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同强的此时此刻,恰如艺术教育小组的彼时彼刻
发起人:另存为  回复数:0   浏览数:1067   最后更新:2017/06/09 11:00:32 by 另存为
[楼主] 另存为 2017-06-09 11:00:32

来源:凤凰艺术


2017年6月6日,“彼时·此地·在场——毛同强+张滨、叶洪图艺术教育小组展览”于大连市文博艺术馆开幕,策展人为冯博一。在展览中,两组艺术家呈现了他们对于历史、当下的个人态度与反思。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电影《让子弹飞》中,姜文扮演的张麻子与周润发扮演的黄四郎在饭桌上四目相对,表面的不动声色背后暗藏玄机,历史与当下的时空中,不同身份、阶层及个体间也在不间断地发生着关系与对话,充满着隐喻与象征的叙事语言。


▲电影《让子弹飞》截图


正如本次展览题目“彼时·此地·在场”,在策展人冯博一看来,所谓“彼时”是时间,抑或历史的概念;“此地”涉及的是特定的空间场域;而“在场”则意味着参与式的互动体验。而无论是参展艺术家毛同强,还是由张滨和叶洪图组成的艺术教育小组,都在其作品中体现了某种历史的参与感,即对于彼时和此地的在场,或是两者间产生的对话。




▲展览现场


“彼时”与“此时”相仿,却在具体的时间指向上构成了某种暧昧——尤其是三位艺术家或明或暗、有意无意地指涉历史的运行机制与现象表述。而“此地”则清晰的多,中国、大连、大连文博馆,这三个空间不只存在着从属包含的关系,还指代着本次展览与参展艺术家的地域特征——无论是作品中显而易见的中国背景,还是三位艺术家都与大连存在着文化上的深厚渊源(艺术教育小组长期扎根生长于大连,毛同强的生长地银川深受大连移民影响),亦或是本次展览的展出地大连文博馆的前身正是曾经的德国领事馆,都无不体现出空间的某种巧合与特殊性。在这个百年古建,由厚厚的窗帘遮挡住的旧式洋房内,一切事物在历史与当下中似乎都变得晦涩不明。而在这种仿佛泥沼深渊的环境下,艺术家各自的创作,显得更加孤军奋战——银川与大连,更是某种意义上的当代艺术沙漠。





▲展览现场


进入展厅,毛同强本次作品《秩序》分落在展场四周,就如不同历史的片段映照。这件作品由多块镜面不锈钢板拼接成矩形,长5米、高8.8米、总面积44平方米。艺术家邀请部队干部使用9毫米口径的92式制式手枪,在35米的位置处射击,弹头嵌在镜面不锈钢板上,不穿透,不掉落,而是刚刚好地保持在某种“临界点”上。而在展览现场,观者则只能看到被分割开来、摆放在画架上或地上的不锈钢板与弹头、弹痕,以欣赏一幅架上绘画的经典姿态去观看这一作品,而作品背后的许多线索则被模糊掉,陷入某种不可言说的境地——在约翰·伯格看来,艺术使不平等显得高贵,使等级制度看起来令人震颤。而当观者迷惑于眼前艺术品的表面细节与形式感,或是当一件体量庞大的作品拆分开摆放在画架上时,艺术的表现语言变得平和与安全,但却在某种程度上更为意味深长——事实上,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也变成了一个观者,借由某种系统的力量进行创作并展出,这一举动同样是一个“临界点”——“在和平时期,对顺从游戏规则的人来说,暴力如同看不见的背景,在日常生活中是被忽视或淡忘的。但越过了规则的底线时,暴力马上出现(杜曦云)”。




