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我试图探讨虚拟图像的物质化
发起人:天花板  回复数:1   浏览数:1879   最后更新:2017/03/26 08:19:52 by guest
[楼主] 天花板 2017-03-24 22:42:35

来源:798艺术 李旭辉


展览现场


在数码时代,数码图像早已成为私人影像收集的一个普遍方式,每天都在生成上万亿的图像,这些虚拟的像,它们映照现实表层的繁华和生机。但是这些图像在时间的迁移当中也逐渐被模糊为记忆的沙丘,从数码世界生成一张物质化的图像总是让人心动的,因为这真正事关我们的寻找和选择,无论这种选择是多么私人和微小,这都是数码海洋在现实的一次显灵,很长时间里我们对这种显现的方式过于麻木,将其交于机械化的商业流水线。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角度,在李振华的创作中,日常低像素的数码图像被喷绘在宣纸上面,在经过后期着色,使得图像的物质属性和内容发生了有趣的交融。事物如同时代的一个个浮萍,串连成了一组有机的生长意志。

艺术汇:《春:三个人物 两个风景》是你在同画廊的第二个个展,而且完全是以摄影为主,在第一次个展中,装置作品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特别是《cooked》、《雪人》都是与食物有关,你关注物质的转换,而这次个展也首次采用了宣纸打印的方式,那么你是怎样看待影像在宣纸上的这种转化,第二的问题是作品中的手工着色是缘由是什么?

李振华:我希望个展有一个时间性,作品每年都能在朋友的地方发声,这是非常原初的一个想法。我一直在试图探讨虚拟图像的物质化,之前的展览涉及到一些影像和装置,这些作品重要的还是在讲如何以一种超精致的装裱来体现——所见即所得,即你看到的就是全部。那么这次个展它更像是藏得更深的一个私人情感。那么如果说这样的涂鸦(手工涂绘)有什么背后的意义,我想可能是跟图像的自由度和不可控有关。摄影图像的数字化,呈现是对现实的抓取。而色彩的晕染的出现,会让整个作品生动起来。会带来另一种视网膜的感受。


作品需要要表达一种简约光影,黑白照片是特别好的表达形式。后面再在宣纸上色,这是我希望它能有一种对某一情况的强调或者说他纯粹的事。类似于宣纸上的一个图。那么这个是我邀请我的朋友帮我来完成的,让我们之前做的两个色彩和图像的比对,然后最终选择以现在的方式呈现。


艺术汇:作品中涉及到三个人物,其中两个是你的朋友,而且都在从事艺术相关的职业。那么你是怎样看待文本写作阅读和艺术品创作两种不同的工作方式以及他们各自所面临的处境的?

李振华:其实三个人都是我的朋友,不过有一个女孩是我在墨西哥参加研讨会的时候偶然抓拍到的,当时她在为我们做现场记录。她就职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机构,那一刻,她站立的那个形态非常有趣,于是我就把她归到这个系列里来了。写作和策展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注,对他者细微工作的体察和理解。而自己的创作呢,可能更多是一种表达的必须,但有时候也确实不是那么的必要。这就看你自己处于何种境地,如何去完成这个表达。像去年我有几个个展,还有几个群展,这也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我把它称为回到手工的质感训练。这能增进我对当代艺术生产和循环的一个比较深度的理解。但作为策展人或作者比较不是创作者本身,很难体会一个作者在具体工作中,所面对的艺术性材质转化。预计内心活动的种种情况,所以作为一个观察者和作为一个制造者去创造一件事情,角度和位置是完全不同的。

展览现场

艺术汇:你的作品大多数是从像素较低的数码图片转化而来,因此这五张作品是你经过深思之后在众多图片中作出的选择,那么为何选择这五张图片作为你2017年开年展的内容呢,他们彼此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李振华:不管是人物还是风景,每张图像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只有我自己知道,在去年的个展《好汉是不能被打败的》讲述的是我跟几个朋友之间的私人情感。那么这次所呈现的项目,更多的使这种私人情感埋得更深,更像是一个向朋友和某个场所致敬的一种作品,那么最终他会汇聚成一个很微小的差异。它更像是一个日记是我对过去几年,或者更久远的一些时间和事件做的一种技术的形式。我希望把这种东西保留在一个更微妙的图像里面,然后试图让它被他人拾取获得。


艺术汇:在展览中,你选用了两张风景,而且都将图像的部分用红色涂抹,这种方式和早期在上海的个展《北方》有哪些不同,或者说又有哪些相通的地方?

