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发”的悖论:“偶发使命”群展上海没顶开幕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576   最后更新:2017/07/16 16:03:32 by 叮当猫
[楼主] 叮当猫 2017-07-16 16:03:32

来源:Hi艺术 文:郁婷


《偶发使命》2017 没顶画廊现场


2017年7月16,上海。“偶发使命”群展在上海西岸没顶画廊开幕。展览以一种看似无理取闹无所事事无聊透顶的调调,对这个信息化时代的人的思想、情绪、状态和“无意识共识”进行了看似“醉意”的调侃。有点语无伦次的善意。然而观众对于这种“善意”是否可以产生交互性的体会和见解?又能够如何定义这样一场“偶发事件”呢?

丁力《偶发使命》参展作品


“偶发艺术”的概念,最开始出现是20世纪50年代末。由艺术家艾伦·卡普洛(Allan Kaprow)提出“Happening”一词借以描述一种艺术创作状态而出现,60年代之后逐渐成为一种相对应于传统艺术的技巧性和永久性原则而存在的美术现象。偶发艺术注重活动的随机性,强调即兴发挥,以自发的无具体情节和戏剧性事件为表现方式的艺术创作形式。而其语境提供所具备的目标关键,首先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其次是尽可能的流动,或者模糊性。

《偶发使命》2017 没顶画廊现场2


在这样的结构框架下来看“偶发使命”,则不难发现展览紧抓的几个关键词:“表演性”、“偶发性”、“无辑”、“所存在(现实存在&关联存在&对应存在)”、“模糊性”等。这些关键词被放在一个信息密集化时代的语境下进行了“随机但强制”的抽取和关联。艺术家在制定相关的实施基础时似乎遵循着“偶发艺术”避免已知脚本存在的概念,但事实上任然构筑了清晰的脚本结构。

UMA《偶发使命》参展作品


展厅入口处的隔间,可以算是艺术家UMA的小专场。9件作品构筑的一个独立空间,是整个展览上最直接对“偶发艺术”的原始语境实现反应的内容。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蹈编导专业的UMA,表演艺术家的第一身份,对于她以感官经验为基础来转化架上和雕塑的创作具有绝对优势。曾经由美术家以业余表演艺术者身份通过实施表演而凸显出的偶发性,在这里被置换了——由专业表演艺术者在实施表演过程中的身体经验为灵感转换出视觉的表象,具有脚本的非偶发性与不经过构建环节的偶发性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此时成立。而画面中看似特殊布局的编排里,经由知觉触感所生发于当下的情愫,于颜色的对冲关系中凸显和平衡。

莫少龙 《恢复性锻炼》11分08秒 单频影像 2017


莫少龙的《恢复性锻炼》与陆博宇的《无题》从根本上都是在“艺术与生活的边界”范畴里,通过看似“无辑”的关联实施“所存在”的偶发性行为。莫少龙的《恢复性锻炼》影像中,被邀请的9个行为实施者分别来自9个不同的职业,拥有完全不同的身份甚至社会地位。当他们在被要求以平板支撑的动作,在背部摆放着循环播放特朗普2017就职演说视频的电脑的情况下,以身体平衡发力的平板支撑动作在各自的体能支配下完成表演时,有几组信息看起来似乎是完全不对等的。比如表演者的性别与体能能力、个人职业身份与动作的坚持时间、平板支撑的动作与特朗普的就职演说。艺术家的阐述里说到放置特朗普就职演说纯属“偶发事件”,因为他在构思这件行为时,刚好是特朗普就职期间。然而这只是垂直关联,横向关联却是:特朗普的商人身份、无政治经验背景却胜选于有资深政治经验及手段的希拉里;而表演者中,女性虽然正常情况下体能会较之于男性比较弱,但是忍耐力和承受力却在数据指数上要远远高于普通男性。这两者之间的“不必然结果”关系,却“恰好”成为了两个事件之间的必然关联。而如果继续横向拆解下去,所关联应该会更加有趣。

