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将是贡献式教育的入口!
发起人:理论车间  回复数:0   浏览数:1090   最后更新:2017/03/13 10:25:27 by 理论车间
[楼主] 理论车间 2017-03-13 10:25:27

来源:艺术-小说 文:陆兴华


——从6.5万人考国美说起


校刊封面。浙江省档案馆


1-


今年又是6.5万人来中国美术学院艺考,只为那1500多个名额。这么多青年向往做与艺术有关的事!次次都成为事件,上头条,大家都看得快要习惯了!


这阵势下,其实是考生来考学校和这个教育制度了。后者配得上他们吗?


组织工作就成为全校师生很自豪的一件事。学校说已尽了力,但怎么更好地去接受青年们的这种热情的献身?告诉97.25%的同学说,对不起,你今年没考上?应该做一点什么了!


所以,我建议,那些没考进的青年,只要他们愿意,也都应该算他们是校友,只要他们愿意,也发给他们一张证书!一张更漂亮的证书,设计得比毕业证还漂亮!意思是,你认真考完了,我们很感动,这是你搞艺术开了头,我们承认这是你严肃的开始,祝贺你!好好干!这是艺术教育机构起码应该有的气度。从策展的角度看,这完全可以被办成一场大型展览,6.5万青年来参展,这是盖世的总体的艺术作品,会惊醒坟墓里的瓦格纳的。或者就照瓦格纳的意思,干脆在这几天的转塘搞一个艺术节,让考试以欢庆结束!


的确已有很多考生埋怨这种考试仍不够“艺术”!考场必须是一场人人的审美平等级下的展览!不能让它成为青年才能的批发市场!


必须有一个姿态了!


顺势而为,这甚至也可以促成整个国家的公立教育另起一个开端!这个万恶的教育制度是改革不好的!的确需要我们的下一代来帮忙,才能一起找到另一个,来盖掉这个旧的。这另一个教育制度我在国美的艺考的人群中依稀看到了!


这并不是这一制度下的艺术教育终于找到了特殊的道路,而是一群年青艺术家集体地献身,自己为中国的教育系统本身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像在瓦格纳的总体艺术作品中也就是他的剧场中发生的那样(在里面,“中国好声音”这样的节目自然就发生了,学习艺术和演出之间分不清,有点像文革样板戏现场了)。这是他们残酷地自我献身之后对于共同体的贡献,虽然是旧制度胁迫下的结果,但它又幸运地给我们撞开了一条意想不到的光明之路。


让这个残酷的教育制度完蛋于一场入学考试之前!这将是多么快意的事!之后,青年们就开始动用他们的施秘术和献身术,为共同体去找新的真美善。诚如康德所说,艺术是不能够教的,教者必须用自己的行止和风范去吸引学习者献出自己的独特性来一步跟上。你无法用培训去整治艺术教育的!所以,艺考的同学提醒了我们:可以用艺术教育去打败这个流氓和低俗的从小学到大学的公立教育制度。


2-


这些年每每看到亲属和朋友家的孩子从分数挂帅的文理中学进画室学习造型,年青人就开始放松,有了更多“在一起”的时间。然而,你居然感到这不对劲?是谁不对劲了?家长们担心他们这下要打游戏和谈恋爱,荒废学业了。但是,这几样,不正是过了十六岁的年青人该干,而大多数人都在干的事,不干的话家长反而要担心的?反过来问问家长:为什么孩子们愿意荒废“学业”,全是他们懒吗?而且:我们的教育哲学更是流氓得很,从来都把正在荒废学业的孩子看作是不可教的,无权得到一样的进入社会前的、扒考分之外的教育。我们的公立学校只是为那些考分好的孩子们开着的吗?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却有这样一个流氓的教育制度,而我们大人都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一边还不要脸地喊着教育改革,喊几十年都不会累!


