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声感与域外屏幕: 何子彦的毕达哥拉斯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374   最后更新:2014/05/29 13:20:46 by 蜡笔头
[楼主] 叮当猫 2014-05-29 13:20:46


来源:纽约时报中文网 助理编辑 罗天



未名摄影师,《戴汉志和艾未未在草场地艺术文件仓库(CAAW)》,摄于2001年,彩色照片。


Courtesy of UCCA


中国艺术家艾未未似乎正在活成一件艺术作品。他不仅创作具有政治挑动性的艺术,他本人的行为还经常成为富有争议的事件,最终又变成其艺术的一部分。

5月23日,《戴汉志:5000个名字》大型回顾展在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开幕。开幕当天现场出现一个插曲:参观者不得不面对一面空白的墙壁,上面的三幅画作《安全性》《钢琴》《闲扯淡》被艾未未撤走了。

艾未未在接受纽约时报中文网的采访中说,撤走作品的原因是他相信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在对外宣传该展览的时候,出于自我审查而隐去了他的名字。

展览开幕至今,艾未未对此事的抗议已经引起艺术界热议。无论是否有意,艾未未已经成为与这个展览紧密相联的最受瞩目的名字。

《戴汉志:5000个名字》是致敬和纪念曾居于北京的荷兰籍策展人、学者和艺术经纪人戴汉志(Hans van Dijk)的一次文献展,由荷兰策展人玛丽安娜·布劳沃(Marianne Brouwer)策划。戴汉志1986年来到中国南京,后长居北京,于2002年去世,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大量贡献。其中,1989年他与艾未未以及比利时收藏家傅朗克(Frank Uytterhaegen)在一起创办的“中国艺术文件仓库(CAAW)”,是中国最早的鼓励实验性艺术项目的空间之一,发掘和推广了很多当今活跃的中国艺术家。艾未未称,自己与戴汉志是非常好的朋友,“他的墓地是我设计的,他最后在中国生活处境艰难,工资都是我给他的。” 而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展览简介中,仅仅提及“戴汉志与人联合创立中国艺术文件仓库”,艾未未认为这是主办方的刻意模糊。

“在一个说‘尊重汉志,纪念汉志’的展览中,否认一些他最基本的事实是不应该的。”艾未未说,“今天人们用一个和他的独立精神相反的态度去纪念他,是我不能容忍的。”

艾未未说,虽然策展方借走他的作品经过他本人同意,他也支持这个展览,但他没有收到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正式开幕邀请,当天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去798”,看到展览觉得很吃惊。“当时有荷兰大使在,有荷兰的文化参赞在。他们看到我也很吃惊,他们说,‘你也来了,你也认识汉志吗’?他们这个问题让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了。因为我和汉志的关系是所有艺术界都知道的。”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在事件之后发布的公开声明中称,馆方“按照国际展览惯例,正式、公开地标示出艺术家姓名和其参展作品的介绍信息。”

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官方网站上,戴汉志展览介绍中提到CAAW的措辞为“与艺术家和收藏家联合创立的中国艺术文件仓库(CAAW)”。尤伦斯发布的展览简介上的表述与艾未未的论述一致。而新闻稿正文部分,确有提到CAAW系由戴汉志、艾未未和傅朗克共同创立。

除了对创办CAAW一事的模糊处理,艾未未同时抗议,在主办方发布的官方展览简介中,提到了超过参展40位艺术家,唯独没有他的名字。

对于展览方刻意隐去艾未未名字的说法,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在接受纽约时报中文网采访时认为这并不准确,他否认馆方是出于自我审查而在展览简介上未提及艾未未,而是“有一些明确的指示,具体不方便透露。”并且,他称展览正式新闻稿和展览中“有专门的说明文字提到他(艾未未),也有一些文献资料,以及参加过CAAW策划过的展览里的一些作品。该出现的地方都出现了。”

但田霏宇又对艾未未的行为表示理解:“艺术家有权利按照他们想操作的方式去操作,这个也没有对和错。这跟他(艾未未)的艺术风格和方式是有关系的,他不太喜欢平静地开一个展览。”

中国艺术评论人、策展人鲍栋这样评论艾未未的反应:“这里面不乏有一些设计的因素,一些策略性的东西。像是媒体的形象塑造,是有技巧的,我相信艾未未是掌握了这套技巧的。所以这个事件本身可能不是突然的、一时兴起的,甚至说肯定是有安排、有策略的……,这让他变成了展览的主角。”