李振华:北方个展使用了两百四十四张照片,没有做任何图像的处理,呈现的是一个特别完整的从北京到朝鲜再在回到北京的一段时间的图像记录。在北方这个项目上,所有的光感都保持一致,拍到什么就呈现什么。


现在这个项目不是这样,画红色的这个部分,其实我想强调的是,那些建筑呈现出一条直线,人在这里有点视觉差,而我确实是想拍一个直线出来,那是威尼斯我住的地方拍的,每天都会看这样的一个风景,然后我想把他强调一下,因为这个风景里面通常没有威尼斯双年展。

《一个虚无的知识分子》1078×1070mm 宣纸打印 手工上色 2017 年

艺术汇:从私密个人影像到公共影像的转换,在数码时代变得很普遍,我们在谈公共的时候,实际上是有区分的,有专业内部的公共空间,也有大众文化空间,那么影像从大众审美的范畴进入到专业美术空间需要哪些要素来支撑,之前你谈到中国艺术家在进入当代艺术时变得十分胆怯,那么你是否认为自己的创作是一种非常大胆的切入方式,例如像之前的装置和《雪人》这些是否有着内在的思考方式的线索在?

李振华:私人隐秘影像和公共影像的关系,在当代艺术有它自身的存在的悖论,它同时面对着私人内心的和公共的两个不同部分。那么在这里面,艺术家的创作,可以是隐秘的存在的,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表演,出现在大众的空间中。


而影响从大众审美的范畴进入到专业美术空间,也是时代变化的结果。当所有人都开始使用这样的媒介进行创作的时候。是不是我们要重新考虑现在的艺术的形式是如何地成熟到这个地步,让大家可以使用一种简单的异域传递媒介并让它成为经典。那么刚才我说的关于这个悖论,在艺术系统中也存在。任何被确认的就成为过去,任何被确认的也就成为当代,所以这是我理解的方式。我之前提到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胆怯。是因为我觉得很多人在实验性的艺术方面,考虑得过多了。因为实验本身没有非常清晰的框架和非常清晰的对应关系。那么我更相信,没有直接性的东西,艺术家就可以超越这些框架,那么为什么大家还是处于这样的一种困境呢?是因为经济循环的需要、政治环境、还是其他一些东西,这也是我关心的。


我的创作切入的方式,我认为没有那么大胆。我的方式是比较私人内敛,安静,温馨的。但是我的身份介入,我认为还是有它实验的地方。如何成为当代艺术家,对我来说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如何转化艺术家身份的这个位置来获得其他的可能性。并从不同角度切入到当代艺术的实践中,这个是我关心,所以如果说大胆也是因为这个方面。


因为对我来说我并不希望自己真的成为大家所认为的那种艺术家,因为我比较反对。那样的一种固定的位置,或框架所带来的稳定性,就像我现在的策展工作一样。我希望处于一种,焦灼的不稳定的状态里,超越自身的限制、自身的经验去工作。那么回到这个问题就是说,我的工作,它必须是新的,那么这个新从哪儿来呢,一部分应该来自于我的工作经验,另一部分应该来自于,我是如何做冒险,和其他艺术家和机构一起冒险,这是我期望达成的情况。


而关于雪人这个装置,我希望带入另外的一些身份上的认同感,我使用杜尚所讲的一个关于逐个我和复数个我之前的游戏。那么之前,我个人以前是学习做饭,所以对我来说,这更像是我个人的两个人生。一个属于过去一个属于现在,但在这件作品上经验是重合的,然后另外它也是一个表演性的作品。很多艺术家参与到我这个项目,我希望它也许能给大家带来另外的一种融洽平和的感觉。

展览现场

艺术汇:作为一个新媒体策展人,你的作品本身一种也在借用不同的媒介来阐释自己的艺术思想,那么这些媒介是否在你的创作中只会存在于一时,创作之后是否还会去主动发掘媒介更多可能性,例如像此次的宣纸和低像素图像。

李振华:新媒体策展是我这十七年来的工作方向,那么我希望打破人们关于新媒体就是声光电的基础概念。新媒体也可以是生物艺术也可以是任何的一种媒介,保持这种开放性很重要。而对我来说,我个人不是一个职业艺术家,所以我每次需要其他的艺术家给我帮助,那么在构想的时候,我希望我的工作能传递一种最简单平和的状态。我希望我的展览尤其是最近的展览,大家能切身有感。也许观众会在展览中受伤,甚至在看展览的时呕吐,但我希望这是完全的身体体验和生理反应。而就创作本身,所有的事情生于虚空,所以我希望我个人的工作状态,永远处于那种平静的虚空的状态。

[沙发:1楼] guest 2017-03-26 08:19:52
你要是早读点书的话,也不至于现在这样落俗的迷茫与装逼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