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朋友圈+与线上文化馆
发起人:另存为  回复数:1   浏览数:792   最后更新:2017/06/11 14:43:07 by guest
[楼主] 另存为 2017-06-10 21:32:27

来源:艺术界LEAP 韩紫微


朋友圈+:文化馆线上艺术计划展

地点:OCAT上海馆

时间:2017年4月16日至5月28日


在上海OCAT的“朋友圈+:文化馆线上艺术计划展”上,我“死掉”了两次:都是因为iPad上的一件定制数字作品。第一次是飞机坠毁,第二次是我被困在一座桥上,一列火车压过来,溅了一屏幕血。我还想试试通过“死亡之轮”随机转出来其他死法,不过还有太多的东西等着我。

“朋友圈+:文化馆线上艺术计划展”展览现场

OCAT上海馆,2017年


“文化馆”是2016年启动的以微信为平台的一项艺术计划。在中国,囊括了即时消息、社交媒介等等各种功能的微信简直无处不在,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每天都会使用的手机应用。艺术家和公众通过“文化馆”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参与了这项艺术计划,每周公众号都会推送精选的艺术家作品。各个领域的艺术家都参与了进来,还有专门的程序员团队帮助他们进行作品数字化。此次OCAT的实地群展呈现了46位艺术家以及艺术家组合的作品。虽然其中一些艺术家本来就是运用数字技术的行家里手,但对于其他艺术家来说,这仍不失为一次探险般的尝试。在此次展览上,包括动画、录像、装置在内的许多作品都以某种方式通过智能手机实现了与观众的互动。

陆平原,《恐怖!慎入!》

“朋友圈+:文化馆线上艺术计划展”展览现场

OCAT上海馆,2017年


有一些作品更直接地参与了日常的数字生活。叶甫纳的装置《直播计划——皮皮大戏台》(2017)动用了一台“直播椅”,椅子上伸出来各式各样自拍杆似的机械臂,每一个机械臂上都有一台智能手机或者一个麦克风,模仿了在其他时间、空间进行的直播表演。李明的《日历》(2017)是另外一个例子。日常的数字对象在这件作品中被重新构建,变化得相当奇异。此外还有不少类似的作品,不过正如策展人在声明中所说的那样,似乎只是以娱乐化、游戏化,甚至即时消费性的方式出现。

叶甫纳,《直播计划——皮皮大戏台》

“朋友圈+:文化馆线上艺术计划展”展览现场

OCAT上海馆,2017年


重要的是,“文化馆”呈现了微信这个平台上正在发生的一切,可以被看作是中国互联网整体概观的集中缩影之一。参展艺术家凯蒂·罗斯兰德(Katy Roseland)向我解释策展过程的时候提到了“关系美学”:艺术是其创造的参与性社会环境的体现。“也许文化馆就像是艺术圈的微信,每一种形式的交流都是通过这个渠道发生的,艺术也以同样的方式发生。”在众多虚拟现实和数字化为社会带来的问题当中,尤其值得继续讨论的就是社会环境和交流通过集中式的平台创造出模仿、批判现实的艺术的潜力。

[沙发:1楼] guest 2017-06-11 14:43:07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