《假案真办》的主人公艾未未。艾先生是一位中国艺术家,多年来公开抨击中国政府。
International Film Circuit






艾未未确实不太喜欢平静,他的艺术创作也潜藏着精巧的策划。2007年,艾未未曾通过社交媒体征集1001个不同职业的中国人赴第十二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让他们在城内随意走动,成为其作品《童话》的一部分,这是他具有高度策划性的代表作。他去年在威尼斯双年展(Venice Biennale)及今年4月在纽约个展上展出的作品《S.A.C.R.E.D.》则以仿真模型的形式模拟出自己2011年被拘留期间的生活状态。今年9月,他还将在美国加州阿尔卡特拉斯岛上的一座废弃监狱举办展览,他本人的行为正在逐渐成为他作品的一部分。

与艾未未活跃的艺术创作不相符的,是他在中国的公众媒介中常年遭遇审查。2009年他在网络上发起5·12地震公民调查活动,召集志愿者前往调查地震遇难学生名单后,他受到中国政府的警告,之后他多次直言不讳地批评政府并遭短暂拘留。2011年4月,他被以税务欺诈的罪名拘留81天,自那以后,他被收去了护照,也不被允许在国内举办展览。同时,他的名字也成为了中国网络上的“敏感词”。

采访中,艾未未还提到最近另一次作品撤掉事件。4月26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十五年”展览撤除了他的作品,艾未未说:“在展前的20分钟将我的名字从墙上涂掉。”

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由前瑞士驻中国大使、艺术收藏家乌利·希克(Uli Sigg)创办,支持中国年轻艺术家走向国际,艾未未曾任该奖项三届评委,并于2008年获终身成就奖。希克在当时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称,这家国有博物馆就是否展出艾未未的作品与文化官员进行了商议,但开展前几天,他被告知不能展出,而开展前几分钟,他才知道博物馆工作人员从印在墙上的获奖者和评委名单中去除了艾未未的名字。

一个月之内发生的两次事件,在艾未未看来“像一个切片一样,明确地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

而对于到场参加《戴汉志:5000个名字》的艺术家在艾未未名字被删除后,并未出面声援,他也认为“很清楚的反映了中国的国民性,当代艺术所谓的现代性,和中国今天社会对于言论自由、个人表达的畏惧,这种畏惧不但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层面,还深入到每一个艺术家的层面。”

就在艾未未撤掉画作后两天,一位参展艺术家在社交网络发布一封公开信表达态度。画家王兴伟认为艾未未作为戴汉志的朋友和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一位参与人与见证者,确实值得记取,但他不会将作品撤出展览,他认为撤出作品是对策展人玛丽安娜辛勤工作的情感伤害,也是对其他参展艺术家的情感伤害,而不撤出作品并不能构成对艾未未的伤害。

不论是否对艾未未构成伤害,这次始于青萍之末的撤画事件正在变成艾未未的艺术的一部分, “我的行为本身是我艺术的一部分,是我坚持的理念的一部分,这也是我相信一个社会为什么需要艺术,因为它有更加‘裸露’的表达,它更不计后果。”艾未未说。


[沙发:1楼] guest 2014-05-29 16:22:56
艺术家名字被刻意抹去时,有再多的参展艺术家声援也无济于事。对于某组织来说他是“不安全”的,只能刻意回避。我们并非生活在“自由的国度”。
[板凳:2楼] guest 2014-05-29 17:01:39
中国艺术评论人、策展人鲍栋这样评论艾未未的反应:“这里面不乏有一些设计的因素,一些策略性的东西。像是媒体的形象塑造,是有技巧的,我相信艾未未是掌握了这套技巧的。所以这个事件本身可能不是突然的、一时兴起的,甚至说肯定是有安排、有策略的……,这让他变成了展览的主角。”

意思是UCCA在和aww演双簧吗
[地板:3楼] guest 2014-05-29 17:20:02
中国艺术评论人、策展人鲍栋这样评论艾未未的反应:“这里面不乏有一些设计的因素,一些策略性的东西。像是媒体的形象塑造,是有技巧的,我相信艾未未是掌握了这套技巧的。所以这个事件本身可能不是突然的、一时兴起的,甚至说肯定是有安排、有策略的……,这让他变成了展览的主角。”
这不正是艺术在今天正确的表达方式吗?未必让我们都去做展览体制的跟屁虫?
[4楼] guest 2014-05-29 22:06:23
一个利用一切机会,牺牲一切朋友供自己表演的人,是什么人?
[5楼] guest 2014-05-29 22:48:52
从报道来看,这位戴汉志似乎和艾未未很亲密,这么亲近的人死了还要被你拿来消费炒作,艺术家也要有点底线啊。
[6楼] guest 2014-05-30 00:25:48
不是说了中国政府不让AWW在国内展览么,UCCA除了AWW的名字是有特殊指示的,这算巧合?
[7楼] guest 2014-05-30 01:59:28
不让艾展,怎么会有撤展品一说?还撤了三件
[8楼] guest 2014-05-30 13:13:05
[9楼] guest 2014-05-30 17:21:58
“观察者网”的报道是这样滴——

