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魔岩三杰的张楚举办首次摄影个展“语言与停顿之间”
发起人:宁静海  回复数:0   浏览数:1412   最后更新:2017/04/28 16:48:19 by 宁静海
[楼主] 宁静海 2017-04-28 16:48:19

来源:芭莎艺术 沙爽


张楚的首次摄影个展“语言与停顿之间”于2017年4月24日在西安青年美术馆揭幕。此次展览由西安欧亚学院主办,艾德艺术设计学院、方外之境等多家机构联合举办,展出了张楚近年在视觉艺术方面的创作探索,展现其作为艺术家的另一面孔。

音乐人艺术家张楚,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麦子还在对着太阳生长
天空的飞鸟总让我张望
它只感到
冷暖没有重量

《冷暖自知》


张楚曾有多辉煌?1994年12月,张楚与窦唯、何勇、唐朝乐队赴香港“中国摇滚乐势力”演唱会,引起了轩然轰动,当地媒体连续三天报道那场传奇盛会。至此,“魔岩三杰”使中国迎来了摇滚的鼎盛时代,红磡的演唱会也从此成为了两岸三地无数摇滚爱好者膜拜的经典。

演出现场视频


张楚是诗人,一句“只是麦子还在对着太阳愤怒生长”就使夏天跃然于眼前。他不善于言谈,而他的作品则充满着力量。

张楚《一高兴就忘了》,150×110cm,2016年


姐姐张楚 - 梦想音乐节 第7期

那一年,《姐姐》是所有愣头小子追求姑娘时必唱的歌曲;那一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撩动了无数男男女女的春心。

艺术家张楚


张楚的歌洋溢着诗的痕迹。诗是孤独的、理想的、内省的,张楚的歌似乎比诗更孤独、更理想、更内省。很多人心中都认为在“魔岩三杰”里,张楚是最独特的那一位,至今仍有歌迷在网上感慨:“在有生之年能亲耳听到张楚,真是让我泪流满面。”

张楚《无题》(3)(局部),2016年


在公众的视野里,张楚是国内知名音乐人,是一代音乐艺术家的代表。而此次,张楚带来的却是摄影作品——这让所有人着实吓了一跳:原来张楚还玩儿摄影。

张楚《无题》(9)(局部),2017年


张楚在他的歌词里,常常罗列很多的名词,这些词语构筑了各式各样细碎而美好的情境。本来停留在脑海里的梦幻场景,在他的摄影作品中得到了印证——作品看不到疯狂,只有平淡的气质。

张楚《一年以前》,多幅可变尺寸,2016年


布谷鸟在城市夜里轻声鸣叫

我们找到欢乐又忘记了忧伤

《知道了》


张楚最早的摄影作品是他18岁时敦煌旅行时拍摄的,胶卷冲洗出来,姐姐说拍得不错。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开始主动地选择摄影创作,并且大多是在他旅行时拍摄的。“我想用摄影的方式不断地打破我固化的思维和惯有的经验,做艺术就是需要超越现实。”

张楚《无题》(13), 多幅可变尺寸,2016年


张楚热爱以多维的角度看待世界,期待灵光的偶遇以及对微小事物的观照。比如那一双脚的自拍,是因为登阿尔卑斯山那天他穿了一双不合时宜的鞋,满鞋是冰水,湿透的袜子在镜头以外晾晒着。

张楚《无题》(1),120×90cm×2,2016年


就这组照片,此次摄影展览的策展人阎洲曾评价道:“非常具有代表性。”而张楚本人并不赞同,“这代表了什么呢?”他反问道。

张楚《无题》(局部),2016年


近作中,通过镜头对场景的框取和编织,我们作为一名观者站在张楚的视角重新打量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世界。而摄影者本人有时出现在镜头后静静地看着周遭,有时又在镜头前出现——他即兴地倒在了俯视的镜头下,不知是小憩还是长眠。

张楚《无题》(2),150×75cm,2016年


张楚的作品能唤醒我们逐渐对周遭冷漠的心,这种感触和听到他的歌曲时所产生的动容是一致的——敏感、真诚的灵魂,一些抽象的情绪和幻觉都被艺术释放出来,转换为实体的作品。

张楚《甜蜜的光》,150×95cm,2016年

张楚《无题》(5),150×100cm,2017年


身体已经舒畅心还要幻想
幻想让眼里满是欲望
身体只在舒畅心却无法反抗

《厕所与床》


除了单张的作品,本次展览还专门展示了成组的照片。完整地呈现出一整卷的照片时,往往能够更全面地反应出张楚本人处于彼时的情境——画面中出现裁切线和数字标记使一种犹豫、思考的痕迹流露出来。

张楚《无题》(11), 60×40cm,2017年


“本身,摄影是我业余打发时光的事,但时光又总是和你反着来。”张楚说道,他用缓慢的工作方式对抗外界的快速变化。他的摄影与旅行有关,他在用影像与这个可爱又无聊的世界对话。

张楚《无题》(11)(局部),2017年


张楚的歌里有文学性,摄影作品里有诗性和精神性,二者充斥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在这两种形式中,我们作为观众终得以窥见一个乐于观察、善于思辨的张楚。

张楚《无题》(12), 60×40cm,2017年



《时尚芭莎》艺术部独家专访艺术家张楚,与他探讨音乐与摄影的种种联系。


芭莎:展览的名称更像是一本诗集的标题,摄影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张楚:这个题目是我取的,我平常容易陷入对语言的思考,摄影可以帮我跳出惯性思维。摄影是我在音乐人、旅行者之外的角度,辅助我记录生活。

张楚《无题》(6)(局部), 45×33cm,2017年


芭莎:你很早就接触到了摄影,是什么契机促成了此次展览?


