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 郑国谷:回路寻真
发起人:天花板  回复数:0   浏览数:1337   最后更新:2017/05/15 21:47:16 by 天花板
[楼主] 天花板 2017-05-15 21:47:16

来源:艺术世界杂志


“郑国谷:回路寻真 ”,展览现场,镜花园,广州,图片提供:维他命文献库



从了园到镜花园

栾志超|文


镜花园是那种在你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就已然给你提供了关于它的特定空间经验的空间。之所以说是特定的空间经验,是因为你所选择的入口、路径,你选择进入的时间以及当日的空气、日照、湿度,还有其时提供的展览,都是共同发生化学作用的影响要素。因此,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很难将此处当作是随便一个“白立方”,也很难将这里的展览当作是一次常规的画廊展览。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地理、土壤、空气、植被、建筑、景观、人、语境……这于艺术家而言有其动人之处,因为这样一个空间的每个要素都提供了无数的可能性;这于观众而言也不失为一种乐趣,因为每次来尽管不是陌生的,但在感知层面上却一定是新的。因此,来过镜花园的人一定能够在第一时间就捕捉到郑国谷在此次名为“回路寻真”的个展上对镜花园所做的改造。


在我来镜花园看展的前日,广深地区刚刚下过一场雨。和往次一样,我仍然是从玻璃房一侧的入口进入的。此次的镜花园已经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委托建筑师藤本壮介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造,原有的空地上建起了两座简易的透明玻璃房,并将“这个店”和办公室搬到了这两座房子中。从这个入口处,可以瞥见镜花园内园林景观的大部。因为下雨的关系,空气有点湿闷,园子里的花有些零落,弥漫着氤氲的雨气。

展览现场图,图片提供:维他命文献库


尽管从未亲临过郑国谷所建构的“了园”,但通过曾经的采访和一些照片,我对 “了园” 的生态和景观有一个大致的想象——包括钢筋水泥打造的建筑、循环递进的水生系统、相映交织的植被景观、绕行水中的鱼群、自然和人造的家居园林景观……这样一个从“帝国”演变而来的“了园”,尽管在其背后有数不尽的因为收地和建造而牵涉到的人物及引发的事件,在各个层面上都表征为社会的和政治的,但郑国谷更倾向于让介入和转化发生得更深层、更抽象一些,去除“了园”的层层表征,让其成为一个单纯的能量场。而在某些层面上,镜花园在这次展览中就是一座缩微版的 “了园”。


展厅原本通透的空间被展墙间隔了起来,营造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展厅原来可以对外部景观一览无余的大窗户也用展墙做了封闭和改造,变成了郑国谷在《另一种审美 NO.3 》中所描绘的一种宇宙万物的分子构成——趋于稳定、不断蔓延的六边形结构。这些六边形的被改造的窗户,或是在墙面上打开的新窗,改造的不只是展厅内的空间,还包括从展厅能够看到的展厅外的园林景观。而且,为了此次展览,郑国谷还将梅树、茶树等植物从阳江的了园搬运到了镜花园,通过在园内栽培或放置盆景,对园内的园林景观做了部分的改造。原本是“这个店”的空间在这次展览中也以展厅的形式出现,四面墙上各挂着一幅《脑神经线(盘古)》。地面上则放置着郑国谷从了园搬运来的一段树根,空间因此是展厅亦是茶室。

展览现场图,图片提供:维他命文献库


因此,与其说这是一个郑国谷最新绘画作品的个展,不如说是郑国谷用其在“了园”所展开的能量学研究对镜花园做了一次改造,是其“了园”及能量场在镜花园的再次实现——从园林景观、建筑空间,到萃取自然精华之茶,“回路寻真”提供给观众的是对“了园”之能量场的感知。这也正是为什么,不管是此前表现为雕塑形态的“了园”,还是此次表现为绘画形态的“了园”,其提供的与其说是一个长期项目的研究结论或观念,不如说是形态、图像、色彩层面的身体感知。在广州这样一个消费文化最早萌芽,多数创作(也包括郑国谷自己的一些作品)都与此相关的城市,由“了园”而衍生出的系列创作可以说提供了另外一种观察世界和体察自身的方式,即如何跳出已有符号表征系统的圈囿,用形态、色彩、图像再造一个场域——如郑国谷“大幻化”系列所提示的那样,在已有图像的不断幻化中,生成不同的认知。在不断靠近身体和感知的过程中,在能量的不断积聚与交换中,揭开这个由图像、数字化、互联网构成的碎片化世界所营造的超真实,更近地抵达我们自身的真实。


更多展览现场图片:







展览信息

郑国谷:回路寻真

Zheng Guogu: The Winding Path to Trueness

镜花园 | 广州

2017.3.19 - 6.13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