艾未未在尤伦斯“戴汉志”画展闹撤展 遭齐声抗议


撤,都给我撤!你撤不撤?!艾未未又玩起了抵制。这次没有政府干预、没有艺术审查、没有警察陪衬,这位“异见人士”却迅速找到新对手——“隐去姓名”,甚至自己的朋友。5月23日在北京798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的《戴汉志:5000个名字》大型回顾展中,艾未未称展方故意隐去自己姓名,提前撤画,用一睹空墙告诉观众——他很愤怒。一人没完,他要求所有人一起撤展。但除了获得“老朋友”美国《纽约时报》的一惯赞扬,艾未未遭到了国内主办方及同行的一致反对。而其所谓的“名字被撤”,也在主办方的否定申明下如空墙般苍白。

艾未未撤出尤伦斯“戴汉志”展 引发各方争议

艾未未公布撤画抵制展览

据《艺术新闻(中文版)》报道,23日,艾未未在其Twitter的个人主页上先后以中英文发表声明,宣布将其参展作品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展览《戴汉志:5000个名字》中撤出。艾未未称:“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回顾纪念我的友人、合作者戴汉志的展览中,篡改当代艺术历史史实,再次删除我作为汉志的朋友、合作者的名字。我将参展作品撤出,以表示对汉志的永久怀念,和对中国当代艺术怪象之鄙视。”艾未未还在图片分享应用Instagram上发表了撤展作品以及搬运作品的照片。这三件作品分别是:《安全性爱,1986》、《带金蛋的小提琴,1986》和《钢琴,2004》。

戴汉志,曾居于北京的荷兰籍策展人、学者和艺术经纪人,2002年去世,他为奠定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基石做出了重要贡献。与艺术家和收藏家联合创立的中国艺术文件仓库(CAAW)则是国内最早的鼓励实验性艺术项目的空间之一,除了CAAW的联合创立人艾未未,此次纪念展还包括部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其中部分在今天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最具标志性的名字——他们都曾在戴汉志生前与其交往和密切合作。

艾未未撤出尤伦斯“戴汉志”展 引发各方争议

艾未未在推特回应撤展

艾未未撤出尤伦斯“戴汉志”展 引发各方争议

艾未未公布撤画抵制展览

“艾未未已经建议所有其他艺术家都撤掉自己的作品,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效仿了他的做法。”同样为了纪念戴汉志,以及表示对尤伦斯、其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和策展人玛丽安娜·布劳娃(Marianne Brouwer)的尊重,自称与艾未未“以前是朋友的”的艺术家王兴伟用“不撤”表明态度。他在5月26日发表的致艾未未的亲笔信中,先回顾了在艾未未因经济原因被调查前与其的友谊,但出于“恐遭到艾未未鄙视”,他开始不敢自称是艾未未的朋友。对于艾的撤展,王兴伟在表示尊重的同时也写道“不撤出作品并不能够成(构成)对艾未未先生的伤害!如果还是朋友的话既够不成伤害,也不存在得罪,如果已经不是朋友也够(构)不成伤害,得罪就得罪吧。”

除了“老朋友”的敬而远之,与艾未未同样在海外发展的艺术家鄢醒则在脸谱网(FACEBOOK)上撰文对他直接提出了批评。“我所感到遗憾的,是长时间来没有人敢对艾未未说不,”5月27日,鄢醒在题为《非常遗憾》(So Sorry)的英文长篇声明中以此开篇,他称,同样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他感到艾未未在国际上获得的成功和受到西方主流媒体的关注,影响了西方世界看待中国艺术和艺术家的方式,“长久以来,西方一直不断地期望所有中国艺术家都是‘艾未未们’,而我们这些艺术家真正做过什么并不重要……如果我们不像艾未未那样反对我们的国家,我们就不是好艺术家。这让我很气愤很沮丧。”

艾未未撤出尤伦斯“戴汉志”展 引发各方争议

鄢醒:很遗憾,长久以来没人对艾未未说不

作为同行,鄢醒认为自己必须站出来批评艾未未获取成功的方式——“迎合西方而制造的营销策略”,他认为,“这只会加深西方长久以来的对于中国的偏见,除此之外毫无意义。”鄢醒甚至已经预测美国《纽约时报》会迅速播报艾未未的此次撤展。果然,声明发出两天后,《纽约时报》在29日推出的报道中称赞艾未未“活成了一件艺术品”。

对于艺术家鄢醒的指责,艺术媒体《燃点》(randian)主编何思衍(Daniel Ho)也加入“混战”。他认为鄢醒对西方媒体的“认识存在局限”,虽然《纽约时报》一直在盛赞艾未未的艺术成就,但记者们“毕竟不是职业的艺术批评家”。何思衍将西方媒体对艾未未的追逐归为“关注政治与商业话题”,这“实属正常”。但何思也承认展览并未抹去艾未未的名字:“是的,这个展览非常棒,可以看出花了非常多的精力。艾未未的名字一点都没有没‘抹去’——展墙上的文字提到了他。艾未未被一些细枝末节(可能是自我审查的原因)所干扰了,但他的参与并未被抹去”。

