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痛的度量:关于区凯琳的近作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094   最后更新:2014/04/28 10:26:52 by colin2010
[楼主] 小白小白 2014-04-28 10:26:52

来源:主场艺术 文:杨天帅


名为《放松》(2012) 的作品像一座小山,横亙在大门前。


Antony Gormley 在香港白立方的新展,名為《香港:状态与状况》。


这个城市是处於如此一个本土年代,以至一切搭载著「香港」两个字的事与物,都无可避免地挑动香港人的神经。单是这一点,已令《香港:状态与状况》与香港白立方一直以来的每个展览,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这个老外想说香港些甚麼?」「他怎样看香港?」「他真的知道香港正处於一种怎样的状况吗?」展览开幕前,人们如此询问。


Antony Gormley by Lars Gundersen


Antony Gormley 想说的主题是「空间」。一个香港人关心了好几十年的问题,也是雕塑这门艺术形式自诞生以来无可避免的问题。雕塑,本身就是空间的艺术。


展览在你踏入门口前已提示了这一点。名為《放鬆》(2012) 的作品像一座小山,横亙在大门前。你要进入画廊,只能选择跨过或绕过它。从这一刻起,展览就没让你「好过」──无论是大得让你不得不紧贴墙壁而行的《呢喃》(2014),还是一横一直把去路拦住的《束缚II》(2011),Antony Gormley 的作品就是不让你好好地走过。


《呢喃》(2014)

《束缚II》(2011)


于是你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在移动的时候,不断与雕塑產生某种衝突。有时这种衝突是立体的,如《放鬆》、《形体》(2013)、《小支柱III》(2013),它的黑色方块切切实实地拦住你的腿;有是却是线性的,如《呢喃》,它虽然看起来来彷彿笨拙地佔据著大片空间,但这实际上又只是线条描划的领土,谁也没有说过,观众不可以跨进去。


《形体》(2013)


对 Antony Gormley 而言,《呢喃》加上《束缚II》、《牢固》(2012)、《转移》(2011)等线性作品,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上无处不在的网络系统──水管、电路、互联网、神经,这些网络构成的是虚拟空间;而实体作品如《形体》、《小支柱III》、《保留》(2013) 、《胆XIII》(2010) 等,则指向实质空间。这些空间多以「人体」的形式佔据。有时它蹲下,有时它弯身。比方说《胆XIII》,Antony Gormley 说它是感性的,那是一个因痛苦而弯腰的人。


《束缚II》

《转移》(2011)


对 Antony Gormley 而言,身体这个臭皮囊不仅是一件「物体」,更是一个「空间。人的情感活动与身体的空间息息相关。痛苦便弯腰、悲伤便蹲下痛哭。这本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只是在香港,这个空间柜乏的城市,斜阳夕照的感动并不容你停下脚步,抬头,感叹造物主的伟大,因為你会挡著后面的路人。在旺角街头被情人甩掉,也不能像《形体》那样蹲著整理情绪,否则蹲久了警察要来跟你打招呼。因為旺角的街道挤得人只能走,不能停。倘若在画廊裡面,你因為被《呢喃》(2014) 逼得无法自在活动而感到烦厌,那麼你应该意识到,这种身体的制肘正以千万倍的力量,强加在香港这个人口密集的城市之上。


这便是 Antony Gormley 想要谈的「香港」。空间,在《香港:状态与状况》中是议题,却也是物料。艺术家透过对画廊内部空间的揉揉搓搓,表达他对香港的批判与观点。


当然,既然观眾的身体佔用了空间,那观眾便也是物料一部份。当 Antony Gormley 把这种叫做「观眾」的物料揉搓进去画廊,又把它拉捏出来──他便让香港的议题从画廊内部延伸到城市裡去。


展览的其中一件作品,确实从画廊延伸至街外了。这是名為?别时? (Another Time XVII) 的人体雕塑。它自画廊一个窗户伸出,悬掛在白立方所在的大厦与另一座大厦之间,那浅窄的缝隙内。脸朝地。看上去有点逼仄,有点焗促,有点无助,像想飞但飞不到的鸟。


?别时?当然也是对香港的批判。他第一次来港,是1995年的事。最近,為了展览,他去中环考察过三次。他发觉自己仍然喜欢著这颗东方之珠。他喜欢这裡的活力。只是现在的香港又与二十年前很不一样了。现在更多地方已经填海,中环都心区高楼密上加密,高上加高。空间则贵上加贵,几乎成了有钱人的奢侈。


奇妙的是,你只要从中环走四十分鐘,便能来到大自然。香港岛南岸与半山豁然开朗,尽是海滩和山荫小道。是甚麼力量打造出这样的香港?是甚麼让空间在这样短的距离内,產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全世界高密度城市中高耸的建筑物外表『妖嬈』,其表达了不容置疑的永不满足的信心。这些建筑实际上就像堆叠的硬币或纸币,而赤裸的人类正栖息在这一脆弱的图像之上。」Antony Gormley 如是说。


A:Atomy Gormley

杨:杨天帅


杨:2012年你在伦敦 White Cube 办过一个名為 Model 的展览。当时你做了一个巨大的「身体」,容许观眾走进作品中进行各种活动。当时你说这是你三十年职业生涯累积下来的结果。

能请你说说从那时候到今天《香港:状态与状况》开幕,个人经歷了甚麼转化吗?


