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的日子——对话里克力·提拉瓦尼加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1   浏览数:1829   最后更新:2011/08/24 16:48:00 by guest
[楼主] colin2010 2011-05-18 12:27:32
来源:艺术世界


汉斯·哈克,《新闻》,RSS 新闻订阅、纸张、打印机,尺寸不一(Hans Haacke, News , RSS newsfeed, paper, and printer, dimensions variable, 1969/2008)



朱莉安娜·罗兹(Julienne Lorz)|文 陈加佳|译 New Museum|图片提供
本文选自 Latitude 小组制作的第 10 期报纸《最后的快报》(The Last Express )。
朱莉安娜·罗兹,慕尼黑美术馆(Haus der Kunst)策展人。
汉斯·哈克(Hans Haacke),德国观念艺术家,1963 年出生于科隆,1993 年与韩裔艺术家白南准一起代表德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协和式飞机冲破声障”、“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庆祝 20 周年”、“反种族隔离抗议者搅乱法兰克福书展”——在德国杜塞尔多夫
美术馆 1969 年的《69 视野》(Prospect '69 )”展中,你可以看到以上新闻头条和相应报道。当时的汉斯·哈克已经为他的作品《新闻》(News )安装了一个电报机,它能打印德新社发来的所有最新消息。最初哈克总是整理好打印资料,为它们编号并保存在透明的塑料盒中,几个月后在纽约霍华德·怀斯画廊举办个展时也是如此。随后,在纽约犹太人美术馆 1970 年的传奇展览《软件、信息科技:全新的意义》(Softwa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s New Meaning )中,哈克终于放弃了这个念头,从而避免使这些印刷信息成为宝贵的物件。相反,电报机打印出大量纸张,环绕叠加直至铺满整个展厅地面,等展览一结束,这些“最新消息”便遭丢弃,消失殆尽。该展中曾出现过的新闻标题,囊括了1970 年 9 月 16 日至 1970 年 11 月 8 日发生的重大事件,如“约旦爆发内战”、“摇滚巨星亨德里克斯(Hendrix)酒会后身亡”、“苏联探测器去的月球岩石”等“明日黄花”。


在此之后,哈克不断地对《新闻》中所使用的技术进行更新。当年使用的简易电报机早已鸟枪换炮,摇身一变成了今天这台连接着 RSS 新闻订阅的矩阵式打印机。在这个计算机无处不在的年代,尽管“无纸办公室”还是个未实现的梦,哈克若是还想靠以前那套方法展现新闻如何被印刷和接收,未免显得有些过时了。然而,《新闻》在形式和技术上的变化并非该作品的主要因素。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消融两个世界的边界,如何将博物馆、画廊语境下的展览与这个场域之外的每日生活之间的边界消融,这才是题中之意。这些出于野蛮现实,未经报纸记者、电视导演、广播编辑过滤的新闻条目,终于得以穿透这个封闭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很少能听到交通噪音和城市生活,而“白盒子”(编者注:喻为博物馆、画廊)无疑创造了某种彻底的中立。

对哈克来说, 影响艺术作品的外部因素至关重要, 正如他在露西· 利帕德( L u c y L i p p a r d ) 的出版物《六年: 从1966 年到 1972 年,艺术品的去物质化》(Six Years: Thedematerialization of the Art Object from 1966 to 1972 )中所
说:“一个对环境作出物理回应的‘雕塑’将不再被视为一件物品。它被外部的因素和自身的行动所影响着,从而超越了它实质
上所占据的空间。因此,它与外部环境结合在一起,其关系可理解为许多相互影响的过程组成的‘系统’。”这些过程在没有观
众施加移情作用的情况下不断演进。他(哈克)就是见证者。它不是人想象出来的,而是一个真实的系统。


当哈克第一次展出这个作品的时候,通过《新闻》将这“两个世界”结合起来实在是太恰当不过了:当时越战的战火扔在蔓延,1968 年的(编者注:“反文化”运动所引起的)暴乱余波未平,德国的赤军团刚开始实施恐怖政权。但无论《新闻》在何时展出,它永远是与时代合拍的,同时也影响着过去。正如哈克在与凯瑟琳·麦奎因(Kathleen MacQueen)的谈话中所说:“新的信息不断覆盖旧的信息,从而影响着我们如何理解早前听到或读到的事情”。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