张楚:其实一直是自己拍着玩,久而久之积累了很多照片。这次展览的促成也是朋友们看了我的作品之后,觉得很有意思才做的。他们为我整理照片,并且策划了这次展览。

张楚《img0482》,150×90cm,2016年


在摄影创作中,我一直是保持比较随性的状态,没有主动想去做一个展览。当我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会发现一些生活中想去面对、处理的话题,这个与自我有关的部分对我而言比较有趣。

张楚《无题》(4)(局部),2016年


芭莎:你为什么选择胶片摄影?胶片摄影这个艺术手段最契合你创作时哪部分的需求?


张楚:我也使用过数码相机,但是我还是更迷恋胶片的特质——它本身有一种不确定性,比如有时会因为光的变化而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这会带来新的视觉体验。

张楚《无题》(3)(局部),2016年


我没有很在意后期的部分,我比较迷恋拍摄的环节。我会事后看着照片,去回味、思考当时留下的一瞬间是什么,再发现的过程很让我惊喜。

张楚《在仪式里》,多幅可变尺寸,2016年


芭莎:从前歌词中流出的是一种高昂的情绪,如今这种情绪发生了什么转变,指向了何方?


张楚:转化成另一种激动,年轻的时候经验很少,我总是很想去触摸很多东西,自我的感受很强烈。但是日子过得不是那么仔细,不会去停留感知细节。

张楚《不算是语言》,30×30cm,2016年


而现在,我对某一些场景更有体味。年轻的时候喜欢崇拜、激情这种更富有感染力的情绪,年纪大了之后,我喜欢去找寻属于内心本真的部分,对我而言这样最为真实。

张楚《无题》(10),60×40cm,2017年


芭莎:一开始照片的题目非常吸引人,后来又为何将大部分题目改为无题?


张楚:我其实比较担心这些标题会让观众产生一种误解,仿佛是解释这张照片究竟在说什么。也许这些文字并不准确,这会导致一种更加不准确的结果导向。

张楚《无题》(10)(局部),2017年


芭莎:你镜头中的人物都在做自己的事情,很少注视你,你在拍摄时是否刻意地选择了旁观的角度?


张楚:我是作为一名旁观者去看,用相机记录下来。照相是一种特别的语言方式,区别于文字。按下快门是一瞬间的事,但却记录了很多我们用语言逻辑组织不出来的关系。

张楚《为了路过这里》(局部),2016年


芭莎:听觉和视觉上的经验在你的创作中有重叠的部分吗?


张楚:图像使我可以看到来自人们肢体的语言。通过影像看和用词汇去编织一个场景不一样,这更直观。我不喜欢用二者之间相同的地方。因为本身我就是希望用另一种艺术形式打破我作为音乐人的思考惯性,我觉得惯性会离本质更远。

张楚《为了路过这里》(局部),2016年


芭莎:看你摄影作品的感受更像是分镜头,有一种电影感,背后暗藏着更多的是具体的事件还是抽象的情绪?


张楚:我倒觉得像漫画,单张的作品更像是在描绘一个瞬间,而连环画可以体现时空里交织的部分。

张楚《无题》(9),60×40cm,2017年


我会在一个空间里拍很多张照片,原因不是在针对某一个主体物——我甚至会拍很多与主体没有关系的细节。我觉得一组照片比起一张照片更能完整地表达出一个空间。

展览现场


芭莎你曾在文章中写道:“艺术是和其他存在区别的,艺术是和生命的某种单纯一致的,不该混淆。”怎么去理解这句话?

张楚:我所指的是一种感性,这种感性是指内外统一的时刻,在生活中并不太容易被陈述出来。


展览现场


画家在描摹静物时,看似是在画一个场景,实际就是在和自己的潜意识做最本质的沟通。他打开了自己最内在的本质,而不是去被一些指令性的动作干扰。他和自我联系得非常紧密,这就是艺术和生命真正连接的状态。

展览现场


芭莎:你还写话剧、电影剧本,接下来还会去尝试更多艺术形式吗?

张楚:以前我写过,但是没完成。我总是不断地推翻自己,当我发现这不是自己最喜欢的形式时,我就选择不发表。有时我会很有热情,但是当我发现这种热情并没有意义时,我也会否决它。


展览现场


就我的性格而言,我是在找寻一种贴近自己原本样貌的形式。我最近在拍摄一部纪录片,关于宗教的题材,年底会在电视上播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