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塞尔密码 转
发起人:娱记  回复数:0   浏览数:1901   最后更新:2007/07/04 11:44:36 by
[楼主] 娱记 2007-07-04 11:44:36

卡塞尔密码



南方周末    2007-06-28 16:02:10



  □本报记者 李宏宇 发自卡塞尔北京
  
  6月20日,卡塞尔突遭短时雷雨大风,狂风殃及市内多棵行道树、一处交通灯,幸未伤及市民。文献展橘园展馆外的草坪上,艾未未的装置作品《Template》(模板)也给刮倒了。
  《Template》是《童话》之后文献展追加邀请的作品。从全国各处城市改造的拆迁工地,艾未未收集了一大批明清时期的木门窗。他用八百多件门窗搭成了这个8米高的装置。
  文献展艺术总监罗格·布约盖尔赶来,拎着鞋赤脚站在泥泞的草坪上,他说这不过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一方面是因为风灾,另一方面,这废墟更让人产生无数的联想,这种激发不正是艺术想要的吗?”
  艾未未决定就任它这样,放到文献展结束。他回短信答复南方周末记者的询问:“它来自废墟,又化为废墟,天意地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
  不止这一件,卡塞尔的地理、天气对几个大型露天作品都相当不友好。
  克罗地亚艺术家桑雅·伊芙科维奇的作品《罂粟地》,是在弗里德里希美术馆前广场六千多平米的土地上撒下花籽,九成虞美人、一成罂粟花。展览开幕时,按计划应该开满大片红花,可是因为低温多雨,现在这几块地看上去,只不过稀疏长了些杂草野菜。
  泰国人萨迦琳(Sakarin Krue-on)把他的“稻田计划”搬到了卡塞尔,在城市西端威廉博物馆后的坡地上“纯人力”开出层层梯田,蓄水插上秧苗,将来再收获稻谷。但一来天气冷,二来这儿的土壤渗水迅速,稻秧很快枯死了。不得已安装了灌溉管道,却又发现过度浇灌很可能造成滑坡。这位艺术家目前已经打算放弃。
  这三件“失算”的作品,似乎都可以很直接地跟文献展的第一个主题扯上关系。这个主题就是:“现代性是否已成老古董?”
  艾未未的作品用拆掉的老建筑门窗搭成中心放射的六扇巨大“屏风”,中间留白的部分构成一个中式亭子的轮廓。可以直白解读为追缅传统、质疑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泰国艺术家想要彻底以手工劳作方式种一季水稻,也不难看到这层意思。三人全不考虑地理和气候因素,当然是抛开“科学主义的独裁”、不睬“技术乐观主义的狂妄”,可是结果始料不及。
  所幸这三个主题都是疑问句,没有定论。另两个主题是:“最起码的生活是什么?”“艺术教育该怎么办?”分布在卡塞尔5个主要展馆和几处露天场所的文献展,才真正是一部宏篇巨著。这还不包括今年额外增加的电影项目:文献展期间每晚放映一部电影,从罗塞里尼、阿巴斯的老片到贾樟柯的《站台》。
  每一届文献展都由新的策展人操刀,他们对展览内容有绝对的控制权。可以说他们是以一百多位艺术家的数百件作品为词汇,就自定的主题写一篇庞大论文。今年的文献展作品并非只有近5年来的当代艺术,而是从14世纪的波斯绘画册页、1835年的日本书籍版式设计图直到2007年的装置、行为,拉出一条长长的时间线。
  这些作品各自充当什么词汇、组成什么句子,彼此又形成什么关联,显然没有定论。读出疑问也好,快感也好,价格也好,完全读不懂也没所谓。艺术总监罗格·布约盖尔和策展人卢特·诺瓦克在展览的序言里说了:“每5年重现一回,文献展已经逐步形成为当代艺术的一套密码。” 

  艾未未的装置作品《Template》后来意外地被风吹倒了。他说:“它来自废墟,又化为废墟”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