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威双台湾参展艺术家李明维的《不期之美》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1381   最后更新:2017/05/22 10:36:49 by 蜜蜂窝
[楼主] 蜜蜂窝 2017-05-22 10:36:49

来源:典藏 文:游如伶


「一日早晨,黎明之前,天色犹黑,我开车带上一条绳索,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我找了一棵桑树(mulberry tree),将绳索抛到树枝上,却屡屡失败,只好爬到树上缠结绳索,手不经意触摸到柔软的桑葚。我嚐了一口,味道甜美多汁,于是我一颗接一颗吃了起来,突然间,太阳从山峰升起照拂茵绿的大地,多美的一幕!接著,我被一群正要去上学的孩子吸引了,他们看著我并停下脚步,要求我摇晃果树,并捡拾坠落的果实吃了起来。我感到快乐。我採集这些桑葚并带回家,彼时我的妻子仍在睡梦中,而她醒来后也享受果实甜美的滋味。一颗小小的桑葚拯救了我的生命……。」


这段故事出自伊朗导演阿巴斯(Abbas Kiarostami)的电影代表作《樱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电影描述一名寻死的中年男子,亲自在荒地挖掘坑洞,打算吞服大量安眠药后躺进墓穴中。他驾车漫驶在市区与郊区之间,一路上,遇见贫穷的工人、年轻士兵、工地守卫、神学院学生和一名在博物馆工作的土耳其老人,男子与他们交谈,或载他们一程,追问并听取对方的故事,并询问对方愿不愿意协助埋葬他,每段辩证都反映出这些偶遇之人对生死的想法。阿巴斯曾在受访时说,这部电影谈的是生命的选择。电影叩问人生值得或不值得活,以及为何而活?


电影末段那名上车的土耳其老人,便向男主角述说文首这段回忆。接著,老人问寻死的男子:你要放弃日升日落、天空、清泉和星月之美,以及四季变换孕育的果实吗?你要放弃这一切、放弃樱桃的滋味?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艺术万岁」中,台湾艺术家李明维将进行参与式表演装置艺术计画《不期之美》,在斯卡帕花园裡无声地朝观众提问:何谓美?我们如何定义美的时刻?曾有人问李明维:「你的作品是艺术吗?艺术在哪裡?」他的回答是:「你吃苹果的滋味是什麽?那个就是我要给你的答案。」从阿巴斯的电影到李明维的「关系美学」,不同领域、不同世代、不同国籍的创作者,因为同样拥有不凡的艺术心灵而产生连结;阿巴斯用电影探索生死命题,而李明维摆设欢庆的盛宴,两者皆随机邀请入座的观众参与思考,留下如人饮水尽在不言的馀韵。


李明维(右)与富邦金控与富邦艺术基金会执行长翁美慧的合照


参与式艺术 心灵深戏


1964年生于台湾埔里的李明维,具有加州艺术与工艺学院艺术学士、耶鲁大学艺术研究所雕塑创作硕士学位,长年旅居纽约,现居巴黎,这20多年来以创作具有公众面向、互动性质的参与式艺术(Participatory art)而享誉国际。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柯里丝汀.马歇儿(Christine Macel)以「艺术万岁」作为主题,将展览舞台还给艺术家以及艺术的本质,获邀参展的李明维对此表达认同,「艺术不该是为了美术馆、藏家、艺博会而生,而是像空气般自然,在艺术家的吐纳之间出现,是后来的机制将艺术商品化。现在艺术似乎走向极端,以数字来看衡量价值,但那对艺术的本质无益。很多双年展、三年展或艺博会,一进展场有上千件作品,这些作品可能是画廊的选择,似乎愈大声的东西愈好,当一千件作品都是如此时,令人疲劳。」

台湾艺术家李明维获邀参加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李工作室提供)


最初,策展人柯里丝汀邀请李明维在威尼斯再现《声之绽》,这件作品于2013年在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首度发表,之后陆续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东京森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展演。2015年12月,《声之绽》移至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演出,演唱家在展厅中徘徊,随机邀请一位民众入座,在展区高矗的石佛及敦煌壁画前,为其献唱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歌曲。《声之绽》所到之处皆获得正面迴响,更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十大最佳展览之一,但李明维考量到威尼斯双年展的时空条件并不适合展演此作,另构思了全新作品《不期之美》。