艾未未撤出尤伦斯“戴汉志”展 引发各方争议

艾未未推特转发“快把王兴伟逼颓了”

尽管艾未未已在社交媒体再三发声发图,但“撤展”一说至今仍无法令众人信服。鄢醒在公开信中透露,“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展览的确包含了艾未未的作品,而他的名字也出现在了展览中所有的艺术家列表中——唯一没有出现他名字的是开幕前发给记者的媒体材料中艺术家的名单;而他绝非是唯一一个在此名单中被省略的艺术家——还有很多别的艺术家,也都被包含在‘等等’里。”

此次展览的主办方,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在接受纽约时报中文网采访时,也否认了馆方是出于自我审查而在展览简介上未提及艾未未。他称展览正式新闻稿和展览中“有专门的说明文字提到他(艾未未),也有一些文献资料,以及参加过CAAW策划过的展览里的一些作品。该出现的地方都出现了。”2012年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曾盛赞艾未未摄影作品的他一定没想到,两年后会遭到艾未未的“撤画抵制”。

据观察者网编辑查询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官网,关于此次展览的介绍第一段中明确写明“1998年,戴汉志与艾未未和比利时收藏家傅郎克共同创立了CAAW”。

艾未未撤出尤伦斯“戴汉志”展 引发各方争议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官网确已署名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8日的官方回应则再次肯定了上述说法。当天下午,该中心在其微信公众账号发布《致“戴汉志:5000个名字”参展艺术家和UCCA的朋友们》,声明指出,展览中,艾未未参展的三件作品“按照国际展览惯例,正式、公开地标示出艺术家姓名和其参展作品的介绍信息。在本次展览纸质和网络等所有版本的官方新闻稿和展厅内不同位置的观众导览文字信息中,均介绍到艾未未先生和戴汉志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携手创立了艺术文件仓库(CAAW)。”文章中也对戴汉志生前与艾未未的密切合作以及艾未未的个人贡献予以肯定。

或许中国艺术评论人、策展人鲍栋的解读更“内行和艺术”:“(艾未未的撤画)里不乏一些设计的因素,一些策略性的东西。像是媒体的形象塑造,是有技巧的,我相信艾未未是掌握了这套技巧的。所以这个事件本身可能不是突然的、一时兴起的,甚至说肯定是有安排、有策略的……,这让他变成了展览的主角。”

除了在美国图片分享网站Instagram上发布自己撤销作品的过程,艾未未还分别于5月26日及5月27日在推特(Twitter)主页上,“替”参展的另外两位艺术家赵少若与颜磊宣布撤展。但截至到观察者网发稿前,艾未未Twitter主页上仍只发布了这两人宣布撤展的信息。《艺术新闻》的记者联系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他们表示颜磊已于5月28日正式提出撤展的要求,其作品随后会被归还给艺术家。至于赵少若方面,尤伦斯现在还没有收到其明确提出的撤展要求。

艾未未撤出尤伦斯“戴汉志”展 引发各方争议

艾未未撤展后,只剩一堵空墙

艾未未,一直被西方视为“中国异议人士”,曾在美国居留12年。外媒称,艾未未认为行为即艺术,即自由表达,他通过网络、社交媒体传播言行,试图对中国年轻人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2007年艾未未以《童话》为名,带1001个中国人去了德国;2009年他在网络发起“公民调查”,召集百名志愿者调查汶川大地震遇难学生名单。

(观察者网综合《艺术新闻(中文版)》、纽约时报中文网等消息)

[10楼] guest 2014-05-31 03:45:56
终于国家主义的老大出手了。
[11楼] guest 2014-05-31 07:09:58
“他的墓地是我设计的,他最后在中国生活处境艰难,工资都是我给他的。” 为什么汉斯最后会落到这么贫困?他做完“中国前卫艺术展”应该有更大的机会,帮艺术家和他自己卖掉作品。为什么?这里面应该是人们需要思考的,或者回避的真相吧。是否是开始他在文件库合作上有权力,后来又没有权力了,这应该是历史的真相。
[12楼] guest 2014-05-31 10:12:37
楼上胡说
[13楼] guest 2014-05-31 11:38:16
[14楼] guest 2014-06-01 10:11:51
[15楼] guest 2014-06-01 13:15:50

要谈历史就要面对那段时期的文本事实,历史是细节构成的。这里没有人胡说,对待历史不能有偏爱,艾未未是讲原则的人,在这方面它是大家的楷模。既然这样应该包括他们当时的合作情况,这是历史重要材料,否则人们只会在猜测中想象。 

[16楼] guest 2014-06-01 14:12:56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