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男人的战争——瑞典组合“B&B”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317   最后更新:2017/03/10 10:46:01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7-03-10 10:46:01

来源:典藏  Irma Vep


瑞典艺术家组合Bigert & Bergström


艺术是一个分享的体验,而艺术创造往往是一个孤独的历程。那些被图像捕捉到的劳作中的艺术家的形象,如波洛克在Hans Namuth镜头中泼洒颜料的经典造型,是典型的艺术家独自在工作室里与自己的作品独自相处的状态。要说创作过程中的分享,艺术界的搭档关系,多的都是夫妻档、兄弟档、同志档,恋人档……没有深入骨髓的血脉亲缘,谈合作对于艺术家估计会是一件难事。所以要在茫茫艺海中找到两个并肩同行的“直男”艺术家,并且还是一并走过30年共同创作经历的搭档,那可真是寥若晨星了。


瑞典艺术家组合马慈·贝格特(Mats Bigert)和拉瑟·贝格斯特姆(Lars Bergström),简称“B&B”,便是这样一对长期合作却非伴侣关系的艺术家搭档。今年,他们已经共同进入了第31年的合作生涯,而一直坚持以天气为题材的创作,也随着“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国际政治中的热点话题也让他们备受关注。

Bigert & Bergström,《Rescue Blanket for Kebnekaise》,2016,UV-printed photo on three-layer glass and aluminum,160 × 110 × 6 cm(Photo: Studio Bigert & Bergström)

Bigert & Bergström,《Salt Beach No Wind》,2013,UV-printed photo on glass and aluminum、wooden frame,100 × 160 × 6 cm(Photo: Jean-Baptiste Beranger)


B&B的创作形式包含了结合大地艺术、行为艺术的大型装置、影像、雕塑、电影等多种表达形式, 这种“整体艺术”的综合呈现让人对他们两人的创作方式和合作方法产生兴趣,在以创造力为媒介的合作中,两个男人又是怎样交流、怎样分工,最后怎样达成共识,在他们的作品上标示上两个人的名字,完成创作的呢?

出自校园的情谊


时间可以拨回到32年前的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美术学院,十几名经过多层考试和筛选后终进入瑞典最高艺术学府的未来艺术家,正在聆听人生中第一堂大学的艺术课。在那个课堂上,马慈和拉瑟第一次相遇了。在拉瑟的记忆中,马慈是一个雄心壮志地朝着自己的艺术家身份努力的年轻人,做事认真,谨行慎言,安静地在工作室的画架后面画画;在马慈的记忆中,拉瑟人高马大,在雕塑系的作坊里常常可以看到他强壮的身影在劳作中、在创作中。有趣的是,他们俩人的第一次合作是被老师安排在一起的课堂作业。马慈玩音乐,拉瑟会玩杂耍,老师觉得这两个人的爱好可以互补,放在一起或许会碰撞出些什么,于是他们被安排在一起,完成一件行为艺术作品。至今,他们俩的工作室里还保留着当年他们共同设计用塑料泡沫剪裁的外套,他们穿着去斯德哥尔摩的画廊,推荐自己的艺术家天赋。这件《画廊漫步》遂成为两位美术学院大二学生的第一个合作作品。

Bigert & Bergström,《Reverse Osmosis Plant》,2013,UV-printed photo on vinyl foil、acrylic spheres、LED bulbs,88 × 140 × 100 cm(Photo: Jean-Baptiste Beranger)


时间再拨正到2016年的夏天,B&B位于斯德哥尔摩斯市中心的工作室里,两位艺术家正在为他们首个于3月初在上海民生美术馆进行的亚洲个展做准备。这次大展将首次把他们近年创作,反映气候干预的实验艺术作品带到中国。三种反映极端天气的科学探索和艺术体验,将把观众带入《风暴》《冰冻》和《干旱》的天气体验,加上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的装置作品《气象之中:天气的战场》,把天气的历史展示给中国观众。


“天气”作为带有B&B独特个人色彩的艺术语言,是他们两人30年的合作中用科学家的严谨和艺术家的想像,共同创造的艺术王国。在这里,天气的不可控性与人类控制欲的对立,让他们走进气象科学研究,所有与天气控制相关的实验和理论,未经科学证明的民间智慧和科学狂人的大胆想像,都成为他们艺术创作的灵感。

Bigert&Bergström,《Sketch For Scenario, partly cloudy +4°》,2010,UV-printed photo on glass and aluminum、wooden frame,40 × 60 × 4 cm(Photo: Jean-Baptiste Beranger)


用艺术探索世界


2012年,他们完成了影片《天气大战》,影片记录了B&B在被称为“龙卷风走廊”的美国中西部追逐风暴之旅。彼时,密苏里州的乔普林(Joplin)小镇刚刚被半个世纪用来最强大的龙卷风袭击,面对满目疮痍的灾难现场,B&B带来他们的艺术作品《龙卷风转向器》,目的是改变龙卷风方向。这只漏斗形的奇异装置内涵10万瓦特的负电荷,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下闪烁着危险的锋芒,B&B穿着连体工作服在电闪雷鸣中将“龙卷风转向器”固定在大地上。这个充满危险的大地艺术和行为艺术,模糊了艺术与科学的边界,他们试图改变龙卷风方向的神器,在艺术作品还是科学仪器的疑惑中相遇——如果它不能改变龙卷风的方向,至少它可以改变我们对艺术为何物的看法。