李明维《声之绽》.複合媒材互动装置.2013/2015。2015年于「李明维与他的关系」展出现场,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李明维的参与式艺术作品是开放、流动、充满机遇且不可预料的,会因为时空差异以及参与者的生命经验,而发酵出不同的故事,这也是其迷人之处。如风到来的未知,正是李明维作品极为重要的部分。此外,参与式艺术具有游戏的成分,艺术家在特定时空条件中,以合适的物件建构一处「会面场域」,并制定互动的程序与规则,邀请现场观众参与计画,且互动双方处于平等的位置,以某种行动为媒介,比如纺织衣物、歌唱、吃食、餽赠礼物等,进行交流。一般而言,游戏成立的前提是参与者出于自由意志、排除功利目的并能从中获得喜悦。细思李明维建构的参与式艺术作品,已超越单纯获取欢愉、感到有趣的嬉戏,而较贴近美国作家暨博物学家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所提出的富含浪漫精神的「深戏」:「在深戏时,你的心灵往往会觉得清明、受启发、接纳自我并有其他肯定生命的感受。」


在《心灵深戏》(Deep Play)一书中,黛安.艾克曼陈述,「艺术在本质上都是一种仪式,科学的研究和艺术两者都能教导我们观看感受的方式,以免我们在这个星球上虚度一生,却从未注意到山茱萸的绽放、夏夜银河满空星斗的灿烂,或是蜻蜓翅膀半透明的翠绿。仪式不会让一切隐没屈服在习惯裡,它使一切由平淡升起,和它们为戏,让它们在阳光之下,供我们歌诵欣赏。」此外,「仪式的本质是要让事物获得价值,肯定它的重要性,赋予它神圣感。痛苦的事发生之际,就必须靠仪式抚平我们的伤痛和损失。」这裡所指的「神圣」与一般宗教无关,而是我们在某时某处所体验到的无形力量,可能引致灵魂的震颤,或者唤醒对美的知觉。透过李明维开启的心灵深戏仪式,参与者也有所回馈,例如《声之绽》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演时,一名受邀入座的中年女子闻歌而泣不成声,李明维探问才知,声乐家选唱的舒伯特歌曲正是她女儿葬礼的音乐。在艺术创造的仪式中,人心的伤口可以化为轻燕飞逝,为生命注入巨大的安抚力量。

李明维《声之绽》.複合媒材互动装置.2013/2015。2015年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现场。(李工作室提供)


威尼斯新作 不期之美


李明维的《移动的花园》一作,展品为花卉绵延的桌台,邀请观众从中取走一朵,于离开美术馆后赠送给一名陌生人,将餽赠的心意传达下去。此类赠予礼物的行为,到了新作《不期之美》则创造出另一种游戏规则,这次我们非但不知道会遇见谁,更加入「开启礼物的时刻」以及「这份礼物将在受赠者身上发酵出什麽故事」两种未知性。

李明维《移动的花园》.複合媒材互动装置,花岗岩、水、鲜花.1200×134×60 cm.2009/2015。2015年于「李明维与他的关系」展出现场,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不期之美》计画分成三个阶段,首先在抵达威尼斯前,李明维已蒐集了许多关于美的、感人的、亲身经历的故事,并从中挑选十篇,作为赠予参与者的礼物。第二阶段则发生在威尼斯双年展期间,花园主人将在展厅游走,邀请并引领一名观众到花园裡坐上椅子,这时观众会被夏夜傍晚的虫鸣声环绕─事实上,这都是李明维亲自变调模仿再录製而成的声音!随后花园主人将暂时离开,留给观众独处的时刻,或许他会被身周的景致触动,或许他一头雾水而起身离去。当主人返回花园时,将赠予这名参与者一份礼物。在李明维的描述中,我们宛若看见诗人Emily Dickinson所言「有一天当夏日正盛,且单单为我」的静谧时刻,彷彿预示一个美好故事的开头,然而能否领受这份形而上的礼物,端赖参与者的想像力与感知能力。

李明维《不期之美》将于斯卡帕花园展演。(李工作室提供)


若计画到此为止,故事便停留在单纯的餽赠与收受关系,于是李明维加注但书,「你可取走这份礼物,但是……」有了转折,才能让故事继续说下去。「希望你打开这份礼物时,是下一个你遇见美的时刻。」因此,第三阶段便是观众离开花园后,被美触动心灵的时刻。「当我把礼物给他时,并不知道他会在何时开启礼物,也许今天、明天、明年、后年,也许直到此生离开都不会打开也说不定。当他打开礼物时,将会与另一个人的美不期而遇。他会有什麽反应,以及后续的故事,我也不需要知道。但这些年有很多故事反馈回来,当我们送出一个不期待回馈的礼物时,将会获得更多东西。」