这种黑暗下,国美的艺考却撕开了我们这个比拼分数的教育制度的遮羞布!它指给我们看一个看上去不大可能的避风港:这考到后来看上去只有更奇葩、更景观了,因为这是6.5万人考同一个学校,从录取角度说,这是比高考更残酷因而更悲剧的。但是,离奇的正是:这些年青艺术爱好者们虽然事先知道自己机会渺茫,却仍然珍惜这个机会,用自己的献身,使这集体地“在一起”成为一次美的事件!也许他们知道,哪怕没有考上,在这里,他们至少得到了像模像样地像艺术家那样去表达一次、去当一天艺术家的机会!他们想必也明白,在其它教育的口子上,他们是绝不能得到这个待遇的,如果不被羞辱的话!这一入学考试上的态度分叉,在我们整个的教育制度里是绝无仅有的,是在这个教育制度里受压制的年青人的反抗心声的一次集体表露的侧漏!也是每年这时我伸长了脖子想要去关注的理由。连法国著名艺术家布伦多年前看过国美艺考的场面,也一直耿耿于怀,今年终于要来拍国美艺考的纪录片了!


真想告诉这些考生:这像模像样的当一天艺术家的滋味,其实就可以看作是奋斗目标的实现了,就因为这种集聚,不可能有比这一天更精彩的了!这已是成就,你们此时就可以当作珠峰踩脚下的了!真要去上海和北京做了“莫奈”,又得登上另外的山峰,中间不知还有多少道雪崩等着你们哪。要知道,成为成功艺术家,养着一个几十号人的工作室,你们就又会成为会计和经理的!但是,此时的你们却可以不理会中间的这种种辩证和陷阱,为我们冲开了一扇通向我国的未来教育的门,这不正是你们作为献身者的至上幸福?


做艺术!做艺术家!在哪个节点上做?在人生的不同的点上,意味着不同的事!但你们年青,可以更甩得开,可以更无条件地先爱了艺术再说!爱了,就不用学!在爱中去爱就可以!爱是最大的自我教育!


3-


应该珍惜这种下一代无意识地提供给我们大家的机会。深入看,勇敢地去搞艺术教育,可能是冲破当前中国教育制度樊篱一个极好的契机。它能给我们这个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另辟蹊径。这都是因为,艺术没法“学”,更没法教,必须在某种好客条件下被鼓励。而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缺的恰恰是这个!


我们都知道,学艺术,是走上一条道路。“教”它,是鼓励和扶持年青人走上一条“道路”,是大导演费里尼所理解的那条“道路”!我学艺术,然后艺术就让我、帮我学,我又照着艺术对我的要求去学,如健身时在杠铃上一次次加码盘。“艺术”是那些“码盘”,来给我们的活增加难度的!黑格尔在《法哲学》里也这样解释年青人自己对哲学的需求和兴趣:不应将哲学当作学习的内容,而是在自己的活、学、做和思中加上“哲学”这个砝码、这个田径训练时必须背在身上的沙袋,给自己的活、学、做和思不断加上难度。被年青人当成“法”后,“哲学”转而成了他们的“权利”空间!学艺术和做艺术时,年青人对于现实的态度就变成:是我要它这样的,这一大片的困难,是我的操场,是我的道具,是我的平滑面,我要在里面升华!所以,年青人的生活中,除了政治、科学、爱、品德,还须加上“艺术”,活的难度系数就会提高,这个,家长有什么好不高兴的?他们要学艺术,我们大人高兴都来不及,为什么还要挑选他们?我们证明他们不适合学艺术的那些条条框框见得了阳光吗?你能够说一个孩子不适合学艺术而仍感到自己堂堂正正?


学艺术和学哲学,就像开始登山训练一样。这些行动本身就会帮孩子们健康成长。实际上,很多时候,孩子们嫌的可能就是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难度不够,所以才会“懒”的。所以,应该要向所有的年青人建议:给你的读写绑上“哲学”,同时给你的生和活押上“艺术”!大哲学家尼采曾定义“艺术”是个人把握了自己的生命总体,想要将它当作雕塑对象,是人有了奋斗的余裕后做的事。艺术是生命力强的人主动套到自己头上去的那些界限。实际上这是拦也拦不住的事,对吧?但是怎么“教”它?谁有权可以宣称可以来把艺术教给年青人 ?谁有资格来评议、判决你学的艺术合不合格?


