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拿到另一处实践的理论都是三流的
发起人:平静的坏心情  回复数:0   浏览数:2504   最后更新:2017/05/05 08:49:57 by 平静的坏心情
[楼主] 平静的坏心情 2017-05-05 08:49:57


有人从《老子》里读出了兵法,读过就要用一用,一方面实在低估了作者,一方面也低估了权术,擅于把玩的,根本用不着读圣贤书,读了也不过如武侠片里打前向对手喊一嗓子“独孤九剑!”,客套客套,装装样子。


《老子》是用来自明的,自明的是存在本身······


三流的理论,在以知性呈现自身之外,还要拿到另一处,指导世人的所谓实践。仔细观察,这个实践是非常有限的,基本指“斗争”与“分配”。既然斗争出于本能的直觉,实操时尤其在细节处就与理论指导无关,而用来分配的理论,即便是有如神明的立法行为(卢梭语),也不过是三流作品。斗争理论高于斗争本身,是还多出一份知性的澄澈(斗争本身只有作为精神存在时才有价值,否则同于畜生),立法行为及立法向着更加文明的方向前进,其境界自然比烂斗高出许多,但就其直接的实用性而言,仍是作为“术”存在的。


二流的理论,是思想作为存在的自明,彰显出它的各式造形,是为“小道”。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艺研究等思想理论,与宗教、科学、文学、艺术等文明产物是同构的创造,不同之处仅是人性发挥部位的相异。于斗争与分配的有用,纯属闲情逸致,一不小心还吓了自己一跳,并非天性与本意。


一流的理论,是觉悟的自明,释迦牟尼的《金刚经》、李耳的《老子》、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都是这个级别的作品,是为“大道”。这时的理论,可以说已然超越了理论,是灵性能量的和盘托出。之所以还要把玩符号,是在与天地、天赋弹琴跳舞。


认为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本意是希望它能在另一个系统实现价值,这种思想一般出自渴望斗争的人性,其媚俗的意识局限了创造的宽度与趣味。将其延伸至文化各领域,一些人以身体的运动幅度和一时的社会变现力定义文化的实践价值,这就产生出了文学不是实践而美术是,画画不是实践而雕塑是,雕塑不是实践而农民工是,农民工不是实践而包工头是,包工头不是实践而搞到政府批文是;或写《红楼梦》不是实践,人物原型或书贩子才是的各种荒唐论调。知青下乡,就是这种愚昧思想演进出的灾难,而当代人有这种思想,说白了还是贫农意识下想发财当官三妻四妾想疯了的结果。生活中充斥着这种蠢货,让人情何以堪······


重建一种形而上的文化意识,在当代也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承认形而上思想是人的创造,而非绝对真理,本应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二是要警惕自己成为那个唯一的权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