多数艺术展会标举金钱价格、成交量和参观人流,李明维的作品则幽静地对喧哗的数字提出反动。如果按照《不期之美》的规则与限制,一小时可能只容两位观众参与,亦即每日展览开放期间,获邀的参与者仅约16人,排除了人潮围观的盛况。单纯的游戏追求热闹与娱乐性,而仪式性的「深戏」引导观众安静地与自身相遇,带来心灵治癒、醒觉与提昇的感受。


威尼斯双年开幕当天,花园主人李明维将送出第一份礼物,而这名幸运的受赠者,即富邦金控与富邦艺术基金会的执行长翁美慧,富邦金控与富邦艺术基金会正是艺术家赴威尼斯参展的赞助单位。约20年前,翁美慧便在美国看过李明维的《鱼雁计画》,也还记得《晚餐计画》空间中的光线和榻榻米,两人相识甚早,「他的作品有一种很细腻、优雅、安静、有趣的气质,与他相处后更是觉得如此。他探讨的是人与自己的关系。如果一个人连和自己的关系都未如此深刻地想过,那麽和别人的关系又算什麽?」在翁美慧眼中,其作品最珍贵之处,在于探讨「人生真正的幸福」。

李明维《鱼雁计画》.複合媒材互动装置,木作驿亭、信纸、信封.三座,各 290×170 x 231 cm.1998/2015。(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旧作重现 补裳计画


除了令人期待的新作将于斯卡帕花园进行,也会在军械库展场重现2009年于纽约发表的《补裳计画》,这件作品现为曾文泉先生收藏。李明维的参与式艺术计画,真正的「媒材」或许是人,人的情感、记忆、观点和生命经历,这也使得收藏不易,藏家只能收存构成展出场域的基本物件。另考量到海外参展所费不赀,因此展览现场多半以原件复刻呈现,毕竟硬体只是「容器」,真正的艺术精髓在于参与计画的精神,这次带到威尼斯双年展的桌子,便曾经历过东京森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以及纽西兰国家美术馆巡演。

李明维《补裳计画》.複合媒材互动装置,桌、椅、线、织物.尺寸依场地而异.2009。2009年《补裳计画》展出现场,朗柏菲画廊,纽约。(Anita Kan提供)


威尼斯双年展期间,李明维将化身补裳人坐在长桌前,接受陌生参与者交託给他的破损旧衫或织物,这些曾经贴合身体及生活的物件,因为它的来历或长年使用,而积淀沾染了回忆的重量,使其具有超越实质功能的情感价值。边缝补边交谈的互动行为,不但延续物件本身千丝万缕的故事,也繫结人与陌生他者之间的信任关系。他以鲜豔色线修补破损,彷彿为伤口缝上「杀不死你的,都使你更坚强」的灿烂勳章,让那处修补痕迹稚气快乐地歌唱。有时我们不见得想再穿上这件衣服,而是想从织物的裂痕找到回忆的入口,藉由艺术家制定的场域以及互动过程,而觉得自己「被修补了」。


按《补裳计画》初始设定,这些修补的织物将置于现场,与遍布牆面的线轴连结交缠直到展览结束,然而威尼斯双年展长达6个月,且与会者来自世界各地,多半在此暂留,要求参与者在展期结束时特地搭机飞来取件,似乎较有难度,因此游戏规则也随之调整。如果参与者希望提前取走缝补后的衣物,那也无妨,李明维提出折衷机制,行前已收集上百件需要缝补的织物,开幕时展位即已布置繁複的织线,进入运作中的补裳状态,期间这100多件织物将留在现场,再慢慢添加新参与者交託的物件。策展人柯里丝汀希望观众走入军械库看见的第一件作品,就是连繫人心的《补裳计画》,李明维笑说:「所以一进去军械库的入口,就会看到我傻傻的坐在那裡补衣服!」

李明维《补裳计画》.複合媒材互动装置,桌、椅、线、织物.尺寸依场地而异.2009/2015。2015年于「李明维与他的关系」展出现场,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此外,李明维预计今年6月在法国庞毕度中心展出《如实曲径》,此为2年前为台北市立美术馆「李明维与他的关系:参与的艺术」巡迴展特别构思的作品。将有一名舞者在散落稻穀的展厅游走,拂扫穀粒并与之共舞,期间将由7名巴黎舞者及2名台湾舞者轮流展演,也期盼藉此让台湾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被世界看见。这件作品灵感始于一次缅甸之旅,寺中人持帚淨扫地尘,让信徒可以赤脚进入佛寺参拜,艺术家将佛寺般圣洁的氛围移转至美术馆中,让民众透过艺术形式获致神圣感受。除了在威尼斯展出两件作品、必须在花园主人和补裳人两种身分之间转换,李明维还得于五月底飞往庞毕度中心参展,游走于世界各地的他,这次将在威尼斯与巴黎之间走出一道幽眇曲径。