▲展览现场


《秩序》这件作品中的弹孔,是由国家机器——军队干部持枪射击形成。中国普通公民没有持枪权,而在作品创作现场,普通的军队战士也没有接触这些短枪弹药的权力——无论在何种境遇,信任始终具有分寸感,而这种分寸感同样体现在射击者对于射击距离与射击结果的把握,以及艺术家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与公权力间的策略与合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观者对作品背后的诸多问题模糊不清:是以何种方式使得军队干部配合打枪?是谁打的?谁允许的?过程又是怎样的?而观者能看的,只有一个个被权力射击瞄准的靶子,如今被放在画架上,以一幅画的形式被人欣赏。只有在这一状态下,这件作品的合法性才保持了某种稳定;同时其所处的历史古建——德国领事馆,在厚重的窗帘与昏黄灯光的衬托下,曾经在特定的历史时段这间楼里所发生的故事、博弈与交易都模糊不见。如今显现于世的只有漂亮通透的洋楼,与表面光滑闪烁的“架上作品”,而当观者站在作品前想要自拍或是仔细观察时,却愕然发现,每个人于镜上的投影同样被子弹的痕迹映照得千疮百孔,逃无可逃。



▲《秩序》(局部)


如果说毛同强的作品纯粹并具有明确指向性,那艺术教育小组则是将诸多意象组合在一起,并如字面一般,将煤气罐子、可乐、佛像、耶稣像、播放抗日剧的电视,以及西方现代雕塑的形象一个顶一个地排列组合以塔的形式进行摆置,或是将经幡阵上写满了金刚经。这些作品源自艺术教育小组长期以来的《请神》项目,而这一项目在最初是以教案的形式存在:两位艺术家让学生们以此为模板,快速便捷地熟悉模仿古今中外各式经典的意象符号,但随着时间推移,艺术教育小组渐渐察觉出某种荒谬与虚妄——大师与经典似乎变成了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并成为的形象,而在这一时代有太多符号以嘈杂烦扰的状态存在于每个人的面前。在如今的网络化消费时代,这一切都被愈加放大——通过淘宝等网站进行购买的产品虚假难辨,就像是那些商业与精神上的符号与信仰,太多的选择与价值观扑面而来,但其于个人本质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却变得暧昧模糊。






▲展览现场


但与二楼展现个人成长史的《个人史》相似的是,一切人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脉络与历程。这些在如今时代被认为是浮躁的、在精英层面被“摒弃”的流行符号,其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价值取向,都曾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极大的、甚至带有决定性色彩的影响——煤气罐子是时代劳作的必需物;肯德基与麦当劳的快餐文化刚进入中国时产生了轰动级的社会效应;而电视及电视节目、西方的文化元素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初始所产生的影响,更是流传至今。在这一语境下,社会日常与精神性,当代与历史的对话二次产生,彼时彼刻与此时此刻再次发生着关系,也在不断提醒着观者历史发展的进程性。而艺术家在旧人民日报等老报纸寻找勾勒自己名字,通过旧电视旁的摄像头与现场观众产生对话的行为,正是同样以互动来使艺术家与观众共同勾连着历史。



▲《个人史》现场,艺术教育小组,左:叶洪图,右:张滨


历史是模糊的,且常常充满虚构。但一个被割断历史的民族或阶级,它自由地选择和行动的权利,远不如一个始终得以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之中的民族或阶级(约翰·伯格)。而无论是毛同强还是艺术教育小组,都呈现了其个体在面对历史长流中外在的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公权力、信仰、流行情绪与时代符号)并被其裹挟时的不同状态与策略。“而他们的创作、展示是通过一系列时间、空间和互动体验来完成的,其作品不是远离于具体现实生存的系统之外,而所呈现的是一个有关‘社会日常空间’的现实依存和逻辑交织的多媒介形态。对展览本身和艺术家以及观众来说,这既是一种与以往展览的看与被看经验的不同结果,又是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沟通交流,并显示出一种新的多元表达和叙事话语。而这种结果和语境也是一种我们此时此地、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受”(冯博一)。

