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桑奇与开放社会中的信息权利
发起人:叮叮  回复数:0   浏览数:2087   最后更新:2010/12/20 21:40:38 by 叮叮
[楼主] 叮叮 2010-12-20 21:40:38
阿桑奇与开放社会中的信息权利

作者:王永忠


阿桑奇,这个“晃动”地球的人终于投案自首了,被伦敦警方拘留,总算有个地方可以连续住上一个星期了。这个出生在澳大利亚汤斯维尔市的苦命孩子,打小就过着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生活,在他只有14岁时,阿桑奇就已搬了37次家。频繁的迁居使阿桑奇没有机会接受完整的学龄教育,但他依靠自学读了大量书籍,并在摆弄电脑的过程中,成为了网络江湖上鼎鼎大名的黑客,自由出入这个星球上的各种网站,随心所欲地获取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他上过六所不同的大学,但从来没有从其中的任何一所毕业,也从来没有得到过正式学业所需要的学分或成绩。波西米亚式的流浪生活一定让他对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有着比别人更为深刻的理解。从年少到壮年,他经历了个人的感情风波,儿子抚养权的诉讼,辗转职场多年,依然没有改变他那边缘人的身份。
  阿桑奇这个自由人开始了在网络江湖结成一个自由的联合体的乌托邦实验。这个乌托邦所希望实现的不是马克思所谓的物质的极大丰富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而是信息的极大丰富,这个联合体的自由人可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地提供或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阿桑奇在见识了无数的人与事之后,逐渐意识到,人类最关键的斗争,并不是左派与右派之争或信仰与理性之争,而是个体与机构之争。他草拟出一个类似宣言的文件,标题为《阴谋即统治》,旨在应用于政治领域。他认为,当一个政权内部的沟通线路被破坏,那些阴谋家之间的信息交流便注定会缩小,而当这种交流趋近于零的时候,阴谋就会被瓦解。泄密是信息战的一个工具。这些想法不久便催生出了“维基解密”网站。
  这家网站的创立宗旨是“致力于向公众提供不加任何粉饰的真相”。不过“维基解密(wikileaks)与维基百科(wikipedia)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大家都用了wiki的词根而已。这个机构没有固定的总部和办公场所,甚至没有电话、电子邮箱,数据存放在秘密服务器中,在全球设有多个镜像。工作人员如同军情五处或CIA一般神秘,外人无法知道全世界到底有多少人为其工作,他们有着众多愿意向他们揭秘的人,提供海量的信息。维基解密更多地像是一个信息审查机构,他们得到信息,确认其真实性之后,就销毁信息来源的任何资料。在阿桑奇和维基解密的官方说法中,维基解密的信息来自于数个国家的支持者的提供。简单的理解,你可以想象成一种全球范围内的投稿,当然,稿件的内容比较特别。而维基解密需要组织权威的专家,包括资料坚定专家,笔迹学专家和相关政治经济领域专家等,对“来稿”进行严谨的审核,去伪存真,之后,再确定是否发布。被解密的信息包括美军在伊拉克虐囚事件、美军的滥杀无辜的视频,美军的录像显示十几名站在一起聊天的男人遭到了美军直升飞机的机枪扫射,造成包括2名路透社记者在内的15人被打死。这让人想起了1968年美军在越南美莱村的屠杀,上百名的妇孺在美军的清剿行动中被近距离射杀,这些人居然被统计为美军杀死敌方战斗人员的战果,军方在事发之后百般掩盖,事件披露后,引发了美国国内的反战示威,从而结束了那场令美国人痛苦的战争。阿桑奇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其实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民众不需要看任何他所披露的视频,这种视频每天都在他们身边发生,但全世界其他敌方的人确实需要透明的信息才能了解真相,做出判断。美国zf和军方自然对阿桑奇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阿桑奇毫不掩饰自己的反战立场。“最危险的人是那些掌控战争的人,人们应阻止他们。如果这样令他们视我为威胁,那也无所谓。”