关于幸福


九○年代末,李明维就读耶鲁大学期间,便开始以日常的行住坐卧、人与人的社群关系、人与自己的内省关系,构思参与式的艺术计画。人们每天饮食、睡寝、散步、与人交谈,这些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行为,透过在特殊场域仪式性地展演,赋予参与者新的感受方式以及内观生命的契机,例如《晚餐计画》和《睡寝计画》皆是。其中令人感到有趣的是,人有时在没有利害关系的陌生人面前更易袒露心事与祕密。2001年美国发生911攻击事件,国际局势动盪,类战争的不安气氛渗入日常生活,如乌云般盘旋在旅居纽约的李明维脑海中。时隔4年,他前往玻利维亚高原沙漠旅行,荒凉地景使他联想到毕卡索控诉西班牙内战的经典《格尔尼卡》,这也转化成他于2006年发表的《如沙的格尔尼卡》计画,他邀请观众赤足走在自己铺陈的沙画上,以流变的沙丘书写历史的生成、破坏及重生,且计画从早晨至日落,也蕴涵天道循环与生命无常之意。

李明维《晚餐计画》.複合媒材互动装置,木台座、榻榻米、黑豆、米、录像.1997/2015。2015年于「李明维与他的关系」展出现场,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李明维《睡寝计画》.複合媒材互动装置,木床架、桌柜.2000/2015。2015年于「李明维与他的关系」展出现场,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从2015年起旅居巴黎的李明维,又一次直面恐怖攻击,这次他见识到「美」可以是一种克服悲伤与恐惧的力量。「巴黎恐攻之后,再过一个星期的周末,我们预定要去听歌剧,原本心想不如取消,后来收到一封e-mail,请大家盛装出席。所以我还是赴约了,那是一个拿破崙三世时期建造的宫殿式金碧辉煌的剧院,一踏入空间,裡头布满上千朵玫瑰、杜鹃和牡丹,全部盛开,女士们皆身著盛装,男士们都穿著燕尾服。那天歌剧唱完,虽然是一齣悲剧,但大家起身不停鼓掌并互相拥抱。法国人是以美的事物来面对恐惧,让我非常感动。」


李明维也不吝分享他每天在巴黎生活建立起的「个人日常仪式」:每天晨起去游泳,早餐是可颂与咖啡,接著上法文课,下课后预习明日的进度,午间小憩以及处理公事杂务,下午尽可能戴上耳机在巴黎的街道散步两小时,一隻耳朵聆听法文电台,一隻耳朵聆听周遭人群对话,比方说等红绿灯时,如果他恰巧听懂了一个母亲与小孩的对话,就会非常开心。傍晚採买海鲜和沙拉,回家备妥晚餐,与亲爱之人边用餐边聊聊天,度过宁静美好的夜晚。好好生活,或许这便是艺术家最珍惜也最重要的事,也在这专属个人的日常仪式中,艺术被丰饶、细腻、敏感的心灵与感官孕育创造出来。


李明维回忆,就读耶鲁研究院时,授课的极简主义艺术家Roni Horn对他影响甚深,Roni Horn的艺术灵魂从森林裡的散步而来,从偶拾的一颗石头而来,因其敏锐的心灵而使得寻常事物之美纤毫毕露。此外,在耶鲁课堂上进行的辩证、讨论、脑力激盪,也给予他很大的收穫,「这种辩证训练对于创作很重要,但是我要超越那个东西,如果卡在辩证的机制中,作品会很乾,会变成理论式的作品。我希望作品的牆上说明很少,就是一个短短的提示,而作品本身是比较丰富的。把辩论思考放到旁边,但不是忘掉,以一种比较天真的状态去创作,作品才比较活而不是那麽乾。」


美国文学家冯内果(Kurt Vonnegut)于一次受访时,被问及「你在何时何地最觉幸福?」他回:「大约十年前,我的芬兰出版商带我去他国家永冻层边缘的一间小旅舍。我们散步时发现结冻而熟透的蓝莓丛。我们把果子放在嘴裡化冰。感觉就好像真有一股力量要我们喜欢现在置身的这个世界。」而李明维的作品也有一股力量,不期而至,让人相信,这是一个内在仍住著纯真赤子、深爱世界且由衷感到幸福的人才有可能反馈创作出来的美,也正是这种温柔敦厚之美,才有能力触及人心之中最隐微深刻的伤口,修补人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而使我们更接近人生真正的幸福一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