4-


学习和从事“艺术”,也将是今后我们绝大部分人不得不一次次重新进入的部门了。当前的艺术教育需要被扩容!它的学生必须是整个社会!在这个需要被持续地批判和改造的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人越来越必须像黑客那样,全新地定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坚忍地“在世界中存在”,一切都须从自己出发,去一次次重新认领自己的世界,为它负责到底了!艺术,在未来,将同时是“我术”和“地球术”了!艺术指的将是每一个人发明自己的工作,创造式地去改造环境和发明式地去过自己的生活的种种途径了。每一个人都必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搞艺术!艺术将不是一门学科!而对于人人都已是的黑客,我们的态度只能是:好客!艺术学院是好客学院!它的唯一正确的姿态就是好客!


在未来,我们将越来越难找到称心的工作!我们人人都必须像业余爱好者那样不断地去发明自己的工作了。我们因此将被迫做艺术家,同时也为自己的献身深感荣幸!人人都必须像黑客那样地为自己的场地负责到底,在自己的平滑面上成为好客的主人。


能够生产出一个新的社会的劳动,才是我们的真正的工作。我们必须:劳动着就已在改造着社会了!哲学家杜威说,只有这种劳动,才是艺术!教育是要帮助人人去找到这样一种为下一代生产出一个更好的社会的劳动。必须使我们的劳动成为艺术,这样我们才对得起下一代。否则,代际斗争将取代阶级斗争!


在我们不得不承受数码第三存留之毒性、需要去找到新的自疗术的时代里,教育不仅是培养生产者,而且它首先必须去弄清楚我们须培养什么样的生产者和去生产出什么。因此,教育和研究都首要地必须是贡献式的,才对。必须让某种贡献式的公共力量来主导教育的权威,而不是让一个掌握着国家权力三分之一的愚蠢之极的教育部来继续装逼下去,让那些混官位的人来对我们的下一代的教育指手划脚。


贡献式的教育就是依追随者的需要而定、而贡献给他们的那种教育!这种教育不正是“艺术教育”?国美的6.9万艺考生向我们呼唤的,不正是这样的一种贡献式教育!他们都在动手了,在他们的贡献面前,我们大人怎么办?艺术学院的贡献式教育:响应年青人的呼唤,让受教育者到学校里来唱主角,将学校变成fablab!


艺术教育必须是一种贡献式教育!教育的形式必须呼应广大业余爱好者和职业的业余爱好者们的召唤。国美艺术考的6.5万年青人给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下一代的对艺术的爱,将来帮我们来激活这个已患了败血症的公立教育制度。学校不需要改革,只要响应年青人的呼唤即可。新的教育制度,将是下一代这样逼人们上二代人重新定夺而成!



5-


数码界面成为我们的审美底片之后,我们更普遍地“审美平等”着了!我们人人将越来越作为艺术爱好者或美的爱好者“在一起”了!


那么,就让我们很“美”地在一起!让我们将“美”变成副词!


这6.5万人一起考,就是很美的一次“在一起”!总算,好歹,这一次,我们搞的,并不是那高考了!我们有模有样,比的是对艺术的“爱”!某一样共同的东西令我们激动!集体地!我们以火热的烧红的煤球那样的“美”,来回应这种集体之爱!至于怎么给我们打分,那就看着办吧!


