打印可能涉及的伦理问题,如枪支武器的复制所造成的社会安定隐患。


First 3D Printed Weapon


最后,埃文克讨论了3D打印技术作品在美学层面的突破。一方面是作品制作本身,如在透明材质内部增加多种颜色、渐变效果或不同线条;另一方面是在视觉历史上,如将造型迥异的3D打印雕塑与古老的泥塑并置,或在造型上暗示爱德华·蒙克的《呐喊》或达利的龙虾电话。同时,埃文克与观众分享了他最新的首饰设计与出版书籍。


LUIZADO (2011-2012)



BRETOMER (2014)


关于讲者

艺术家 Nick Ervinck

尼克·埃文克(Nick Ervinck), 生于1981年,比利时艺术家。埃文克通过促进数字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的交错融合来探索不同媒介之间的边界。他在创作中运用新媒体工具与技术,藉此挖掘雕塑、3 D打印装置、建筑和设计的美学潜能。在其多样化的实践中,明显可见一种对于空间建构的强烈着迷。埃文克不仅关注具有自主性的雕塑物件,还对这种雕塑的空间定位提出疑问,并且指向空间的现象学经验以及具身化。埃文克的创作穿梭于静与动之间,开拓着新的虚拟或乌托邦式疆域。


NIEBLOY (2009)

尼克·埃文克创作大型装置、雕塑、打印、工作图和动画电影。其作品曾在上海当代艺术馆、比利时根特市立当代美术馆(SMAK Ghent)、纽约钱伯画廊(Chamber New York)、阿伦艺术协会(KunstVerein Ahlen)、鲁汶M美术馆(M Leuven)、布鲁塞尔博萨艺术中心(Bozar Brussels)、鹿特丹媒体与影像艺术空间(MAMA Rotterdam)、艾尔米塔日博物馆(Hermitage Amsterdam)、林茨电子艺术中心(Ars Electronica Linz)、罗恩曼多斯画廊(Ron Mandos Amsterdam)、俄克拉荷马创意世界双年展(Creative World Biennale Oklahoma)、旧金山高亮画廊(Highlight San Francisco)、特里奇艺术交流中心(Telic Arts Exchange Los Angeles/Berlin)和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 Miami)等地展出。


Cirbuats (2011-2013)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