陆博宇《无题》3分3秒 单频影像  2016


陆博宇的《无题》亦然。在商场的电梯上放生鸡蛋,让生鸡蛋随着电梯一阶阶往上去的过程中,一颗颗汇聚到一起然后弹跳的画面其实并不生动。生动的是这个视频背后的无聊和荒诞。“闲的蛋疼”应该是许多观众在了解到这个视频的表达内容之后会有的第一感受。但是抛开惯性秩序、机械化与无序动作等这几个鲜见的成立关系,而将关注点放在陆博宇创作这件作品的目的,或者这件作品成立的当下语境—— 既然无聊直播看天空都可以有几十万人观看和送游艇,那么看一堆蛋在电梯进阶的过程里汇集、弹跳,那种情绪不同样是“闲的蛋疼”的吗。

佩恩恩《赖克足球》尺寸可变 定制球衣、定制球鞋、玻璃纤维模型、蓝色灯箱、120x120cm展台 2017

佩恩恩《代言人之争》 5分6秒 单频影像 2017


佩恩恩的《赖克/Like》应该说是整个展览里所探讨内容最严肃的一件作品。这件由《赖克足球》和《代言人之争》构成的作品,看似在探讨山寨品牌的问题,其实隐含着深入浅出的后殖民主义色彩和政治语境。“赖克/Like”的Logo起初是不明商家出于商业利益目的而山寨自“耐克/Nike”的盗版Logo。然而这个长期被国内各大厂商共享印在足球鞋上并远销非洲的山寨品牌,却为非洲的消费者所熟知。而带有“赖克/Like”Logo的球鞋更以媲美“耐克/Nike”的成品质量,却远远优惠于“耐克/Nike”球鞋的价值受到非洲消费者的青睐。佩恩恩于是给这个Logo虚拟出一个新的品牌,并将之命名为“赖克/Like”,以此转化成艺术表达的语言方式,来对品牌、商业、种族、政治格局进行探讨。这种探讨的本身是值得深思的,但却并不具有“偶发”特质,而是完全的“脚本”编排设置。比如在展览现场穿着“赖克/Like”定制球衣和球鞋假扮成专业足球运动员进行展示,但实际身份是非洲商人的表演者们;比如在视频镜头里穿着“赖克/Like”球衣的球员正在一片旧工业野地里追捕着穿“耐克/Nike”球衣的球员。这一切都是非偶发性的,甚至带有故事叙述性的。因此更值得注意的,品牌和被山寨品牌、中国制造商和耐克集团、进口国和生产国和输出国这几个对应关系之间敏感的关联。

陈冷《附近的人》5分01秒 单频影像  2017


陈冷的《附近的人》是7件/组作品中,将着落点最精准放在“信息”上的创作,而探讨成立的语境是社交媒介的日常化普及。在社交关联越来越平面化,媒介话语权越发隶属个人所有的现当下,信息的公布和泄露、信息的给予和窃取、隐私的保护和侵犯早就在不知不觉中将彼此的边界泛化得越来越模糊,更有走向“无隐私”的局面。就像是微信朋友圈的那个“附近的人”的功能。艺术家就是借用这个功能,查找到方圆以内不认识的人,并从那些没有设下“仅好友访问”的人的朋友圈中截取不同的小视频片段,进行较为合理但是事先并没有任何构思与编排的剪辑。 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感官和视角,使得整一个视频仿佛一个多维度偷窥的罪证,而这个“罪证”,是那些曾经把小视屏发布出去的“附近的人”自己“提供”的。他们或者并不知道自己的“隐私”被使用了,但是在“发布和泄露”的关系早已模糊的今天,对于“提供者”自己或者也不具有多少隐私意义了。

夏云飞《偶发使命》参展作品


在这个信息爆炸,资讯碎片化和平面化同时作用的时代,信息的接收、截取、关联和驶动看起来似乎都是那么无辑,不关联甚至断章取义。然而,这种看似偶发的、无辑性的状态里所具有的横向逻辑与内在关联却其实是固然存在但不易洞见的,或者应该说极易被干扰的。

《偶发使命》参展艺术家合照


展览展至2017年8月27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