相比,考进艺术学校更像是一个荣誉。我们都知道的,成为艺术家,并不是训练的结果,而是由不小心在审美生活中的某一次错失和残疾造成!是断枝上又长出了新芽!要成为艺术家,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拿出更多的对艺术的爱!虽然我们的爱总受伤,但我们人人都是嫁接者和被嫁接者!总算还有美!对于痛苦和失落,我们用艺术的方式回敬以“美”。


这时代的象征苦难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了!斯蒂格勒老师去年在国美讲学时定义了我们的艺术教育工作的性质:国美全体师生应该严肃地意识到自己是承担着向全国人民提供审美第三存留也就是说美学装置、象征支架、数码器官术的光荣任务。他强调,我们并不是自己在玩,而是向正陷入由数码算法加速而遭受的空前的象征-审美苦难的全国人民提供这种审美自疗服务,将“艺术”当作药,帮助人人根据自己的中毒程度,去培养出自疗术,在痊愈过程中发力。说得惊悚一点是,今天,义乌小商品市场和淘宝在向我们的消费式日常生活提供药品或毒品,而我们要通过搞艺术来向全社会提供等量的疗救装置,供人人走向心理和集体的跨个人化(淘宝和国美都坐落在杭州,令我们哭笑不得,悲喜交集!)。这种审美苦难及其疗救和升华,一次次发生在个人一生的全过程,不光只是在学校里这个阶段里。


但这仍不失为美好的事业!正如,各地民工的流离失所,每每让我们唏嘘!但我们每每也因此也尝到了各地杂交的震惊世界的美食!我们真是百感交集!除了回敬以美,将这种悲酸的场景看作是美的,我们没法做更多:面对他人的这种流离失所,我们更感到了我们眼前的美食的“美”。除了像艺术家那样地去面对这种美,我们还能做什么?像艺术家那样地去对这种他人的苦难回敬以美,不是很美的吗?我们不能直接提供这种“美”,而一定必须同时面对了这种流离失所,才能在我们手上展出和体验到这种“美”。艺术家就是这样在人与人之间涂抹出美的人,像发廊里做发型的杀马特一样。因为,值得人追求的东西,比如说“美”,也一定是由人带来,别人给我带来,没法我一个人原创!没有东西是可以一个人孤独地创造出来的!也没有孤独地创造的艺术家的!最厉害的学校也培养不出这样的艺术家的!美,是我们作出的响应。


都是在某种苦难下才带来了美的东西!广大的考生先已处于一种象征或审美苦难中,但因此他们却有了机会来投身这一美的事业,哪怕是想要找到捷径去成为职业艺术家的考生,也在集体中遭遇了这一美好的机会!


6-


国美本身是由全国财政供养的公立学校,更应该拿出关怀全国的气度,敢于将所有负笈而来的考生、甚至全国人民当作自己的追随者的气量。必须给每一个人成为艺术家的机会,当场宣布!只要来考,就算是表了决心,成为追随者!如果蔡元培在世,我们就应该向他要求这个!每一个人都可以!只要他们想要!“国立艺专”必须成为一个先锋政党、光辉道路党那样的角色:你只要心中有它,就可以将它当作自己的组织。在十九世纪初,接承康德大学理念的洪堡的教育哲学里有这样的一条提案:不一定要来上学,只要你愿意,你随时可以跑来向国家要证书:你是水煎葱油包的大师,只要你愿意,你向有关机构演示一次,你就可以要求得到一张证书。这就是贡献式教育的本质:是被教育者的贡献撑着学校,学校以好客的精神支持每一个愿意来追随的人成为发明创造的艺术家。


如果国美不能完成这个责任,我建议大家另立山头,搞出一个为所有艺术青年们撑腰的全国性艺术组织:一个真正的“国立艺专”!


编者附


1972-1973博伊斯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


博伊斯Joseph Beuys,


joseph beuys democracy is merry

1972年10月10日早上10点带领54名未被录取的考生占领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教务处,要求颁发证书,被勒令开除……

然而学生们却不希望失去这位老师。1973 年10 月20 日,博伊斯乘坐学生的独木舟“蓝色奇迹”横渡莱茵河回到了杜塞尔多夫学院


金锋工作室编辑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