A:今次展览承继了我一直以来的概念──身体作為一个「空间」,而不是「物体」。


我希望能以建筑作為叩问这个主题的语言,所以在 Model 中,我首次做了一个可以内进的「身体」。而在《香港:状态与状况》,身体则扩展成一个儼如房子的空间(画廊)。那就好像让身体膨胀──膨胀就是从宇宙大爆炸 (Big Bang) 初始一刻发生的事情。这个展览也有膨胀的含义,只是膨胀的是客观空间裡面的身体而已。


意识──我想这是贯穿今次展览的主题。我们是空间中的身体、身体中的思想。这些思想是紧密连繫的,就好像我的线性作品所表达那样。连结的方式也许是手提电话,也许是网路或者电力网。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们都是相连的。


杨:你提到「我们是空间中的身体、身体中的思想」。你认為空间、身体与思想三者具有权力高低的层级关系吗?


A:我认為如何处理(西方文化传统上)身体与思想的分野,正是我们面对的挑战。


身体其实不侷限於物质上的边界,而可以无限扩展。这裡的作品在某程度上,都在试图把身体转化為建筑。建筑就好像我们的第二个身体。当自身无法好好应付生活所需,比方说在一个荫蔽的环境裡睡觉,我们便建造「第二个身体」去支持「第一个身体」的需求。


同理,我们也可以把思想延伸──想像自己处身於一些我们从来无法前往的地方,例如火星表面。


杨:你既提到「大爆炸理论」,又提到互联网、电网……这让我感觉你是一个很关注科学的人。事实是如此吗?


A:在科学中,真理能够透过反覆实验加以证明。个人而言,我对这种想法很感兴趣,也认為它对这个时代具有莫大作用。总括来说,科学啟发了我许多。


我想起1916年爱恩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把整个经典物理学推倒──我觉得一件好雕塑也应该如此。观眾应能透过作品,以崭新角度从新审视他们处身的世界。


差别只在於你的假设以物质方式提出,而不是理论而已。例如把十四个匣堆成人形(《胆XIII》(2010)),并藉此试图把生命中的一些条件解放。这难道不就是理论理性吗?


杨:你的作品那些条条框框的确让人联想到精密的科学、数学、理性。对你来说,「理性」与你刚才谈到的「意识」两者有何异同?


A:它们并不是能够互换的概念。意识具有无限可能,而理性只是意识中某个极受限制的框架。


不过我觉得(这些作品带来的)其中一项挑战,就是针对认為理性是冷漠而抽象的传统观点。我们都是拥有情感的生命吧?(作品的)这种理性语言之美,正在於它可以诉说身体的情感。例如《胆XIII》描述的就是一个人捧腹的模样。这个人好像被子弹射中了似的,它反映的是身体的脆弱。《转移》(2011) 是一个迷失得要依附在墙壁的人,《牢固》(2012)则是一个初诞生的胚胎。对我来说它们谈论的都是人类对地球的依赖……人类其实是很脆弱的。


杨:能谈谈你是如何创造这些作品的吗?


A:以《胆XIII》為例,它在大约一年前开始製作。我在工作室内全身赤裸,用电脑把自己立体素描,然后使用软件在自己的身体上加工。我们不断调整细节,直至感到它可以了,就用聚苯乙烯做模型,然后把这模型埋进沙裡,再注入液化铁。液化铁会把聚苯乙烯气化,它在那裡以极高温度翻滚──一如这个星球诞生时的模样──三天后我们把冷却了的铁取出,然后把它置放在室外、雨下。四个月后再把作品放进酸液,让红色的铁锈变黑。变黑后还得再把它放在室外两个月,作品才能得到我想要的效质感。


杨:这次你刻意把展览与香港连繫起来了。对你来说香港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A:香港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人口密度高,大厦林立。这些由地產商大幅投资而来的城市景观,某种意义上把人类的质素消灭了。我想我们应该从新审视这种状况,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愿意活在一个以市场与金钱為核心的世界中。


从前的香港其中一个好处是街道富生命力。现在每间商店都变成了 LV、Gucci、D&G 。在环球资本主义下,世界哪个角落都好像变得一模一样。现代性曾经承诺过不论贫富,人人可以安居乐业,这一点如今看来显然不是真实的。在一个既有人住在笼屋,又有人住在半山别墅的城市,我们还能怎样生活?


这样的发展方向显然是不健康的。我认為这个展览正是一个机会,让人反思现在的状态与状况。


杨:假设一个香港人踏入了你的展览。你预想他会有怎样的反应?


A:我不知道。我很好奇人们会否发现我的动机。这正是实验的一部份。事实上,本来有三十一件雕塑将会置放於香港不同角落,如四季酒店之顶,干诺道的花园等等(註:这套作品名為?事界?,曾於世界多个地方展出。大部份雕塑作品原定放置在香港多座大厦顶部。然而由於三月一名银行家跳楼自杀身亡,部份机构顾及忌讳,认為此时不合适展出作品,故这部份展览取消)。现在於画廊外亦掛有一件?别时? (Another Time XVII) 吧?你应该仔细看──它是我的美学语言应用到真实生活的关键。

[沙发:1楼] guest 2014-04-29 13:59:46
看不出这些西方所谓大师有多艺术,不过人云亦云,谎言重复一千遍就变真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