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置身其中的焦虑和荒诞
发起人:猴面包树  回复数:0   浏览数:1932   最后更新:2017/03/16 20:35:19 by 猴面包树
[楼主] 猴面包树 2017-03-16 20:35:19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文:尤帆


在今日美术馆2号馆一层的展厅一角,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4点,工作人员都要准时在这忙碌,给一件看起来庞大又怪异的“机器”投喂食物。这是比利时艺术家威姆·德沃尔10年前设计的装置作品《消化系统5号》(Cloaca No. 5),由多位科学家、设计师、计算机专家聚在一起研究,模拟人体打造的一个身体消化系统。

威姆·德沃尔作品《消化系统5号》


每次喂食,工作人员都需要戴好口罩、穿上白大褂,而后爬上梯子,从高处的托盘口投入,每次的食物都不尽相同,比如像水饺、面食、蔬果、肉等等,以保持作品的正常运转。这件造价不菲的装置,食量是普通人的三倍,一到下午两点机器准时“排便”。如同一个活体生命物,排出的粪便和人体排出的几乎没有区别。听起来有点不可以思议,站在这件冰冷又有生命特征的作品前,会产生一种古怪又荒诞的感受。而作品背后的白墙上,香奈儿5号香水的造型,被艺术家做了戏谑处理,似乎在调侃、讽刺人们对奢侈品消费的过度迷恋。

第三届今日文献展 展览现场  


这是西方文明之外的另一种观察视角,也暗含了这一次今日文献展的主题。相隔六年,今日美术馆重启文献展,联合策展人、今日美术馆学术总监黄笃把目光投向了在全球化进程中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发展,在展览艺术家的选择上,也大部分来自于发展中国家。

第三届今日文献展 展览现场  


展览名称以法/英文“BRIC-à-brac/The Jumble of Growth”和中文“另一种选择”为题,三种语言形式,题目本身也是一种隐喻和象征。“BRIC-à-brac”这一个法文词语缘起于19世纪早期,原指混杂的小件装饰物,如今常用来描述混杂、零碎、参差不齐的事或物,在这个展览里,被拿来形容全球化引起的一种混乱状态。而这个词,恰巧与金砖四国中的BRIC相一致。

第三届今日文献展 展览现场


像全球化与现代性这样晦涩又复杂的话题,一个展览当然难以穷尽,把来自全球范围内的艺术作品聚集起来,其实是想引发一场讨论。这次被邀请来参展的来自世界各地50多位艺术家,基于各自不同的生长背景与观察视角,呈现的作品主题也庞大而多元:时代的焦虑、膨胀的物欲、人类生存的境遇、癫狂的空间.....这些话题都在不同的作品中,被或隐晦、或诗意地表现。

马赛拉·阿玛斯作品《自我机器》


来自墨西哥艺术家马赛拉·阿玛斯的作品《自我机器》,远远看去,是一个倒置的墨西哥地图,作品紧贴墙面,被一条镶嵌在墙上的铁链贯通。当隐藏在墙后的发动机运作时,置轮带动铁链开始不规则地转动,伴随着一种嘈杂的声音,原油不断涌出、滴落、流淌。好比一个过度运转、受损的机器,呈现出一种混乱、无需的状态,洁净光亮的白墙,慢慢被一道道油渍所浸染侵蚀。这种不平衡的状态,隐喻的恰是墨西哥的现状,作为拉丁美洲重要的经济体,墨西哥是全球顶尖的汽车和啤酒出口国,同时也是平板屏幕、智能手机、银、石油和农产品的出口商,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国的贫富差距,据统计,几乎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贫困中、遭受严重暴力和腐败。作品将这个国家的处境,用单一震撼的视觉形象表现了出来。

费尔南多·桑切斯·卡斯蒂略作品《兵马俑》


这种矛盾、混乱的存在,也体现在了西班牙艺术家费尔南多·卡斯蒂略的作品《兵马俑》中。艺术家从景德镇烧制了100多个兵马俑,码成一个队列,不过这些单个的俑形象,不再是我们在西安秦始皇陵里看到了的熟悉模样,而是被打造成了现代社会里防暴警察的样子,拿着盾牌,蓄势待发,似乎每一刻,都在小心翼翼地提防着,这个社会面临的不安和潜在动乱。

费尔南多·桑切斯·卡斯蒂略作品《兵马俑》


与费尔南多·卡斯蒂略的庞大列队不同,古巴艺术家维尔弗雷多·普列托(Wilfredo Prieto)的作品《无题(世界地图)》4/6版显得微小,但却十分有趣。他的作品是一颗普通的“鹰嘴豆”,特别的是,艺术家将世界地图雕刻在了这颗豆上,展出时,这颗微小的豆子被放置在一面非常宏大的白墙上,产生了一种极大的反差。鹰嘴豆是古巴人民的一种主食,艺术家在这里营造了一个隐喻,星球与豆子、宇宙和日常生活的有趣对比。有意思的是,因为实在太小了,这成了一件展厅里特别容易被错过的作品,以至于现场的工作人员不得不一直留在旁边,提醒每一个经过的观众。

维尔弗雷多·普列托作品《无题(世界地图)》4_6版

鹰嘴豆上的地图


有对复杂世界的呈现,也有对具体空间的想象。比如展览期间,你要是在夜里从今日美术馆楼下经过,会发现它的外观似乎有点不一样。建筑正面墙体上,一组由霓虹灯创作而成的八个大字:《有法之极,归于无法》,发出幽微的白光,犹如大型公共广告板被安装在上头,让人隐约感觉到某种威慑感。这是智利艺术家贡萨洛·迪亚兹·奎瓦斯(Gonzalo Díaz Cuevas),基于美术馆空间现状创作而成的一件作品,引用的话原本是形容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美学,意指创作首先要严守规则,而后可以极尽变化,却被艺术家贡萨洛·迪亚兹·奎瓦斯拿来,重新赋予了内涵,隐喻全球化的秩序和失序。

贡萨洛·迪亚兹·奎瓦斯作品《定理》


失序会带来一种紧张感。比如中国艺术家杜震君的摄影作品通天国系列,用巴别塔的故事作为背景,虚构了一个充满危险性、濒临崩溃的城市图景。在他的《打瞌睡》和《狂欢节》两幅灰冷色调的作品中,用经数码处理的网络图片进行拼贴创作,画面里带着小丑面具、打着瞌睡的渺小人类,叠罗汉似得挤在高楼、立交桥林立的拥挤都市里,麻木冷漠、彼此隔阂,现代都市空间的紧张而引发的焦虑感弥漫在空气中,这也是飞速全球化和复杂的现代性带给人们的关于生存的残酷挑战。正如福柯在《关于其他空间》里说的,“毫无疑问,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虑基本上与空间相关,而与时间无甚关联。”

杜震君作品《通天国-狂欢节》

杜震君作品《通天国-打瞌睡》


这次展览虽然是文献展,但如果现场走完一圈,你会发现,整个展览强调的是“视觉性”而非“文本性”,弱化了文本资料的展示,观众直面的是作品带来的视觉和感官刺激:拉美的艺术蕴藏着一种诡异而神秘的力量,印度艺术往往通过世俗日常图像释放宗教气息,俄罗斯的艺术经常隐含着批判、讽刺政治的内涵,南非的当代艺术则更多地聚焦于种族、身份认同、后殖民时代在地理和心理上的错位和文化反思。这些作品里的隐喻,观众可以走进现场慢慢去体会。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