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工:“人品”与“画品”品在哪?
发起人:刘工艺术  回复数:0   浏览数:1928   最后更新:2015/11/10 09:47:34 by 刘工艺术
[楼主] 刘工艺术 2015-11-10 09:47:34

刘工:“人品”与“画品”品在哪?


儒家说教的是“德”精神。由此,中国绘画艺术特别注重所谓“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这又造就了中国花鸟画中“梅兰竹菊”等题材的经久不衰。特别是貌是情非的官僚士大夫阶层,喜好用“梅兰竹菊”表达心志的目的就是儒家“比德”论在起作用。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又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喻义:从水的不舍昼夜看出其勤勉,从松的不畏严寒看出其风骨这正是儒家思想将审美与伦理相联系的理论。

因此,在历代文人画家笔下的梅兰竹菊,早已不是自然界中的风物和花草,而是所谓的高洁傲岸、坚贞不屈的人格象征。

显而易见,儒家赋予中国绘画艺术的目的含有教诲的性质,它特别重视艺术的伦理和社会功能,把“美与善,德与艺”联系在一起,这是儒家历来的传统。因为礼仪支配着中国人的生活,而且还规定出一套标准。所以,绘画就必须在其标准下创作。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德是用来衡量所谓“艺”的标准,而“德”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由此,中国文人画家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教化,自觉或不自觉、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看重“德”的功效,把“人品”与“画品”联在一起,用儒家的审美标准去衡量艺术,从而影响了对艺术作品的品评与鉴赏。


---摘自刘工《中国绘画的精神含义》

AAP美国学术出版社 出版)

返回页首

帖子已锁定,不允许回复。