Bigert & Bergström,《Tornado Diverter》,2012,综合媒材,200 × 330 × 205 cm(Photo: Robin Nilssen)


在完成了风暴干预后,2015年的仲夏日,B&B又来到位于北极圈以北的大山,开启拯救瑞典最高峰的艺术行为。气候变化引发北极冰川的消融,让凯布纳凯布纳山(Kebnekaise)南峰面临失去瑞典最高峰的地位。这该如何改变?B&B换上雪靴登顶,将一块500平方米的隔热材料制作的救护毯,盖在凯布纳山顶上。《冰冻》记录了这项人为干预自然的科学实验,一项在大自然中实施的行为艺术,一件关爱地球的象征之举。B&B把救护毯留在瑞典最高峰上,那片小小的金黄色在苍茫大山上显得微不足道,它能保护冰川吗?它是艺术吗?


完成如此庞大的艺术项目,B&B依靠的是他们对艺术的痴迷和对知识的好奇心,反映在他们两个人的合作中,就是彼此的信任和默契。他们随时随地收集资料,在不断的筛选中,两个人的想像力和创作力彼此磨合,坚持与放弃,相互协调,而一旦确定目标,就义无反顾地钻研下去。


1990年,一则报纸上的小新闻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美国监狱执行一名死囚犯,死囚最后一顿晚餐包括牛排、红酒和炸土豆。从这则新闻开始针对“谁有控制生命的权利”的研究历时15年,让他们的足迹遍及半个地球,2005年他们完成了影片《最后的晚餐》。这部充满争议性的艺术记录片,将镜头对准一位在美国监狱里为死囚犯准备最后一顿晚餐的厨师,令人毛骨悚然的死囚犯的故事与如何做好一条鱼的厨师的追求共同化解关于控制生命的质疑。

位于瑞典电信公司爱立信的花园内的互动喷泉


B&B的影像作品成为他们面对社会和自然的哲学思考的载体,他们使用纪录片式的采访方式勾勒影片的情节,用装置、动画和行为艺术的记录构建作品的美学思考。他们在工作室里搭建场景,制作装置,这个过程也成为两个艺术家创造力彼此融合的过程。

在公共空间观照人群


30年的合作中,他们朝夕相处但又都彼此独立,他们有各自的分工:马慈完成许多与美术馆、画廊的交流工作,拉瑟更多在工作室或是车间制作和管理。瑞典并没有资本膨胀的艺术市场,却有对艺术家慷慨赞助的国家艺术基金和众多艺术可以投标的公共艺术项目。


瑞典国家对于地产开发商有具体的公共艺术预算要求,早在1963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就将市政建设必须将总预算的1%投入公共艺术的“百分之一规则”立法通过。如今,这个比率随着更多私有地产商的加入也在变得更大。B&B的艺术创作无论规模还是内容都耗时耗力,并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投标公共艺术就成为他们的重要经济来源。

位于斯德哥尔摩中心火车站的公共艺术项目《明天的天气》


B&B的公共艺术项目与他们艺术创作的主题也总是环环相扣的,结合建筑本身的历史、现状及功能,综合体现艺术在地发声,让公共艺术成为建筑不可替代的部分。2014年,他们标中了斯德哥尔摩中心火车站的公共艺术项目,在一处连接站台和城市的电梯旁,B&B创作的《明天的天气》装置为刚刚抵达斯德哥尔摩的游客预告明天的天气。构成装置中的球体是放大的大气分子方程式的结构外形,内有可控颜色的LED灯,与当地气象局的天气预报连网,随时接收天气信息,通过不同颜色进行预报。《明天的天气》是一个有实际用途的作品,也用艺术和技术的人文关心,欢迎每一个抵达斯德哥尔摩的旅客。


而2012年为瑞典电信公司爱立信总部所做,置于花园内的互动喷泉,则更有创意。花园内椭圆形的水池有一个自己的电话号码,公众可以通过给喷泉打电话,用手机的音量控制喷泉水波的快慢高低,完美地将作品的美学、实用性和同爱立信电话公司的本质和技术相结合。

Bigert & Bergström,《The Hailstorm that Sparked the French Revolution, 13 July, 1788》,2017,Mirror polished stainless steel, car paintDimensions variable,CGI sketch


两名从校园里“联姻”的艺术家,开始进入了他们第31年的合作创作历程。就算是婚姻,31年也难免状况丛生,而他们两个大男人,竟然一同跨过了“银婚”的高龄,朝着下一个十年走去。30多年来,他们的作品频繁出现在世界各地,从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馆,到世博会的瑞典国家馆,从莫斯科到新加坡,巴黎到纽约,冰岛到泰国……就在今年3月,他们把同天气的战争带到上海来。


是什么将他们如此紧密又长久地联系在一起?艺术是不是比婚姻要好经营?婚姻没有激情的时候离婚就是结局,而艺术,是不是永远不会失去激情……不如来上海见见他们,把这一堆和艺术无关的问题都推给他们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