艺术家简介

▲艺术家毛同强


毛同强,1960年出生于中国银川,毕业于宁夏大学,1984年至1986年进修学习于浙江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中国银川、北京。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毛同强围绕着人类生命在社会变迁中的意义,创作出了《死亡档案》系列作品,体现了对人、社会及政治的敏感与关注。在《工具》《地契》《经书》等一系列代表性作品中,毛同强从天、地、人三个方向,利用经典现成品的创造性语言,从社会学的角度进入,深刻探讨了中国社会现场中的自由、人权、信仰等本质性问题。毛同强之后的创作逐渐丰满,在《我有一个梦》《家庭》《档案》等作品中,用考古挖掘式的田野调研手法,严肃确凿的完成着每一件与中国当下社会有深度关联的艺术作品。

毛同强曾在新加坡美术馆、北京艺术文件仓库、墙美术馆、宋庄美术馆等艺术机构举办个人展览。其作品还曾应邀在挪威卑尔根美术馆、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德国汉堡堤坝之门美术馆、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等艺术机构举办的重要国际展览中展出。

▲艺术教育小组 张滨


张滨,1974年生于大连。1997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现为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艺术教育小组 叶洪图


叶洪图,1974年生于吉林。1997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

小组主要个展:

2016年,不展:艺术教育小组个展  今日美术馆一号馆二层,北京

2016年,不孤:艺术教育小组个展  不来梅市政厅,德国

2013年,重塑:艺术教育小组作品展  骏美艺术公社,大连

2013年,众草芜没:艺术教育小组个展  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天津

2011年,去2012 :艺术教育小组个展  中山美术馆,大连

2010年,没你事儿?——艺术教育小组展  798艺术区视空间,北京

小组主要联展:

2016年,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百家湖美术馆,南京

2016年,石膏像:视觉经验与文化身份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性,亿利美术馆,北京

2015年,今日美术馆-未来馆-达沃斯站,国际会议中心,大连

2015年-2016年,无常之常—东方经验与当代艺术欧洲巡展,法国 奥地利

2014年,三界外:观念的绝对化,壹号地5艺术中心,北京

2012年,第四届广州三年展项目展:去魅中国想象,广东美术馆,广州

2006年,从极地到铁西区:东北当代艺术展1985-2006,广东美术馆 ,广州

策展人简介

▲策展人冯博一


冯博一,独立策展人、美术评论家,现生活工作于北京、深圳。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策划、评论、编辑等工作,注重当代艺术的实验性、批判性,关注于边缘、另类的艺术群体和年轻一代的生存状态和艺术创作。撰写有几十万字的论文、评论文章。

策划的重要展览有:“生存痕迹——98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北京)、“不合作方式”1、2展(上海、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重新解读——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广东美术馆)、“左手与右手——中、德当代艺术展”(北京798艺术区)、“今日中国——中国当代艺术的转世魅影”展(奥地利维也纳埃索美术馆、荷兰COBRA美术馆)、“成都双年展”(成都会展中心)、“七零八落”艺术展(北京798艺术区帝门画廊)、“杂七杂八”艺术展(苏州金鸡湖美术馆)、“透视的景观——第六届深圳国际当代雕塑艺术展”(深圳OCT艺术中心)、“移花接木——中国当代艺术的后现代方式”展(华美术馆)、“我的骨肉皮”(纽约亚洲艺术艺术博览会主题展)、“地图游戏:变化动力——国际视觉艺术暨建筑项目”(北京今日美术馆、英国伯明翰博物馆、意大利Terni国际当代艺术中心)、五届“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何香凝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香港奥沙艺术空间、澳门艺术博物馆)、“一种生存实在属性的叙事——中国当代艺术展”(挪威俾尔根美术馆)、“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世代转化的中国创造当代艺术展”(丹麦奥胡斯美术馆)、“乌托邦·异托邦——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等。是为中国目前最活跃的独立策展人和评论家之一。

展览信息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彼时·此地·在场

艺术家:   毛同强,张滨、叶洪图艺术教育小组

策展人:   冯博一

展览时间:2017.6.6-2017.7.6

展览地点:大连文博艺术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