  披露信息——准确的信息,以保证每个网络公民都有获得信息的权利,是阿桑奇对抗一切政治意识形态的手段。在2010年举行的奥斯陆自由论坛上,当被问到维基解密的理念和目的的时候,阿桑奇表达了这种理念,他声称:“我们的目标就是拥有一个公正的文明。那是一种个人激励目标。并且这个信息是透明的。非常重要的是不要将这个信息和目标相混淆。然而我们相信那是一个非常棒的信息。用透明度来获得公正。那么做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它也是一个不要犯太多错误的方法。我们有一个超政治的理念(trans-political ideology),既非左派也非右派,是有关知情权的。在你就如何处理这个世上的问题、如何将公民纳入文明之中、如何在民众中赢得影响给出任何意见、任何方案之前,在你拥有那个方案之前,你首先必须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于是,出于误解的任何方案或建议,任何政治意识形态就其自身而言将是一个误解。因而,我们说,在某种程度上,一切政治意识形态目前都破产了。因为它们没有缺乏它们所要应对这个世界的原材料。这个原材料就是目前正在发生什么。(Lysglimt, Hans (2010-12-09). "Transcript of interview with Julian Assange (2010-4-26)". Oslo Freedom Forum. Farmann Magazine. http://www.farmann.no/?p=1627. Retrieved 2010-12-14.)”
  “维基泄密”卷入了大约100场泄密官司,有人指责阿桑奇打着自由的旗号损害国家利益。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克劳利说,美国官方非常认真地对待机密信息的处理,而把这类材料发送给无权获取机密情报的人是违反美国安全的。对于美国zf而言,唯一存在的难题是以什么罪名来起诉阿桑奇。美国这样的国家很难以危害国家罪或煽动罪来对付他,因为美国是“自由社会”或者卡尔•波普尔所称的“开放社会”,而这样一个社会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不存在披露信息所获的罪。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在其名著《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362页)中引述科尔文的观点:一个自由的社会乃是一个我们不可能诽谤zf的社会;也不存在任何这类犯罪:“不存在煽动诽谤罪乃是检验言论自由的真正实用的标准。我以为,这正是自由言论的含义。任何把煽动性的诽谤当作一种犯罪的社会都不是一个自由的社会,无论它的其他特征如何。”对煽动罪的反应界定着该社会。罗尔斯认为,科尔文的这段话的意思并不是说,没有煽动性的诽谤就是完整的政府言论自由;相反,这是一个必要条件,以至于一旦确保了这个条件,树立其他根本性的确定观点就要容易得多。“zf利用煽动性诽谤罪来压制批评和不同政见、以维持其权力的历史,证明了这种特殊的自由对任何一个完全充分的基本自由图式所具有的伟大意义。只要这种罪名还存在,公共出版和自由讨论就不能在给选民提供信息方面发挥它们的作用。而且很明显,允许煽动诽谤罪继续存在,将会削弱更广泛的自治可能性,削弱好几种保护自由所需要的自由。(《政治自由主义》,362页)”网络世界的信息自由无非是传统媒体提供信息自由的一种延伸,言论自由是保证公民知情权和自由表达权实现的最为重要的前提和途径。
  既要堵住阿桑奇的嘴,又要维护“自由社会”的牌坊,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某种下三烂的手法逮捕阿桑奇。曾经有澳大利亚官员警告过阿桑奇:“你在规则之外行事,所以就得在规则外对付你。”其实,古今中外的强权都明白一个道理,“愈加其罪、何患无辞”。果然,2010年12月1日,国际刑警组织近日发出红色通缉令,以强奸和性骚扰罪名通缉朱利安•阿桑奇。这一案件起源于阿桑奇去年8月在瑞典与两名女性的纠纷。当时,阿桑奇正在申请瑞典居留权,试图利用瑞典保护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维基解密网站。据当地媒体报道,这两名女性向检方称,其与阿桑奇的性行为最初是自愿的,但随后演变成为非自愿行为。一名女性称,在安全套破裂之后,她要求阿桑奇暂停,但这一要求被阿桑奇忽略。(任何有过性行为经验的人都知道在那个时候喊暂停一般是没有用的。)瑞典恰恰是这样一个国家,只要性行为(哪怕某一时刻)是非自愿的,就可以以强奸罪起诉。阿桑奇否认有任何过失,暗示这一案件是美国试图打击维基解密而实施的诬蔑手段。用阿桑奇的话来说就是:“第一盆脏水已经泼出来了。”
  阿桑奇和他的那个乌托邦的支持者正在进行一种新的抗争,它考验着西方世界的民主理念和司法公正。就在被捕之后,12月10日,大批的支持者聚集在悉尼和墨尔本,抗议对阿桑奇的指控和可能的迫害。在悉尼市政厅外,大约有500名抗议者,他们的组织者表示:“披露信息本身就是符合公众利益的,是合法的。”一位抗议者说:“朱利安•阿桑奇是一名澳大利亚人。这使我非常自豪,”“但对于我们澳大利亚zf,我丝毫都不感到自豪。”澳大利亚总理朱利安•吉拉德(Julia Gillard)日前表示,阿桑奇先生,一名澳大利亚公民,他所创办的维基解密网站是非法。但澳大利亚zf并没有按照美国的意思抓捕阿桑奇,大家似乎都在躲这个烫手的山芋。http://www.sbs.com.au/news/article/1438371/WikiLeaks-supporters-rally-for-Assange
  阿桑奇这个“网络世界的詹姆斯•邦德”终于落网了,然而,他开启的那扇通往自由信息世界的大门就像打开的“潘多拉的盒子”一样,永远不可能再关闭了……



转自:http://GE_wangyongzhong.blog.tianya.cn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